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群丰
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似乎成为了一个备考热点。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许多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左右为难:按照原有套路进行写作,害怕偏离题意;找寻新的审题策略,又苦无方法。笔者在五花八门的备考策略中,为大家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先来看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伊甸园里,一棵大树对一朵玫瑰说:“你虽然很漂亮,却没有什么用。要想活得有意义,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于是这朵玫瑰找到上帝说:“请您把我变得有用一些”,上帝同意了。从此以后,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根据阅读材料所体会到的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面对这样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我们来看矛盾分析法运用。
首先,我们来找寻材料中蕴含的“矛盾”。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四个叙述对象:大树、玫瑰花、上帝、卷心菜。
玫瑰花与卷心菜的关系转变成了一对矛盾关系:“没用”与“有用”。如何看待这一对关系,就可以辨别写作者思维层次的高低。下面我们来看两篇例文:
坚守本心,发现价值
长沙县实验中学1510班 陶昕怡
伊甸园里的一朵玫瑰因被大树说:“光有美丽的外表不行”而去乞求上帝,最终变成了世界上第一棵卷心菜。这是多么的令人惊讶!玫瑰仅仅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轻易改变自身,迷失了自我,难道它这样就有了所谓的价值吗?曾经的美丽的身躯就一文不值吗?
玫瑰本拥有美丽的外表,但它与大树却只想到物质层面的实用性,忽视了玫瑰同样能给人带来芳香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其实,有些人不就是如此吗?像那朵玫瑰一样缺乏自我认识的能力,盯着他人的长处却遗忘了自身的优势,不知自己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缺失的,于是迷失了自我与本心,即使拥有实用性,却没找到自身价值。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改变自己的志趣,自在地高吟《归去来兮辞》,欣然归隐。陶渊明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并发掘出来,他并没有因为宦海沉浮而改变自己的心,不愿从“玫瑰”变为“卷心菜”,虽然贫困,但他依旧保持真我,不被世俗所污染。难道他就没有价值了吗?不,陶渊明最终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为后人留下沁人芬芳。
西晋诗人陆机,本应是个伟大的诗人,却在那样一个朝代里为了自己的仕途与功名,委曲求全,丢了清高正直的品质,成了一棵“卷心菜”。他有用吗?自然有用,他得到了功名与地位,他也为朝廷效了力,但他活得真正有意义吗?在黑暗的官场中沉浮,最终丢掉的,却是自己的初心,自己生命的价值也不复存在。
你是一只鹰,本应翱翔于九天之上,这才是你所应该追求的价值。但你却听信了燕雀之言,认为在蓬草间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你便舍弃了本心,这是何等的悲哀?
我们都是一朵玫瑰,能给予人芬芳,蕴含着美好,不能只看到他人所有的价值,而忘了自身的美丽同样是一种价值,同样能活得有意义,否则我们只能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
一个不懂得坚守自我坚守本心的人,永远都不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社会,我们理应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理应发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坚守本心。如果你是一朵玫瑰,请别羡慕卷心菜的能力,而应尽力让自己在千万朵卷心菜中绽放得更美,给他人带来更多芳香。
无用之用
江苏梅村高级中学 何雅慧
人们太习惯于以有用无用来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所在了,往往粗看一眼,就急于判定它是否有用,看得到的利益叫有用,而浅浅一瞥窥探不得的价值,便成了被忽略的无用——似是无用,实为意境深远的大用。
想起那颇有韵味的诗句,“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读罢便自行构想起无尽的画面来——杨柳河堤,清风拂衣,儒雅青衫,无言独立。
世上最无说服力的辩驳,怕是沉默了吧,想来君子应该言辞机敏字字珠玑,这才是所谓“有用”的东西,可恰是那无言,偏是那看似无用的不语,竟让文人薄薄的青衫里,透出如此的魔力。
同样讲究此意境的,还有著名作家、漫画家丰子恺,基于“凡诗文好处,全在于空”的认识,他为文作画最是讲究留白,给具象注入了微妙的心绪,使文字平添空灵渺远的气象。
在常人眼里,空白是空洞,是虚无,是最为没用的东西,他们对待自己就像是面对一幅未完成的山水画,留不得没用的空白,拼命将“有用”的东西填补进去,却体会不到留白的艺术,无法懂得无用的大用。
若挥毫作一幅寒江独钓图,他们的雪山定是层层叠叠,他们的江面定是波澜起伏,因为细致的描绘看似是作画中有用的东西,可这又如何比得上马远那没有一丝水的江面,总让人觉得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使得方寸之地,尽显天地之宽,无用的留白,却是最为意境深远的艺术。
真正的文学和艺术都是讲究无用之用的,其实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看看现代物质社会,人心难免略显浮躁。我们习惯用利益、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无用之事尽量少做或不做,有用之事则争抢着去做。做任何事,都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泛滥。看看身边的人们,学钢琴绘画是为了考级;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面对这样“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的教育,卢梭认为这样“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北大教授钱理群批判这样的当代的大学生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千年前的庄子如此叹息,自命不凡的我们啊,切莫再一心追逐所谓“有用”的东西,何时可以兜转回身,探一探那无用之用的意境。
我们知道,矛盾的双方不仅具有对立性,还具有统一性。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玫瑰花”和“卷心菜”,代表着“无用与有用”这一对矛盾关系。我们很多学生的思维层面停留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上,很少会考虑矛盾双方的转化上。其实,“有用”和“无用”作为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有用”可以转化为“无用”;同样,“无用”也可以转化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