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风中芦苇在思索》一书是作者李镇西激情与思想的结晶。题目是原自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株能思索的芦苇,思索形成人的伟大。李镇西正是一位善于思索的教师,他在文中说:“我是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和千千万万的同行一起担负着教书育人伟大使命。教育者同时应该是一个思考者,作为教师还应该把独立思考的精神教给我们的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勤于思索的教师呢?答案就是——读书。读了《风中芦苇在思索》一书之后,我深切地感觉到:李镇西是一位因读书而成为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好途径。
自踏上工作岗位起,我就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做一个教师,需要读书;作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要博览群书。我把读书分为“三重境界”,即:为知,为己,为学生。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为学生”,是“为黎民百姓”而读书的一部分。比较而言,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一境界:为知。
读书是专业发展的需求。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应该努力去当一名好老师。新课标新理念之一就是:要求教师从“工匠型”转变为学习型、研究型。即使不求成为名师,想想伟人和罪人都有可能在我们手下诞生,凭着这一点,作为新世纪的老师,也该去多读几本教育书籍。
读《风中芦苇在思索》,那是我第一次如此地与教育专家如此亲近。李镇西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教育专著是激活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让我们走进李镇西的心灵,与李镇西对话,去探索理想的教育,去追寻教育的理想。
第二境界:为己。
其实,抛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环,我们老师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需要阅读,让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阅读充实自己的灵魂。这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呼唤那属于自己的阅读。和苏轼一道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和辛弃疾一道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聆听成吉思汗纵横欧亚的铮铮铁蹄,激荡于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豪气,感怀其“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人生。不带任何目的,不带任何功利,让我们畅游在智慧的海洋里一次次欢笑,一次次痛哭;因为兴趣,而欣然地享受读书吧!
第三境界:为学生。
不敢说自己有此境界。只能折服于李镇西的率直、于漪的睿智、钱梦龙的宽厚、魏书生的卓越、宁鸿彬的渊博。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书作为一位睿智的向导,引导着我去面对多彩的人生。茶可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正是这些书,引领我走出了当年的困顿与迷茫,超越了昨天的自我,在教育教学中也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说我读书“为人”,只有一个例子可以告慰: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告诉我说:“王老师,我最喜欢中秋之夜你给我们朗诵诗歌的样子,月光朦胧,诗情画意,仿佛在梦中。”能够得到学生的欣赏和肯定,读书这条路再漫长再寂寞,我也无怨无悔。
随着读书境界的提高,人自身的境界也会提升。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让我们敞开去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从老庄的清净无为到王阳明的“心学”,从实用到人文到多元智能,这些都是教师应该知晓的。
当然,不能为读书而读书。应当不断思考和反思,把读书自觉地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李镇西说:“一旦读书和反思成为一种必需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也就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我的这种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的学生,他们组织读书会,相互推荐好书,为了参与同学们的“曾国藩周记研讨”,我也把学校发给我的《曾国藩智谋全书》重新研读一遍,与学生一起重新审视曾国藩,领略曾国藩的智慧与魅力。同学们的作文开始有了理性的思索;同学们写周记的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李镇西老师说:“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确,在读书和反思的同时进行写作,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状态,一种诗意的美好的人生境界。利用写作和学生进行交流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班级有一名叫史××的学生,他性情孤僻又自傲,言语偏激,属于不合作的典型。他所写的文章多呈灰色,语言古怪离奇。其语文成绩也就可想而知。我就在批改他的周记时,故意运用各种文言典故批判他的偏激。他于是想方设法查得这些文言文然后和我展开论战。于是我用老子的“水有七德”来反驳他,他就去翻看《道德经》;我用孙少平的例子去激励他,他就去阅读《平凡的世界》;我用感动中国人物的例子鼓励他,他就跟我要感动中国颁奖词等等,于是我们由对立转变为对话,由人物论谈转向生活人生,他也越来越喜欢语文,在近几次考试中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本次考试更是以121分的成绩名列榜首,被学生和老师认为是奇迹。其实,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边读书,边思考,边总结边写作,在与学生交流的实践中,就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思考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教师的精神生活就更充实了,人生就更有意义了。这就是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