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章的小阁子
注:此之谓山头者,独立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之外的个人、教学机构、民间组织等,有着巨大的威力和影响力……
回顾建国以来书法的发展史,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前,书法组织多在民间。如沈尹默及上海书法研究会,一个大家,一个地方性质的组织,但其流响不亚于书协主席,不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时代进入21世纪,似乎从刘公淡出书协、张飚强势执掌开始,历史似乎兜兜转转之后又拐回来了,独立于书协之外的山头渐次多了起来,而且大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社会的多元,在书坛得到了很充分的呈现。
其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书画印俱佳的王镛,与石开等人一起从离开书协的核心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了另外一个巍峨的山头的崛起。身为中央美院的王镛教授,在书坛有着非凡的魅力和领袖风范,其倡导的流行书风曾席卷整个书坛,对传统的书法审美带来了致命的冲击。王镛身边都是巨头,如石开,如曾翔,如沃兴华,如何应辉,如张景岳,如张羽翔等等,其中无论是谁,只要愿意,都可在书坛刮起顶级飓风。以王镛亲自挂帅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从其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始,便尽显非凡,其气势似乎超出了中国美术学院等老牌高校。
2010年年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邯郸阳光集团承办的“中国书法院教学五周年成果汇报展”在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隆重举行。中国书法院成立5周年,共计6届学员,100余幅书画印精品,是该院历届学员优秀作品的集中展现。在开幕式上,身为院长的王镛不无自豪地说:“中国书法院成立五年来,书画印齐头并举、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历届结业的学员回到各地后,在各种专业赛事中频繁入展,摘金夺银;已成为地方书协的中流砥柱,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有的通过同等学位考试取得书法硕士学位;有的继续深造,在当代书画界崭露头角。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已成为国内最具成果与影响力的书法教育基地之一。”
做为非学历教育却又十分专业,而且在专业领域中十分高端的中国书法院,给21世纪的书坛吹送了一股强劲之风。其全新的教学模式,独领书坛风骚的师资力量,半学术、半沙龙性质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书坛精英,如张东明、方建光等人,便是其中的翘楚。身边有朋友曾在其中浸淫,即使毕业了若干年,谈及中国书法院的日日夜夜,此君依然留恋不已。做为一个书法人,有着中国书法院的进修背景,该是一件十分幸福十分荣耀的资本。
其二,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精英班及课题班。
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性质是否差不多?是否都是有着政府背景的艺术专门研究机构?这样的疑问暂且留存,但书法人对中国国家画院关注,大抵是从沈鹏精英班的出现而始的。我曾想,沈鹏先生从中国书协主席高位上退下,其德高望重,完全可以悠闲自在,“养怡之福”,尽享天年。一个八旬老人,是什么原因,再次出山,领衔“精英班”和“课题班”?这后面肯定有非凡的推手在。
前不久,书法网一痴就“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展”对曾来德先生做了个专访。专访的地点是北京曾来德艺术中心。在这次专访中,曾先生说道:“一个挑起战争的人,能不能够结束战争,如何结束战争,藏风聚气,汇聚京华,这是最根本的。我们往往有些时候,把事端挑起来,后果就不管了,不负责任,这不行,所以一个人,首先就是要有责任,而责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彻底。你有再大的实力,也不可能把事情绝对做好。”曾先生的这段话可以算作是对“沈鹏班”开班的背景和缘起的提问而作的表述——原来,这便是沈鹏精英班后面的神秘推手!
对曾来德先生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的曾来德好像在部队。我曾经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媒体上看过曾先生的作品,是那种有着浓厚的探索意味和独特的创新意识的作品,大开大合,大枯大湿,在构形和用墨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很有张力,很有表现力。之后,曾先生似乎淡出书坛(或者曾先生一直没有离开,只是我辈孤陋寡闻而已)。而沈鹏精英班的强势出现,是书坛的不可小视的三山五岳之一。
沈鹏精英班,又是书坛大腕云集的场,汇聚的大多是书坛顶尖力量:如书协高层的张旭光、刘洪彪、陈洪武、高庆春、王家新等;省书协的当家的陈曦明、李啸、范硕等,资深媒体人蔡树农、朱培尔、李金豹、张公者、李强、姜寿田等。沈鹏课题班汇聚亦绝非等闲之辈,大多是书坛新贵,如龙开胜、王厚祥、刘京闻、周剑初、方建光等。如此阵容,豪气可冲霄汉!即便不是沈鹏先生亲授,侧身其间,当属三生有幸!
