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真
摘 要: 学生阶段是青年人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时期,在学生阶段加强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作用,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青年人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生 心理学 教育 中心
学生时期是青年人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阶段加强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对青年人养成良好心理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教育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关注焦点区域主要有三个,即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其中,学习者无疑是最重要的,是“焦点区域中的焦点”。所以要真正了解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必须先了解有关学习者的知识。
在历史上,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把学生单纯地看成教育的客体,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另一种是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的发展看成一种“自然”的过程、“自动”的过程,教师只能是这一过程的“仆人”,把学生地位抬到绝对高度。这些观点和理解都会影响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学生关系问题,直接关系教学计划是否能得到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我们的理解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中心”的关系,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
个别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让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顷刻间灰飞烟灭。分析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个别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要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每一天都会有微妙变化。每个上过学的人都经历过中学时代,肯定会有跟学生相同的感受。从成为中学生起,他们就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即将从中学步入梦想中的“象牙塔”这一阶段性变化,首先是身份的变化,也是更高追求的起点。他们会逐渐形成青年人自己的特点和品质——培养他们的倾向性、能力、自觉性、责任感、纪律性、与别人共处的技能和自我批评的能力等。因此,无论是中学老师,还是高校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有效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要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考虑学生心灵特征、年龄特征和社会心理特征,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时时处处关爱学生。同时由于不同阶段学校教育都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社会变迁等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实施还需要与社会心理学结合进行。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实施中,要始终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中心”的工作思想与教育理念,首先做到“以人为本,做好人文关怀”,其次进行“科学辅导,帮其认知领悟”,还有就是“找准要点,提高交往能力”。特别对于存在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性格暴躁、单亲家庭等突出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做到细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点滴学习与生活中改变学生心理及行为习惯。
1.以人为本、全人教育。“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来说,老师面对的是年轻的学生,做的工作是育人工作,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都应是“以人为本、全人教育”。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就是人之为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第三才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各级学校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培养,在健全人格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2.主动工作、深度关怀。老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确有教学、管理等许多繁杂的事情要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在关注这些显性问题的同时,更要关注心理健康等隐性问题。有时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压力时并不会主动找老师,尤其是因家庭原因、性格特点、交往问题等造成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重点关注存在“异常”表现的同学,给其以关注与关怀。同时发动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心理信息员的主观能动性,洞悉学生各方面情况,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尤其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能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想方设法给之以关怀,主动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家长既能积极治疗,又能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令我们高兴的是,目前各级学校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正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越来越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高校等各级学校开始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学或指导方面的专门人才,如专职辅导员、心理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学校社会工作者等,以及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开始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如焦躁、逃避和防卫、敌对性、自我惩罚、压抑、羞怯等,使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大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学生阶段的教育心理学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正在慢慢地成长起来,随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呵护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万喜生,著.教育与心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