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2017-02-06 15:45齐晓琪
考试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新常态

齐晓琪

摘 要: 高职语文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本文指出高职语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中的一些国际现状和国内现状,重点在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中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与方向。

关键词: 新常态 高职语文 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常态,是指正常的状态、固有的状态。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即“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是指“有异于旧质”,新常态是指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也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新常态具有“速度、结构、动力”三个特点。

最近这20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形成这样的一个观点,就是培养目标都是以“能力为本”,高职院校会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群,确定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同时突出强调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能力结合,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但是在新形势下,要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社会在不断变革,教育形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实高职教育可以算是一门新的教育形式。它是符合这个社会的需求的,大学语文在面对教育的时候承担着母语教育的责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高职人才的基础,应被当作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

新形势下,人们应当了解语文大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首先,学术意义,能够构建现代教育系统论,并丰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定位理论;其次,现实意义,从教育层面看,能够准确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与发展的出发点。此外,从社会层面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做出及时并灵敏的调整,以应对社会的发展。

一、新常态下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现状分析。国外语文的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不仅把它当作一门单独的课程,更把它当作现代语文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母语教育中,都含有相当分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主要功能是培养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实践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国外一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清楚地显示,人类的阅读已由“读文”时代走向“读图”时代。语言已由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三足鼎立”。语文基本能力也突破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框架,增强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

在量上,由“读文时代”的四项语文基本能力向“读图时代”的六项语文基本能力发展,其中,新西兰语文课程文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早在1994年,新西兰政府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以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视觉语言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学习目标和能力指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语文界早有定论,那什么是视觉语言呢?它指向的言语能力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视觉语言是文字与图像融合而成的一种言语形式,经常呈现于专栏、电视和电脑屏幕上,视觉语言的习得有利于理解口语和视觉因素融合而产生的特殊含意和效果。视觉语言的学习包括对生动对话、标志、符号、视觉语言的符号元素的解释和说明。视觉语言在言语实践中指向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新西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两种能力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语文课程文件中唯一的明确提出“视觉语言”及视像能力与发布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另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的语文课程文件在阅读学习领域也有相类似的要求。在质上,由单项、孤立的语文基本能力向多项、综合的语文基本能力发展。

(二)国内现状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面对当代中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肩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自改革开放来经济社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其中强调素质和能力要求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评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不仅要看速度和规模是否扩大,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是否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

我国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树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出具有强大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更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素养。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值得学生学习。同时,我国现在的教育在不停改革,2016年开始高考的语文分数将提高到200分,这足以说明我国对于语文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高职教育应该给予语文足够的重视。

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给予高职语文足够的重视,反而忽视高职语文这门课程,甚至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没有语文课程。有些高职院校把语文开设成《文学欣赏》、《演讲口才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开设语文的高职院校在教材、教法方面是处于混乱状态。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利弊的讨论,对大学语文的质疑开始升温。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面临尴尬的境地。在所有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这门课虽然也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若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政治理论课相比,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

国内还有一些比较具有针对性的高等职业院校中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也就是高职语文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的方式。比如,高职语文在市场营销专业中所起的作用。还有一些高职语文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设置、教法的设置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进行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的研究。

二、确定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一)内容。第一,要确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能人才。”

第二,大学语文有助于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们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又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应该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应该不拘一格办学,同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全日制与限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把学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还没有完全脱离大专或者中专的办学模式。

第三,大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提出开设《大学语文》的四点目的:一是《大学语文》交流工具的训练作用;二是《大学语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作用;三是《大学语文》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作用;四是《大学语文》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及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大学语文》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可以为学生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时期所学的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专业技能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各个高职院校落实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大前提和基础。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是不一样的,它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人才,主要强调适应性,而且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都是相对薄弱并且差异性是很大的,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素质(社会交往和求职能力)培养给学生。大学语文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高职学生正确与熟练使用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及听说能力,才能看懂各类专业课程及专业术语,为自己的高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高职学生连一段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写不好,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很多大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很低下,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及打开自己的知识、职业大门都有很多不好的影响。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也被列为基础课,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能力及写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同,但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企业对高职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字功底等方面的欠缺表达出了不满。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依靠大学语文。

借助大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为转换职业提高能力。如果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以及竞争力,就能争取更多、更好的机遇。要用平实、真诚的语言打动领导,平常工作中也会用到总结、计划等文种,这就需要语文知识。而且工作很重要的一点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需要语言的协调和沟通,也就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大学语文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这些。

三、结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发展,而语文课是所有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基础。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语文这一门学科,不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都要学好这一学科。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可见语文这一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是任何专业、任何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如今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会专业技能的人,更要慢慢朝着培养具有高职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的人才方向发展。因此,新常态下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应该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刘靖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0.03.

[2]孙湧,蔡学军,孙宏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与实践[Z].计算机教育,2006.06.

[3]李雪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05.

[4]王勇.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第13卷,第一期,2007.03.

[5]王冰清.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3.12.

[6]杨晓丽.高职语文教学之我见[J].职校论坛.

[7]汪念明.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

本论文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新常态下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的研究成果。课题项目编号为:nyjg201500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新常态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