《藏风聚气汇京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师生书法展》绝对是个空前绝后的盛世大展,展览汇集了沈鹏工作室两个班的全体学员的作品参展,据说在中国美术馆所用的展厅数量将达到书法界展览之最,多达十余个!如此奢华,中国书协是否会有压抑感?
其三,陈振濂及中国美术学院。
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关门弟子陈振濂给我的感觉是十分勤奋,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书生气十足的陈振濂才思敏捷,著述连连,堪称书法理论界的陈旋风。而今的陈振濂荣登中国书协副主席之位,同时兼有杭州人大主任之政治背景,加上闪亮的高校学术权威身份,陈氏可谓春风得意,完全可以坐拥书坛一方重镇而随意地挥斥方遒。
陈氏对书坛的更大贡献是其不遗余力构建的学院模式,以及系列的带有前卫意识的探索性教学实践。在我看来,甚嚣尘上的于钟华及梁小钧等青年才俊的书法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做陈氏学院派教学模式的余响。毕业于中国美院的王义军早些年的国展屡屡获奖,可见国美模式的巨大威力。带有陈氏特色的书法理论虽常被人诟病,但以陈振濂及一大批教授领衔的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所形成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央美院及其他一些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而且,这样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大范围的辐射和更深程度的渗透。
其四,张旭光及北兰亭。
从张旭光退出中国书协的领导层核心开始,一个很新鲜的词便随之诞生了——北兰亭。“北兰亭”的命名端的不俗,既承永和九年兰亭雅聚之余绪,又显坐北朝南之王风。百度有关“北兰亭”的的描述是:为张旭光先生和夫人著名书画家乙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联合友人创办的以书法为主题的工作室。“北兰亭”自2008年创建以来逐步发展成为集书法创作、交流、展览、学习及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的艺术场所。“北兰亭”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区别于一般的艺术工作室。其下辖:北兰亭书友会、北兰亭书院、北兰亭装裱研究中心、北兰亭出版中心、北兰亭书法教研中心等机构和组织。“以书法的特长为社会做点事!”是北兰亭的主旨。北兰亭的职能是:“普及书法教育,推动书法创作;联谊书界贤士,服务书家书坛;深入国学陶养,热心公益善缘。”
在我看来,北兰亭诞生后对书坛有多大的惠及尚需更多时日的证明,但有一点,我更愿意把北兰亭看作是张旭光先生在书坛的自留地。张先生的书法素养及其书艺水平,绝对称得上顶尖高手。无论如何,张先生担当的是中国美协秘书长副职,但肯定比不上其在书坛的悠游自在。每每看到张氏在北兰亭巨大的工作室中或自由的挥毫,或随意的张挂,或盘腿坐于洁白的毛毡上,叼着个烟斗,十分的惬意!完完全全的自由王国,纯纯粹粹的笔墨国王!如此情景,令人唏嘘感叹!
北兰亭的雅聚系列,是北兰亭最有影响的活动,特别是北兰亭第一回雅聚,参加的多是书坛名家重镇。第二回雅聚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感恩书法长卷创作捐赠仪式”,影响也比较深远。但号称“云集书坛名家名流,书坛第一个民间书友会”的北兰亭书友会作为北兰亭麾下的一个重要组织,成立以来,虽然也有些活动,但与成立之初人们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当一些书法人当初在头像下面签名“北兰亭书友会成员”的那份自豪感,是否依然在心中留存?
