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胫前肌加强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2017-02-06 22:42何黄燕
考试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脑卒中

何黄燕

摘 要: 目的:观察早期胫前肌加强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取6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患者。一组接受早期胫前肌加强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即治疗组,另一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即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周,并都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结果:将踝背屈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肌张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胫前肌iEMG值进行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在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胫前肌加强训练,对改善患者的足下垂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足下垂 胫前肌训练 脑卒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脑卒中即我们民间俗称的“中风”,中风后往往会伴有后遗症——足下垂。足下垂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原始反射的抑制被解除、主动肌和拮抗肌间肌力不平衡、神经血管萎缩等而引起的后遗症[1]。足下垂患者常常呈“划圈步态”,患侧下肢向前迈步时,骨盆会出现代偿性地抬高,同时会伴有髋关节的外展、外旋,没有正常的足趾廓清运动,患侧下肢从身旁向前画一个半圆弧来代替正常的迈步动作[2]。本研究观察了早期胫前肌加强训练对治疗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在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在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上制定的诊断标准[3];②入院后经CT、MRI检查确诊;③首次发病,病程不超过1个月;④无认知障碍,能配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发展;⑤全部病例足下垂确为脑卒中后导致;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每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治疗方法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各项生理指标和神经病学体征平稳后2-3天开始接受康复治疗。2组均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来进行治疗,治疗师的职称(中级)、技术水平、资历尽可能接近。两组均采用如下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法:①床上良肢位摆放,定时翻身防止压疮;②偏瘫侧上下肢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一次10min;③牵伸踝关节,进行跟腱牵张训练5min;④功能性电刺激(FES),将电极片贴在小腿前部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肌腹上,根据患者的反应来调整电流的强度[4],每日2次,一次20min;⑤腹式呼吸训练5min;⑥桥式运动训练5min;⑦直立床训练20min,通过电动直立床让患者慢慢适应站立过程,同时可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调整直立床的角度,每天可适当增加5°-15°。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都接受前面讲到的常规康复训练,1次/天,6次/周。治疗组除了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另外增加胫前肌加强训练,1次/天,每次10min-15min。具体方法为:让患者仰卧,在两侧膝关节下分别垫一小枕头,目的是让膝关节轻度屈曲,健肢示范做踝背屈,刚开始治疗师可以给予助力帮助患侧完成踝背屈动作,慢慢地减小助力,让患者主动完成踝背屈,这时可适当慢慢增加阻力;患者坐位,屈髋屈膝,前脚掌抬起,尽可能抬高,脚跟始终着地,然后健患侧前脚掌交替拍打地面;患者立位,身体重心转移到健腿,患侧踝关节练习踝背伸;步行分解练习,让患者伸出患腿向前迈步,尽量使脚跟先着地[5]。

1.3评定方法

①胫前肌肌力:采用常规徒手肌力分级法评定患者胫前肌肌力;②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小腿三头肌肌张力[6];③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7项,总分34分,最后总得分越高,说明下肢运动功能越好;④AROM和PROM测量:采用通用量角器(条件允许可采用电子量角器,更精确测量)评定踝关节背屈的主被动关节活动角度;⑤肌电分析:采用表面肌电分析仪测定胫前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都进行一次康复评定,且均由同一位康复治疗师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AROM和PROM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6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AROM数值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ROM数值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在经过常规康复训练配合早期胫前肌加强训练后,患者足下垂症状有了显著改善。

3.讨论

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发生率很高,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长期卧床并未及时采取任何康复治疗措施的卒中患者或多或少都会伴有足下垂症状,严重的甚至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7],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足下垂的常见原因有:①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失去了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使原本被抑制的原始反射得到释放;②踝跖屈肌痉挛(肌张力异常增高);③足背伸肌(胫前肌)肌力弱或者长期废用导致萎缩;④长期不良姿势摆放、制动,导致跟腱长度缩短、变性。

足下垂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踝关节畸形、挛缩,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足下垂的治疗还没有特异性的方法。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给足下垂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增加早期胫前肌加强训练,尤其是在病情稳定后2-3天就进行加强训练,根据患者的功能状况让患者在不同体位下做踝背伸训练,每天1次,每次10min,训练踝背伸肌肌力,能明显改善足下垂症状,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早期胫前肌加强训练在临床上比较容易操作实施,方法简单,易于推广,可操作性强,配合一般康复科采用的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足下垂症状。

参考文献:

[1]王秀汝.早期介入传统中医康复的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8):87-90.

[2]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37.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379-380.

[4]荣积峰,吴毅,顾玲,等.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足内翻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30(1):45-48.

[5]钱开林,王彤.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3):191-192.

[6]王玉龙,张秀花,等.康复评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7-99.

[7]祁玉军,沈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2,22(18):87-90.

[8]吴族勇,李策,白玉龙.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3):260- 263.

猜你喜欢
脑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三位一体”急救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和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