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芬
从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来看,教学是一种沟通交往的现象,交往是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1]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学交互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交互式教学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形成了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基本教学观念,更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开放与创新性思维,进一步优化了师生间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微信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实现交互式教学。本文以笔者在高校历年所开设的《水彩画》选修课为例,探讨了这种教学方式在艺术教育中的优势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选修课的生源为全校学生,同学之间相互陌生,师生之间也相对不了解。其次,学生的美术基础不均衡,有些学生是非艺术专业,以前从未接触过水彩画,完全零基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少数学生为艺术类学生。再次,学生对于水彩画选修课的兴趣浓厚,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接受能力强。最后,作为公共选修课,水彩画教学课时短,教学任务重。
针对以上水彩选修课的学情分析,选择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的辅助教学方式,利用微信点对点、点对面的沟通方式,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及时、有效沟通的桥梁,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与多种交互资源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外微自学及辅导,减缓课堂学时短、教学任务重的压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课前以“水彩画选修”为群名成立微信群,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入群,积极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同时,建立相关教学的微信公众号,学生通过关注订阅公众号。同学们与教师在微信群中自由交流,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建立了初步的联系。有相同兴趣及爱好的同学也可以互相添加好友,彼此之间可通过学习内容的共享来拓展自身的知识体验。此外使用微信的语音、图文功能可以增进情感交互,拉近了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展开问卷调查,就学生选修水彩画的学习目的、使用微信工具进行学习的经历等问题,征求学生的问题回馈,以便于详细了解到学生对水彩画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课堂教学活动安排更加具有针对性。
戴花“帽子”的兔子
基于水彩选修课学生美术基础不均衡的现状,教师先依据学生们基础不同,以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分别设定以钢笔淡彩、水彩插画、写实性水彩三类教学组群,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接受度自由选择学习类型,加入特定群组,随后教师借助微信平台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定步调地进行“微学习”,以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根据各个学习群组的特点,教师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向学习者选择性地发布水彩画相关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先导性学习资料,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后,自主进行基础性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实时消息功能,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的留言逐一解答,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微信群论坛里发布帖子,让学生把疑难问题以回帖的形式进行反馈,这样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结合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学习内容。微自学为后期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适用于初始能力差距较大、具备一定自学能效的学生群体,教师在选择适当的教材时,既要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能力程度,又要顾及基础较好的同学的学习需求。这样即达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影《九条命》中傲娇的毛毛裤先生,是一只西伯利亚森林猫
在美术类的教学课堂中进行艺术实践是相对独立且能够凸显自我特性的过程,笔者在水彩选修课教学初期,将教学重点放在分层次地辅导学生,让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对于初学者,强调造型与色彩能力基础训练;对能力较强的同学,则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要求。在相对独立地进行绘画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同学间的交流互动,让他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水彩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其教材多来源图片、图像、视频等直观性材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的大量图像资料,通过微信及微信公众号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方便他们反复观看学习。另外,美术教师的示范演示在绘画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但传统教学中,几十个学生围观一位老师的示范,导致许多学生无法看清,而将微视频引入课堂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微课视频,其画面清晰稳定,上课时可以就着微课边示范边讲解,这样更有利于直观地将美术知识、技能有序并且完整、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可以缩短学生盲目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如果学生对观看教学视频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聚焦讲解。教师可就某些微信的图文资料与视频进行美术鉴赏方面的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时代特征、材料技法、审美内涵等,也可以发动学生展开现场讨论,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教学后期,教师以命题创作作为教学内容,分别设立三个创作主题,提供给三个学习群组,并将任务上传到微信的群聊空间,鼓励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探究,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导协助的作用,须仔细聆听学生讨论的意见、创作构思,查看创作草图并提出修改意见,直到创作作品的完成。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间的现场交流,加入基于微信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资源共享交互、群发分组交互等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这种“相互激励、相互提升、相互监督”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激发了学习者的想象和创造力。这样更能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促进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生知识内化效益的最大化。[3]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除了教师的课堂点评方式,还可以通过微信中的微社区展示作品,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开展互评等活动。在学期末,笔者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微信公众号中编辑成微画展,并通过微信共享平台进行分享传播,这种“微形态”的传播方式可以使美术作品在不同语境下大范围、长距离地进行传播,延伸了美术作品传播的平台,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效率高。[4]在微展的同时,微信的评论、智能回复等功能可以更便捷地获得观众的观后感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作画者也可以及时有效地与观众互动交流,这时,观众的对象已不仅仅限于学校的学生、教师,也可能是专业的画家、社会中的美术爱好者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也将会得到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信息。这样的良性互动,能够使学生们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肯定自己的优势并且反思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同时,在教学评价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美术基础,设置不同层次的标准和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在微信教学应用中,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教师答疑解惑,设置相应的奖励标准,以鼓励学习者主动思考,促进教学效果。
通过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的实践,促进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显著得到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明显提升。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两面性的,教学是复杂的、变化的过程,在使用微信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素养决定教学效果的质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传统教学不同,应用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多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了解和观察学生个性和学习心理。同时随着时代与科技发展,适时更新教学观念,熟练掌握新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合理运用和选择信息化的教材,提升网络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创造性的课堂活动,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知识内化效果。
第二,要完善学习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运用微信软件进行教育领域的实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教育者如果不能通过微信软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进行适当的监督,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学习平台本身也不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检查、监督的作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较为随意,处于一种可学可不学的状态,对于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较好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5]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无关活动参与到学习进程中来,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应纳入评价的重要参数。
再说我是狼可就生气了哦
贪吃的猫
牵着我一起去春游呀
花中精灵之刺猬
第三,要承认网络诱惑对学习存在干扰。微信软件的使用需要处于网络连接的状态,这就可能造成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同学被网络中的各种诱惑所影响,干扰学习,并且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学习者很有可能会接收到与学习无关的信息,这或多或少地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引起重视。
从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交互式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过程由原来教师的单向输出转变成为师生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交流,学生摒弃了被动者的身份,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交互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等辅助教学活动,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信对于教育及教学活动的渗透及影响必将日益深入,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借助科技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