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广泛,随之而来的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也与日俱增。面对陌生的国家和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往往会成为我们与之交往的绊脚石,所以,了解交往目的国的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德语中礼貌交际用法入手,从中德两国人民对待礼貌这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阐释跨文化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关键词: 礼貌交际 跨文化交际 中德文化
礼貌与人们的语言行为交际息息相关,是人们进行交际时要达到良好效果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各个国家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尽相同。这一方面与不同语言习惯有关,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与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间的不对等性有关,所以,在这两个方面,掌握跨文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方礼貌交际区别的原因
所谓文化,就是个人或群体主要价值取向及受此价值取向影响的行为取向体系;它决定人们的感知、思维、评价和行动①。从这个意义而言,这种价值取向就是由文化载体通过其文化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②。礼貌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行为方式。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普遍现象,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各种文化系统中有了礼貌的交流,才使交际更顺畅。虽然如此,各种文化中礼貌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这与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理念息息相关。而且在跨文化的接触中,不同文化核心标准和文化取向体系内涵存在着“文化不对称”③。也就是说,虽然在各国文化中涉及同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程度是不相等的。
对于礼貌这一具体内容而言,虽然中西方的文化中都将它作为人际交往中减少误解和矛盾的必要交际原则,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去衡量别国的礼貌行为,这样,不同文化的人就会出现程度不相等的期待。在强调等级观念、群体意识、秩序意识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中,人们格外重视彼此关系,喜欢中庸的处事准则,在相处中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还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有时甚至在自己利益稍受损害时,为了顾及“面子”,避免冲突和矛盾,往往选择忍让来体现出对他人的礼貌。另外,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同等级秩序,习惯从等级观出发去调节人际关系,比如:中国人特别注意尊重长辈、维护领导,等级观念在中国被看作是维护礼貌、保障社会和睦的重要保障。与之相反,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中更注重平等取向、法制意识、个人主义,所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同时人们更加强调原则性和诚信性。恪守承诺是人际交往中建立信赖的前提,也是体现礼貌的方式。如果在西方为了顾及对方的利益而言而无信,就会被看作是不可靠、不礼貌的表现。所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交际的不同之处根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二、中西方表达礼貌的语言方式
除了文化不对等性这一深层次的原因,造成人们在礼貌表达中误解的原因还在于对对方文化的礼貌表达知识掌握不足。所以,全面准确地传授对方文化的礼貌表达方式,是语言学习者进行正确礼貌交际的基础。这里以德语的礼貌表达方式为例。
1.德语中表达礼貌的语言方式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礼貌的言语表达方式,有直接的、有委婉的,德语也不例外。
(1)直接表达方式。在德语中,礼貌可以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但在表达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调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bitte”(请)就是其中最常见的,它常常与祈使句连在一起使用,例如:Bitte setzen Sie sich!(请坐)。但是即使加了“bitte”的祈使句听上去也比较生硬、粗暴,显得不怎么礼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选择一种更礼貌的间接的表达方式。
(2)间接表达方式。所谓间接表达方式,是指“一种语言上偏离事实言内行为的适当的表达方式”④。例如:当有人说“门在那里”,字面上看好像是在讲门的位置,但是在特殊的语境下,这种表达可以理解成要求对方离开。所以,在间接表达中,说话者不会直接用到动词“请,要求,建议,命令,警告,提醒,答应”,而是用其他的语言形式来代替。例如:“K?觟nnten Sie mir helfen?(您能帮我一下吗?)/Ich w?覿re Ihnen sehr dankbar,wenn Sie mir helfen k?觟nnten.(如果您能帮我,我将感激不尽。)”这里涉及请求这一内容,没有出现一个“请”字,第一句话中用了一个问句,第二句话中用了一个陈述句,但两句话都很好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出于礼貌,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会尽可能地避免用直接请求的句子,而用问句或带虚拟的陈述句来表达。又如:人们在用餐时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K?觟nnten Sie mir das Salz mal reichen?(您能把盐递给我一下吗?)”,一定不是期待对方的答案,而是以一种礼貌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请求。在德语中,间接礼貌的表达方式常用情态动词、虚拟式、条件句等。