其五,张荣庆及其组织的名家雅聚。
在当代书坛名家中,张荣庆先生显得韵味最足:方正的脸庞,白色眼镜框后面一双眼睛闪着温情的光芒,挺直的鼻梁、刚毅的唇形使得脸上五官线条十分的完美;梳一条可爱的小辫辫,银发飘飘,颀长的身材,硬朗的腰板,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玉树临风,更显风流倜傥,风度翩翩,十分迷人!
先生曾任中国书协会研究部主任,中国书协三、四届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客座教授、工作室导师。先生书法,用笔流转,笔画清朗,结体宽博,雍容华贵,韵在雅俗之间,格调算不得高古。但从先生组织的几次雅聚来看,在京城,在书坛,先生有着较高的威望与魅力,堪称书坛又一重镇。
其六,胡传海及“书法百强”系列活动。
很有意思的胡传海,在入主《书法》杂志之后,能量越来越大,味道越来越足。看过几篇胡氏的刊首语,透露出海上男人特有的聪慧与幽默,支撑这些的当然是才情。看似调侃,但少了北方的那种痛快劲,巴蜀的那分麻辣味。不过,这样的期待过于苛刻,跟油嘴滑舌的周立波的脱口秀相比,同为海派风格,胡氏刊首语起码带了点文化的滋味,带了点书法的墨色,算是很不错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胡传海把脑袋上的三千烦恼丝处理得干干净净。套用上海世博的经典广告语:是否“光头让男人更美妙”?看过留着黑发的胡氏,怎么看都有点愣头青的青涩感。而现在光光的脑门,丰满的脸庞,配着圆圆的金色眼镜,肉肉的鼻子,小小的嘴,这个成熟的男人怎么看都有点坏坏的感觉(带着墨镜时的胡氏更有上海滩的黑老大范儿)。
上海书协前不久完成了新的组织架构,传海兄离上海书协的小圈圈似乎渐行渐远了,但,这丝毫减损不了胡氏在书坛的能量释放。“百强榜”在胡氏的经营下越来越有品牌味,从第三届的参与人数来看,就明显地超过了第二届,单凭书法人的这股热情,此赛堪称《书法》版的国展。最令人叫绝的是胡氏策划的“书法连”系列展,无论在上海、广州,还是西安,每一次书法连的上演,都能引起书坛的轰动。近廿年胡氏的书法,我们略作细观,可以发现胡氏虽然一直在进步,尤其是行草书体,快要写到性情的份上了。但胡氏书法,不说放在全国,仅在上海一域,也算不得高明。胡氏的高明之处不在其书艺,而是其策划或者说是经营。君不见,每一次的书法连成员都有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除了胡氏,其他都是当今顶级高手。乖乖,凭此,拥有“百强榜”和“书法连”的胡氏,在书坛吃香喝辣,大快朵颐,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七,张培元及书谱学院。
很多年前的一个暖暖的冬日,我和家人在浪漫之城珠海闲逛,不经意中走进了珠海博物馆,其时,这里正在展出百岁老人梁披云的书法作品。当时走马观花一番,并没做多少留意。之后参加过一届梁披云杯书法大赛,“张培元”这个名字随着“梁披云”一起渐次眼熟起来。
方脸庞,厚嘴唇,时短时长的发型,有着闽南风味的男人,这是张培元给我的初始印象。行事认真,主意执着,行文有古风,落款喜欢用夏历,写得一手散漫有古韵的小楷,这是张培元给我渐深的印象。在有些参赛者还在为第一届“梁披云”杯的结果而纠结时,第二届、第三届的“梁披云杯”也如期举办,由此可见张培元先生的韧性。从《书谱》复刊开始,张培元先生的动静便越发的大了起来,“书谱书法学院”的招生,更显现出了张培元的“野心”!从《书谱》杂志每一期的重磅文史资料的刊发,以《书谱》为名的专家讨论,以及“书谱书法学院”师资的聘请,常着玄衣、言行谦和、一身古风的张培元在书坛创立了令人瞩目的又一个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