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欺凌打出重磅组合拳

2017-02-07 01:52刘校豆
今日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暴力校园家长

刘校豆

2016年六一儿童节清晨,15岁的青海某中学八年级学生陶成鹏,在家中喝下了一整瓶剧毒农药自杀身亡。他自杀的原因竟然是“受不了几名同学的欺负”。“让我为他们拿饭盒,打开水,洗饭盒,倒洗脸洗脚水。……不让我用热水,如果他发现我用热水洗脸洗脚,就打。”陶成鹏的遗书中记录下不少被同学欺负的琐事。这些日复一日的伤害,致使他最终放弃生命。

2016年11月26日,CCTV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致命的欺凌》,在挖掘这个15岁少年自杀真相之时,也警醒所有人,防治校园欺凌已刻不容缓。

辱骂恐吓、敲诈勒索、被逼裸露、狂扇耳光……这一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见诸网络,并呈现出低龄化、群体性、反复性、暴力性发展倾向。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主动录制视频上传网络,将暴力行为当作一场“表演秀”……

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若欺凌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则易使受欺凌者在未来的成长中形成消极人格,产生习得性无助,难以与人正常交流等,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倾向。而欺凌所付出的成本太低,则易导致欺凌者愈发骄横跋扈,出现偏执、易怒等人格特点,甚至踏上违法犯罪之路。

很多学生受到校园欺凌之后,因为害怕而不敢告诉老师、家长,造成校园欺凌愈演愈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整理出这些可能是校园欺凌信号的内容:身体伤痕、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失、如厕习惯改变、自尊心受挫、自我伤害倾向、不愿上学、睡眠问题。

要防治校园欺凌,必须诉诸源头,厘清是什么导致了这类事件屡见不鲜。

“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马雷军认为,学校的管理规范程度、学校的法治教育效果、教师的法治素养、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等都与学校的欺凌事件发生率有关。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的暴力小说、暴力影视作品、网络暴力游戏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扭曲着青少年的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民主协商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

未成年人违法成本太低也是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原因。《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规定都限制和降低了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处罚力度。

那么,该如何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呢?

“法律的约束是防治校园欺凌不可或缺的一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此外,对未成年犯罪者的监护者也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目前,防治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国家共识”。 2016年4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展开为期9个月的专项治理。

11月,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三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意见》不仅明确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还提出了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关注学生有无精神恍惚等异常表现、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对屡教不改并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等具体举措。

只有建立学校、家长、相关部门、社会联动机制,认真执行《意见》提出的要求,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不止中国,各国的校园中都存在着欺凌现象,而他们的应对之法也可作为借鉴参考。据《法制晚报》报道,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州就建立了校园警察制度,他们可以携带枪支并拘捕犯人。同时,美国的中小学严格遵守“不宽容原则”,学生即使有些小的违法行为也会受到处罚。英国学校关注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德国对校园里恃强凌弱的“小霸王”打击力度很大,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校方有权将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澳大利亚政府与各学校共同发起了“禁止欺辱行为”运动,并建立了互动网站向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对付欺辱、骚扰和暴力可采取的办法。

校园生活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它左右着孩子们的未来走向,也影响着国家的后续发展。消除校园欺凌这一毒瘤,让校园回归其应有的美好与纯净,让孩子一路向上向善,健康成长,需要各部门、各相关人员勇于挑起责任,不遗余力共创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暴力校园家长
反性别暴力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暴力”女
我心中的好家长
暴力云与送子鹳
家长请吃药Ⅱ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