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卢长平(山东)
伯父回家
文 卢长平(山东)
从小到大,父亲不止一次跟我讲起,在20世纪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五六十年代,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逃难去了东北,后来音信全无。人老最容易怀旧,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父亲越发频繁地跟我们絮叨起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他和自己的那位哥哥在“非常”时期建立起来的宝贵亲情。父亲的用意很明显,他是想在有生之年与这位哥哥再见上一面。
“下东北谋生逃难”,当时在我们家乡并不是个例。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月,流浪乞讨者的命运多半是客死异乡。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父亲的那位哥哥一直没有和老家联系,我们猜测对方应该早已不在人世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头些日子,父亲给我打来电话,说我的那位逃难去东北的伯父尚在人世,但由于年龄的原因,老人身体状况不佳。对方和我父亲的心思一样,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和自己老家的亲人见上一面,而且,那位伯父最近就准备回家乡。
久别重逢,这是世间传奇般的惊喜,我们一家人对此自然是特别激动和满怀期待。但父亲最后透露给我的信息却让我心里有些发凉:据那位伯父讲,东北这些年的经济形势一直不景气,他唯一的女儿下岗了,目前靠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伯父想叶落归根,重新回家定居,并且希望我父亲能把早些年祖辈传下来的原本属于他的宅基地分给他一部分……
从传统情理上讲,这位伯父的要求并不算过分。但时过境迁,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属于他的那块宅基地,谁又还能说得清楚?
况且,如今农村的宅基地很是难得,父亲在农村老家的那部分房产,如果不是这位伯父的出现,也将属于我。失去这些本可以得到的利益,我自然心有不甘。父亲看出了我的不快,他叹了口气道:“我们新建的院落,确实应该有你伯父当年的一部分,做人要讲道理,反正费不了多少事,你只要在院子里再砌上一道墙就行啦!”
我有些恼火,父亲竟然没有得到我的同意,便决定应允伯父的要求。我正想用什么方法来拒绝父亲的提议,但转念一想,自己在县城工作,并且在城区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再说农村老家距离县城颇远,日后回老家定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况且这位伯父已是耄耋老人。更重要的是,违背年迈父亲的意愿难免会让老人伤心。我犹豫了片刻还是默许了父亲的建议。
几天之后,伯父在他女儿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老家。重回故乡见到亲人,伯父喜极而泣。和亲人们逐一认识并互致问候之后,伯父在回家之前提出的要求不可避免地被提到桌面上来。当父亲将把我家目前院落一分为二的想法说给伯父听时,想不到,伯父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声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你在家守住的祖业有我的一半,我在外面创的家业也就应该有你的一半——这些年,我在东北虽然没有挣到什么钱,但早些年在沈阳郊区置办的一处院落因为搞拆迁,政府补偿了一笔不菲的钱款。我已经想好了,要拿这笔钱让我们老哥俩安享晚年……”
伯父还高度赞许我的行事态度和豁达胸襟,但他的溢美之词却让我不由自主地羞红了脸……
征稿启事
2018年第1期《婚姻家庭》栏目“特别策划”主题为:二孩,生与不生的纠结。投稿要求如下:
一、讲述老年人与子女间围绕生不生“二孩”发生的故事,或存分歧,或有争论,或一拍即合。文章结构应符合《婚姻家庭》栏目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注意不要写成议论文。
二、文章字数不超过1500字。
三、来稿截至2017年10月31日,并注明《婚姻家庭》栏目收。
《婚姻家庭》栏目
2017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