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国栋
关于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与后续保值途径的探讨
——以赤峰市松山区为例
文/周国栋
粮食仓储设施是承载粮食流通的物质基础,也是粮食安全和发展粮食经济的重要保障。在近几年里,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出现了阶段性增长,仓储量出现了阶段性爆满。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去库存,仓储量逐渐减少和仓容量长期间闲置的可能性就有所增大。近期,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部分民营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感觉喜忧参半。
松山区是全国百强产粮大县之一,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上,由于改革起步早,且改得彻底,到目前为止,除央企外,仅剩下赤峰市松山区源丰粮食储备库及下属两个分库是县辖区的国有粮食企业。这个企业的粮食仓储设施状况基本上还停留在2005年改革前的水平上,只有大庙分库在2016年实现新一轮承租经营后增加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仓容量3万吨的钢罩棚。近两年仓储设施增量最大的都是民营企业。松山区粮改后,民营企业占据了粮食收储的主力地位,且发展迅猛。民营企业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增加,基本上是集中在2014~2016年,特别是2016年钢罩棚增长神速,但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
松山区自2013年启动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后,粮食仓储设施就开始逐步增加,特别是2015年末和2016年初,因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储指标无上限,仓储设施建设大进展迅速。不到半年时间,松山区粮食仓储企业的完好平房仓仓容从2015年末的40.52万吨增加到51.57万吨,增量11.05万吨,增幅27.3%;储粮钢罩棚从2015年末的6.87万吨增加到24.37万吨,增量17.5万吨,增幅254.7%。这些仓储能力的增加,为解决当地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落实临时储备粮政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随着临时储备政策的退出和去库存,仓储设施闲置的可能性开始显现。
仓储设施的兴衰从以下三个方面可见一斑:第一,临时储备粮政策实施以前,松山区的玉米基本上都外流,每到当地玉米收购季节,外地的粮食经纪人都会前来收购,而且像抢粮一样,有时都会出现因当地资金流转不及时,收不到粮产生报怨的局面,那时的仓容基本是“吃不饱”的。从2013年新粮上市后,国家有限制地启动了临时储备玉米的收购政策,当年松山区的民营企业收购临时存储玉米11.98万吨,到2015年4月30日,增加到24.68万吨。这时,符合承储临时存储玉米条件的粮食企业的仓储能力基本上饱和,再收购新粮时,因仓容不足,粮食收购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困难。此后,各地新建了一批仓储设施包括钢罩棚等。第二,自2016年新产玉米上市,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把玉米直接推向市场,实行“价补分离”政策,把补贴直接补给玉米生产者。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让粮食企业不再依赖政策经营,而是走向市场。因此,企业再经营玉米就要考虑能否盈利的问题。第三,从国家去库存的政策导向来看,2016年已把2013年度的玉米出库了一部分,2017年还将加大玉米去库存的力度,而原有临时储存玉米的企业将会随着玉米“泄库”序幕的拉开,出现仓储设施闲置的现象,其仓容的利用价值也将会随着“粮去仓空”的态势而削弱。这一先满后空的现象,将给企业带来固定成本与经营量失调的不利因素,也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使仓储的使用价值进入衰败期。对于这个即将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用以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已成为企业与日常经营并举的重要工作。
松山区存在的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只要是有临时储备玉米的地方都存在着这个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即将发生的问题呢?笔者现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路,以备商榷。
第一,开展有偿代储业务,不但要储存粮食,还要储存其他无毒害物资,并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加工、转化业务,充分利用已有仓容,减少资源浪费。第二,转型为物流的后备仓库,改变成存储新鲜物资的冷库或青贮饲料、饲草库,利用已形成的仓容再创辉煌。第三,开展粮食银行或代民服务业务,最大限度利用仓储设施资源,为他人提供方便,为自己创造效益。笔者认为,如果这些后续业务能够开展得好,对于企业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计。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