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真”字诀

2017-02-06 15:57林建加
考试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习作文章作文

林建加

近年来,我几次参加小学征文的评选工作,评选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要么笔调老气横秋,没有半点童真童趣,要么空洞无物,长篇大论;不是剑走偏锋,就是言不由衷……感之余,细而想之:为什么在作文教学已形成一定经验和理论的今天,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微乎其微?答案是学生未能真正把握作文的真谛:写我喜欢写的,说我喜欢说的。换句话说,小学生习作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写真实的事与物,抒真心的情与感,就此我谈谈看法。

一、“写真”——小学作文目的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作文就是学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用祖国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出来。”诸如交通安全、廉政进校园、家庭美德、中国梦等的征文看似题大如山,但只要抓住生活中类似这些方面的事和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难写出好文章。从获奖的作文无一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不难看出主办方举办征文的目的所在,就是以往曾风靡一时的想象性作文,也大都源于客观实际,反映客观世界。鲁迅先生曾对作文最主要因素做了高度概括:“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卖弄。”因此,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以学生身边的事与物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事可写,有物要写。

二、“识真”——学生心理特征的共性

长期的“遗传病”——害怕作文是当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现象。这种畏难心理导致:改头换面“套”作文,寻找东西“学”作文,违背意愿“编”作文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曾对4所城镇小学六年级42名的学优生做调查,他们的作文材料中,写自己所见所闻的仅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半真半编的学生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0%;编或抄范文3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大多数学生都准备了几篇作文以应付考试。这是写作吗?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根据思维发展规律(具体形象思维未定形式向具体形象为支柱的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让学生走进生活,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如参加义务劳动、参观、演讲……体验亲身实践,或调动看看、听听、尝尝、摸摸、嗅嗅等感官,或利用信息媒体资源刺激学生思维,或用写日记、写体会等形式积累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没材料可用,畏难心理自然消散,可谓“药到病除”。当然,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尺度要因地制宜,对尝试写“自己的作文”的学生予高评价、树榜样,加强他们对“写真”的信心。相信,师生的“识真”共振,会取得共鸣的效果。

三、“举真”——学生知识积累程度的需要

作为小学生,其虽然参与了一定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和知识,但和成人相比,还是九牛一毛,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传播时事新闻,列举实物实事。不管是字词句的理解,还是段与篇领会,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熏陶,也从中积累更多写作素材。坚持“真”字当头,定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作文时,应帮助学生把握命题,筛选确切的“写真”材料。对于一些学生少见的事与物,可利用信息媒体资源再现场景,化不知为感知。小学第九册第一组教材安排《节日的早晨》的习作,由于沿海地区的孩子对蒙古的人情风俗不甚了解,按传统的指导方法,只能依图写话,教师指导起来,不但占据“包场”的地位,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枯燥无味,蒙古的节日变成沿海地区的节日。我为了达到“举真”的效果,事先播放一些与蒙古风情有关的视频,加上一些重点讲解,给学生增加感性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秋天的一处景物》是本册的习作,指导习作时恰逢台风刚刚袭击我市,我一反常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观察一片狼藉的秋景,抓住本地特色的蘑菇房倒塌重建及菇房前后的残缺景物特点,以家乡人顽强抗灾为中心进行指导。结果费力不多,效果甚佳,这应该归功于学生的真实体会。

再者,大部分学生对好文章的标准只有模糊概念,过于强调写作技巧的运用,会使学生写起作文来感到无从下手,“趣”也无从何谈起。教师应该把握好尺度。如习作中的遣词造句应遵循准确、通顺的原则,不要一下手就强调优美词句、修辞手法的等运用何其重要,不要给学生增添畏难心理,毕竟有这种功底的学生不多;而环境、动作、心理、语言等的片段描写需要在特定语境的需要进行取舍,这是学生感到最难的一面,更应该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心领神会,切勿一拥而上;许地山老先生的《落花生》以自然朴实笔调贯穿全文,却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好文章。从学生的真实水平出发,写属于自己的作文才是“真”道理。

四、“入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篇好文章总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特色在于创新。创新是一切习作的灵魂。至今还有人认为,创新作文就是与众不同,甚至为了追“新”,可以漫无边际。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创新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实践是创新的基础。《西游记》等神话、童话等以离奇、怪诞场景著称,寄托着当时的人们对未来生活情景憧憬,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在逐一实现,不能不说当时的想象不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一切耐人寻味的文章都是立足实际生活,而后进行加工升华的结果,只有“写真”,写得“真”才能达到创新的程度。

总之,从“真”的东西,写合理的事;从“真”的创作,客服障碍,从“真”的活动,培养创新,应是小学作文指导永恒的主题。

猜你喜欢
习作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