2.中国学习者常见的表达错误
在和德国人接触时,即使我们在语法和内容都正确的情况下,仍有可能交流不顺畅,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是根本。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中国文化中以谦逊为美德,对待赞誉的态度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同时要使用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的恭维。而在德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种习惯,他们对待赞扬的态度一般都会是由衷地表示感谢。例如:一位中国学生穿了一件新衣服,德国老师见了说:“Ihr Kleid ist aber sch?觟n!(裙子可真漂亮!)”可这位同学却说:“Nein,nein.Das ist ein ordin?覿res Kleid.(不,不,这是条很普通的裙子。)”中国人请德国人吃饭,做了一桌菜,但是却说:“Heute gibt es nicht viel zu essen.(今天没有菜啊)”或者说:“Es ist nicht gut gekocht.(菜做得不好。)这种谦虚的说法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但对于德国人是难以接受的,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反而显得虚伪做作。
(2)“中庸”和“隐忍”在中国传统中被看作是个人品德,而在德国却被看成是没能力的体现。例如:中德双方在讨论问题时,如果中国人为了给对方“留面子”,而采取保持沉默的态度或者讲一些折中的话,会被认为是不诚实不礼貌的行为。
(3)中国人对待工作处理事情时习惯遵守等级秩序,强调辈分,对于德国人而言,他们更加主张平等的人际关系及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人际关系。“Vielen Dank für Ihre Begleitung!-Nichts zu danken.Das ist meine Pflicht.”这里是一位德国人在参观完后对中国翻译表示感谢及中国翻译的回答。其中德国人的“Vielen Dank”,很直接地表示了感谢,中国翻译的回答“-Das ist meine Pflicht.(这是我应该做的。)”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这是对上级有礼貌的表现。但是按照德国的文化,回答应该是“-Nichts zu danken.Das habe ich gern für Sie getan.”/“Bitte sch?觟n,für Sie bin ich immer da.”/“Bitte sch?觟n,gern geschehen.”,这里中国翻译用的“Pflicht“(义务),会让德国人误以为这不是出自自愿,而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决定。
(4)尊重隐私在德国社会中是很重要的礼貌原则,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见面就问及对方家庭状况、年龄、收入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用来表达与对方的热络,拉近对方的距离。
(5)中德文化中馈赠礼物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文化中礼物越贵重,越能体现出送礼人的诚意,也越能体现对收礼人的尊敬。但在德国社会,如一张明信片、一束鲜花、一瓶葡萄酒作为礼物是司空见惯的,有时甚至送标有打折减价标记的物品给朋友。还有许多德国人在到访之前打电话询问是否要带礼物或者带什么礼物,这些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想象的。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重视文化的不对称性。我们在交际时很容易被与母语相似的语言形式迷惑,并根据母语的习惯使用一些与目标语不相称的表达方式。所以在与其他文化的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从对方文化和语言习惯出发,才能避免这些尴尬的问题。
三、结语
本文从中德文化中礼貌交际差异这一表象出发,剖析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德国人礼貌表达的言语方式,总结了中国学习者在与德国人交流过程中常犯的礼貌方面的错误,得出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两种文化的差别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地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实现无障碍的交流。
注释:
①Alexander Thomas.Psychologische Aspekte interkulturellen Lernens;in:Jahrbuch Deusch als Fremdsprache,1996,22,S.128.
②王志强.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行为方式.德国研究,2007:43.
③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德国研究,2005,3:71.
④Xu Jingyuan.Ein Versuch zur Untersuchung der Ausdrucksweisen der H?觟flichkeit im Deuschen;in:Magisterarbeit der Deutschen Fakult?覿t der Fremdsprachenhochschule Shanghai,1989,S.20.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Thomas.Psychologische Aspekte interkulturellen Lernens;in.Jahrbuch Deusch als Fremdsprache,1996,22.
[2]王志强.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行为方式.德国研究,2007,1.
[3]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德国研究,2005,3.
[4]XuJingyuan.Ein Versuch zur Untersuchung der Ausdrucksweisen der H?觟flichkeit im Deuschen;in:Magisterarbeit der Deutschen Fakult?覿t der Fremdsprachenhochschule Shanghai 1989,S.20.
[5]卜佳.浅析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文学界,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