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壮
扎西才让的这一组札记名为《在甘南》。甘南是黄河的水源涵养地之一,扎西才让在文章中也写到过黄河的源头。黄河离开甘南往下流去,不远便是黄土高原,接着便是中下游的开阔疆土。那里的故事我们早已熟知,无数道沟沟壑壑如结构复杂的大脑皮层般横剖铺展开来,几千年来的传说、典故、面容,甚至在代代传承之中愈发熟稔的特定讲述方式,都密密麻麻地在两岸沉积铺排开去。它们关乎到我们对漫长历史的理解,也关乎当下时代中那如幽灵般漂浮不定的自我意识。现在,让我们回到这条河水的源头,回到扎西才让生活的甘南。在这里,黄河还没有真正成为黄河。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片片水洼、一条条河沟;站在水边的也不是秦皇汉武,而是记忆中的女子与顽童。这一幅幅画面在岁月的磨蚀中泛黄陈旧,却因这黄与旧获得了更加坚不可摧的力量。它们散落在岁月的门外,等待着被人拾起。
本组札记中的扎西才让,正是一个捡拾者的形象。这种捡拾是随性所至的,从容、淡泊,带着隐约的哀愁和深沉。相较于朔风中飘扬高举的旌旗,他更迷恋俯身下趋的姿态;远离了布道者或高音喇叭的覆盖领域,他更愿意在喃喃自语中躬身自省。精神层面的姿态,最终会呈现为文字意义上的风格;因此,尽管《在甘南》这组札记在结构、经验、题材、乃至文体等方面都称得上漫无拘束、天马行空,我们却依然能够一眼辨认出那条贯穿文本的脊骨,那就是扎西才让独特的语调。不论是回忆、慨叹还是讲述语言,扎西才让的语调总是恬淡、舒展、缓急得体、充满呼吸感,像遗落在草甸深处的古老神像,傲然于光阴世事,又带着几分淡淡的神秘与寂寥。关于“语调”或者说“音调”,爱伦坡有一个观点颇为独到;他认为,在现代诗学中,形式元素(而非“意义”)才是文学创作的起源。诗的创作发起于音调的构造,一种特定的言说方式构成了诗的原动力;它营造出一种“无形体的氛围”,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语言的预感”,关联于意义的词语组合随后才被召唤而来。爱伦坡谈论的是诗歌,但我觉得这些表述同样适用于扎西才让的这组札记。且不说其中浓郁的诗性,仅就文体形式而言,《在甘南》也能够令我们联想到纪伯伦《沙与沫》《先知》以及鲁迅《野草》等被归入“散文诗”范畴的作品。当然,不同于纪伯伦或鲁迅,哲思体悟并不是扎西才让的立足重点,抉心自食的精神创痛也常常被消弭软化。体量宏大的哲思未遭排斥,只是化散到了背景底色之中;悸动的情绪暗涌也有迹可循,然而更多时候,它们是如夜晚的昆虫一般,蛰伏在了温暖潮湿的语言浮土之下。此种策略,同《在甘南》的整体风格特征是互为因果的:那些自语般的文字迷蒙着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它们柔软,但背后有无形的刚强;它们流淌,但终会在无形的期许里凝铸为黄金的雕像。在这个文学语言频遭现实逼促、词语不断被公共经验磨损的年代里,扎西才让的散文语言,更像是对文学本心的一种回归。
这种回归,恰好关涉到当下正急剧升温的“边疆想象”话题。半野生的环境、缓慢的身心节奏、当下经验与历史记忆间活化石般的珍贵重叠……扎西才让那种梦幻般的语调,虽然不难分辨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痕迹,但在气息根脉上,必然与甘南边地独特的文化语境有关。更何况,《在甘南》与“边疆想象”的相涉之处,不仅在语言氛围,更有经验题材层面的内容。说起来,我们对边疆的想象,从边塞诗盛行的唐宋、甚至《山海经》的上古时期便已开始。在漫长的时间之内,对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我们来说,这种边缘不仅仅是空间的边缘、版图的边缘、政治或军事意义上的边缘,更意味着文化生态和精神构成意义上的边缘。此种意义上的“边地”、“边疆”,仍是一种自我确证的话语策略的产物——“边”,并非简单的地理概念、也不是纯粹的他者,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文明体认自我的镜面般的道具而出现。但在今日,这一切似乎发生了逆转。当发达的现代传媒不断消解着“讲故事的人”、当现实本身的荒诞早已突破了正常人类的想象力,往往是在那些远离现代文明灼热核心的所在,文学才更容易呈现出自身古老的魅力。边地,正在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中心”;古老的传说、质朴的寓言、狂野强蛮的欲望、孑立疏群的身影、耽溺在现代性转型半途的边地小城,正堂皇步入当下文学的核心增长点之列。这些,恰恰是《在甘南》这组散文重要的兴奋点。我们能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重影互喻(《鹰》《模仿》),看到借助时间施展开的古老魔术(《庄园的门》《马莲滩》),看到藏地传说的再现和衍伸(《智美更登》《意念的力量》),看到一场场民间游戏是如何裸呈出人性中那些隐秘的角落(《打木猴》《过家家》《滑冰赛》)。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扎西才让借助边地书写完成的对永恒命题的触碰:《娃娃沟》,死亡与欲望的怪异复调里暗含着人世的隐喻;《腾志街》、《街景》的精确描摹,在节制中鼓荡着浩远情怀;若干关于残酷与悲悯、理智与荒诞、虚无与永在的思索,也常能沿着生活细节的叶脉迅猛铺展成浓荫。面对这些篇章,我大致能够确信,我正在阅读的,是一位有大气象、大关怀的作家。
“我把手插在口袋里时,感到里面又深又黑,似乎能一直通到我的体内。我只好在口袋里装两个核桃,一边一个,握在手心里,觉得格外踏实。我相信没有人能看得到它们。”这是扎西才让向内的一面,他要俯下面孔、贴向自己最深的深处,那种舒适和熨帖来自无人惊扰的幻景;“夜里非常安静时,唯有这一小部分人,能听到土地的呼吸声,就在街道下面,排水通道里,有着豹子的力量。”这是扎西才让向外的一面,他要昂起头颅、打开每一个毛孔,倾听并说出宇宙时间的力量与秘密。当然,更多的时候,扎西才让也像他写到过的各色人物一样,“只呆在云下,拥有着无数云下的日子。”这是爱恨喜悲之后的刹那了悟,带有几分宗教式的深沉;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最恒久的写照。(扎西才让的随笔《诗边札记:在甘南》刊于《文学港》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