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召君
知青郑卫国的孝老情
文召君
在江西省瑞金市谢坊乡山区刘屋村有一栋老屋,屋里住着一位老人,名叫王家英。王家英的丈夫英年早逝,留下一儿一女。王家英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她女儿出嫁后,儿子又带着老婆孩子外出打工,一去不回。王家英一人独守老屋,过着孤独的日子。
2006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老屋突然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王家英老人的干儿子——上海知青郑卫国。
1969年秋,郑卫国初中毕业后,从上海市下放到瑞金县谢坊公社刘屋生产队劳动锻炼。他被安排住在王家英家里。王家英很喜欢这个长得眉清目秀,既聪明又有文化的上海青年,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照顾,手把手地教他干农活。家里每年分的口粮不够吃,王家英就起早摸黑上山拔竹笋、捡蘑菇。一日三餐,王家英尽量把米饭让给郑卫国吃,好让他吃饱了有力气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健康成长。郑卫国对王家英也十分孝敬,按照当地的习俗,不久他就拜了王家英作干娘。
郑卫国是个积极上进的年轻人,他很快成长为县里的优秀知青。1972年,县“革委会”根据他的表现和普通话标准的特长,选拔他到县广播站当播音员,郑卫国遂成为一名拿固定工资的国家干部。之后,他结婚生子。20世纪80年代,他回到了上海市。
郑卫国一直没有忘记王家英的养育之恩。在县城工作的10多年里,每年中秋和春节,他都会带着老婆和孩子到老屋看望王家英,并送衣物、食品给王家英,资助王家英一家渡过生活难关。回到上海后,每逢新春佳节,郑卫国都会写信或打电话向王家英拜年,并经常寄钱物孝敬老人。
这次,郑卫国因公去广州出差,顺道来瑞金看望王家英。他突然出现在老人面前,深情地叫了声“王大妈”。王家英见到干儿子,喜出望外,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郑卫国望着王家英衰老的身体、忧伤的眼神,知道老人儿女不在身边,生活很困难。他马上从衣袋里掏出4000元钱塞到老人手里。
王家英得到郑卫国的资助,生活上虽然有所改善,但心里还是日夜思念着多年在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忧郁成疾,渐渐地,她的一双眼睛都熬瞎了。
2009年冬,郑卫国又到广州出差,办完事后又一次到瑞金看望王家英。他走进老屋,看见双目失明的王家英老人躺在床上,神色黯然,生活难以自理。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拉着老人的手关切地说:“王大妈,您都病成这样了。我带您去上海治疗吧!”
郑卫国把老人接到上海,住进了医院。经医生检查,老人双眼患了白内障。经手术治疗后,老人重见光明。老人住院期间,郑卫国日夜守候在病床前,端茶、送饭,帮老人梳头、剪指甲、洗衣服,伺候得十分周到。王家英非常感动。
王家英出院后,郑卫国把她接到家里。郑卫国的父母和妻子待老人如家人一般,非常热情。郑卫国经常陪她看电视、聊家常,带她到处游览,并给她选购了多套新衣服,把老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郑卫国还特意带老人上餐馆,点她最爱吃的菜。王家英不让郑卫国多花钱,郑卫国却说:“大妈在农村苦了一辈子,对我有养育之恩。我现在退休了,还在兼职工作,经济条件好了,孝敬您老是应该的!”
王家英在上海得到了郑卫国一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过得很愉快。然而老人还是日夜牵挂着自己的家。于是,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后,王家英就让郑卫国把自己送回了瑞金的家。
上海知青郑卫国知恩图报,孝敬王家英老人的故事,在瑞金这块红土地上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