冯雁
从《说茶》体会日本茶道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嬗变
冯雁
《说茶》是一本向西方人介绍日本茶文化的小册子,由明治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美术教育家冈仓天心创作于1906。《说茶》是冈仓在美国生活时期用英文写成的,由纽约的弗克斯·达费尔德出版社出版。可惜的是虽然这本书早在1906年就出版了,可是直到1929年才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在这期间,法译本和德译本都已经出现了。这本书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则到了1988年,由张唤民翻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冈仓天心是位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东方人,在东西方视野冲突对抗中,试图扭转西方对东方不公正的看法,向他们介绍东方文明,于是创作了《说茶》这本书。茶作为东西方都接受和喜爱的事物,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在书中,冈仓积极向东方靠拢,这种靠拢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的寻根溯源上,同时又不失其日本特色。冈仓处在明治时期这个西化严重的时代,但是他能够跳出时代的束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日本文化之美,东方文化之美,并且贯彻在自己的美术教育中。他对中国的古代艺术非常向往,在1893年,三十一岁的时候,游历了北京、洛阳、龙门、西安。访问中国的经历和他对中国文化、思想的认识与了解使得《说茶》这部很薄的书具有丰富的含量,能够从中日文化交流中看到日本茶道对中国饮茶传统和禅道精神的继承和嬗变,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品格的茶道精神。
《说茶》在第二章茶的诸流派中介绍了茶在中国的源流演变。在中国,茶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煮茶、抹茶、叶茶。首先是四、五世纪,茶成为长江流域的住民喜爱的饮料;南朝时期茶进入了宫廷生活,成为贵族享乐的奢侈品,皇帝常将精制的茶叶作为奖赏赐给有功的大臣。当时的饮茶风俗是“把蒸好的茶叶放在臼中碾碎,之后制成团子,和米、姜、盐、桔皮、香料、牛奶一起煮,有时还有洋葱。”[1]这是比较原始粗朴的饮茶方式,现在保留在西藏和蒙古部落中。
唐朝之后,饮茶方式有了重大改革。陆羽所作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系统介绍茶和饮茶方式的著作。这一时期的茶也是煮茶,但是不用放那么多种调料,只保留了盐。而且对煮茶的水、喝茶的器具、茶叶的品质、煮茶的过程等都有了详细说明。现在西安的法门寺中还保留有唐朝的茶具,向游人展示当时复杂的煮茶工艺。《说茶》中介绍,“到了宋代,抹茶开始流行,因而开创了茶的第二个流派。”宋人的饮茶方式传达了宋朝的思想模式,宋朝是个儒、道、佛思想融会贯通的时期。“佛教中,大量吸收了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僧人们集合在菩提达摩的像前举行神秘的圣餐仪式时,轮流喝一个碗里的茶水。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为日本的茶道。”所以日本的茶道来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并且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宋茶将中国文化中的禅道精神传入日本。
日本虽然也学习过唐朝的煮茶,但是最终被日本接受和内化的是1191年随着荣西禅师归国的宋茶。“十五世纪,在足利义政将军的赞助下,茶的仪式作为一种独立的、世俗的仪式完全确立起来。从此以后,茶道便在日本确定下来。”中国到明朝发展了冲泡的茶,这时期伴随着中国思想从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宋朝思想过度到明朝士大夫的注重心学,饮茶的方式也由繁入简。不过日本的茶道还是很好地保留了源自中国宋朝的古老仪式,尽管这套仪式相对比较繁琐。品茶一般在非常干净清幽的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后,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茶道并不仅仅是为了喝一碗茶,它通过古老而复杂的仪式,向人们传达的是道与禅的精神,对美和自然的欣赏。这种精神在现今浮躁而忙碌的社会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清洁灵魂的作用。
日本茶道中的禅道思想是源于中国的。道教从老子开始,禅宗经由印度传入中国,讲究通过沉思冥想达到自悟的极致。对于日本的茶道来说,禅道思想通过哲学理念进入到美学领域。如,道教强调“虚”,虚与实相比才是真正有用的,虚能容纳万物,因而是万能的。禅宗要求弟子追求事物的内在本性,而把外在附属的东西看做是清楚领悟真理的障碍。道和禅都是形而上的哲学宗教层面的思想,茶道作为一种相对世俗的享受,将这样复杂的宗教精神体现在了茶室、茶具、花、挂图、饮茶仪式等生活情景中,从细节中去体会禅意,从尽量简单、朴素的陈设和茶具上来追求事物的本性,达到“真”的境界。
从茶室的名称来看,它的一个别称是“空之屋”。这个名称就是告诉我们茶室的作用之一是用“虚”来包容一切,以简朴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日本的著名茶人绍鸥规定了茶室的面积只有四叠半大,也就是十平方英尺,这个尺寸是根据印度禅宗大师馥柯摩诃秩多的一段经文而规定下来的。它比日本最小的屋子还要狭窄,而且建筑材料也有意体现一种清贫之感。客人落座之后,除了铁壶中的水沸声外,没有其它的声音,茶室非常沉静,让人在冥想中贴近自然和真理。茶室讲究不对称的美,如果摆放了鲜花,那么墙上就不再采用以花为题材的绘画了。如果用了圆形的茶壶,那么水罐就必须有角。这与禅道讲求的在完善不完美事物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灵魂达到完美是一致的。茶室的色彩比较柔和,只有少许光线可以透进斜顶低檐。从天顶到地板的所有东西在色调上都很淡雅。新制品的东西几乎都被禁止,茶室和茶具虽然褪了色,但一切都清洁如新。所以在茶室中,我们看不到非常艳丽明快的陈设,大部分的茶室是用简约、干净、优雅的环境将饮茶之人引入一种凝神静修的境界,让人拨开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达到内心的宁静和体悟真理。而且茶室追求自然之趣,著名的茶人利休教育自己的儿子,茶室中干净的甬道不是没有一枝一叶,而是堆积着片片落叶,真正的美即是自然。这与道教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
日本的茶道是把中国的道教和印度禅宗的精神以相对平民化、世俗化的方式传达出来,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茶道精神和审美文化。这种茶道精神和审美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绘画、花道、文学等,都体现出来一种简单的精致,朴素的高雅。十六世纪以后所建的宫殿和寺院都受到了这种风格的影响,如桂离宫,名古屋城和二条城、孤蓬庵寺院等建筑,追求自然之趣,以简单朴素为上,以不对称为美,这些建筑特点都是来自于茶室中禅道精神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吸收了宋茶的煮茶工艺和饮茶仪式,正式形成于十五世纪的足利义政将军时期。十六世纪除日本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茶人,如利休、织田有乐、古田织部、光悦、片桐石州等等,他们创建了茶室的风格,完善了茶道的仪式,并且在茶道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花道。虽然饮茶之风源于中国,道家和禅宗思想也是经由中国被日本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把道和禅的精神艺术演化为饮茶的氛围和过程,却是被日本茶道特点。虽然日本茶道是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世俗化,但是更加易于被普通人所接受,并且日渐成为日本的审美文化和传统文明,进入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传承至今。所以日本茶道虽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几代茶人的努力下,在日本民族文化的浸染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文化,成为日本国粹,也是东方文明的一种表征。
[1]冈仓天心著,张唤民译.说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