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
李 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在国家战略和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等教育,社会发展,民族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重视并加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但是对于今天我们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 生活教育理论 探索 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水平相对低下的地区,且每一种民族因其地域特色,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性格,习惯[1]。他们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外出求学阶段跟容易与地域相近,风俗相同,习惯相似的同民族同学,老乡形成小团体,难融入大的环境;他们既有对自己民族的自豪,也有对外界事物的向往与追逐,既因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家乡环境,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进取,也因为这一原因学业基础较差,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他们接受的高等教育主流文化和在高校的集体生活,与自己本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风俗产生碰撞,使他们感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生冲突,难以协调;他们会有一些较为明显的不同性格特征。比如蒙古族同学性格豪爽,朝鲜族同学谦恭,维吾尔族同学热情等[2]。
在当前的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和应试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教育主体不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往往被忽略,教育针对性不强。师生之间是家长制关系,学生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是主流。第二教育目标单一,学校教育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就业服务,学生没有自主分配学习时间的能力和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第三教育内容空泛,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教条化,形式化,以至于在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彰显个性的今天很多大学生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马上浮现的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堂,带着一种疏远感和逆反情绪。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法从认知、情感到思想内化和实践外化相统一。最后教育方法陈旧,普遍采取传统的自上而下权威式灌输方式,这种单向、强迫枯燥陈旧的方式往往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反感,课堂教育中学生注意力不被吸引,用其他事情代替,课外活动,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情感互动和沟通[3],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养成也没有统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期望能培养真正意义上优秀全面的人才,同时将教育与国家命运,时事活动紧密结合,奔赴在教育救国的前线。生活教育理论的涵义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能够决定教育,教育也能改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共始终。教育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同时教育反作用于生活,改进生活,使生活不断的向上向前进步。“社会即学校”教育不局限于学校,应该包含整个社会,是学校,家庭,社会的集合,学习成果要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是真正有用的东西。“教学做合一”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教和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做。陶先生的教育观是“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
尽管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为教育救国产生的,但是它丰富的内涵确有经久不息的生命活力和时代张力,在教育学上给后代的教育家们不断带来启示。
首先,以生活为中心,强调素质教育。不单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脱离死读书,读死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以行动为目的,强调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书本上的知识贯穿到实际中去,教学做合一,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实践进一步检验所学的知识。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后,以开放为特征,强调全面教育。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拓展到整个社会。与时代接轨,关注当下时事热点问题。社会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一致,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激发灵感[5]。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所提到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看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尊重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在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多元思潮的冲击下,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是国家科教兴国,智力扶贫,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的关键步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政治立场坚定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
这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论教育,回归经典马列著作,认真研读思政发展,仔细分析伟人的哲学思想,让思政理论能够合理运用到生活中去,指导生活,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其次,文化历史教育,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多姿多彩,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善于利于不同的地域环境条件展示我国的地大物博,教育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大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果,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利用民族风俗习惯,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使之成为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人;最后,现实科学教育,主要有中国近代史、互联网信息技术、就业创业等教育。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了解了中国近代史才能看到当今中国的崛起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看到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改革的必要,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去,主动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扛起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教育方法要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精华,寻求教育手段的多样性.
A.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传道授业与立德树人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中国的大学在育人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强化;打造“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专业课也进行德育教育,通识课也进行思政教育。
B.课外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曾说,谁占领了网络宣传阵地,谁就掌握了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借助网络大数据,可以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技术,增加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吸引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同时开发网络资源,扩大思政教育的范围和影响力;加强同辈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树立优秀身边典型,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达得到,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规范行为,积极上进,努力进取;发挥宿舍功能,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待时间最久的场所,宿舍的教育功能往往被忽略,在相对稳定的宿舍环境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更有利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和节日,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C.社会实践,少数民族大学生渴望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思政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置身于大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满足个体发展需要。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平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走进基层,回归家乡,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辨别思考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建设美丽家乡,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任务。
1.黄羽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刘冬.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李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4.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王志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43-45.[2017-10-11].DOI:10.16320/j.cnki.sdqnzzxyxb.2005.03.015
项目名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MZY201601).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