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最终落笔于幸福

2017-02-05 00:01王雅洁
商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李沧区幸福感改革

王雅洁

今年5月,在青岛市李沧区第五届人民大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沧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到2020年,全区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民生事业大幅改善,李沧发展更具活力、环境更为宜居、人民更加幸福。”以经济发展开始,落笔于人民幸福,这样的布局也成为了当前全国上下的愿景所期。

英国哲学家休谟有句名言:“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这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相对应的。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无疑是一个从温饱迈向幸福的阶梯。

幸福,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又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经历了封建专制、战乱、饥荒之后的中国,即将乃至已经迎来了从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开始期盼的“小康社会。”人们口袋鼓了、生活好了,对下一站也更为期待。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可以使人感到幸福。但这种相关却是有条件的。总体而言,收入水平高且分配相对公平的国家,国民幸福指数也会相对较高。但是,伴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幸福感与GDP增长的关系逐渐呈弱相关状态。从国外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收入增长与幸福感增长的关联便不再紧密。例如,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国民收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久增长,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相同比率的提升,原因便潜藏于收入之外的其他社会因素。

“不要因为走了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句文艺范的话语用在此时似乎有着别样的贴切。“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5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常态下的经济背景,改革与转型成为各个区市都在争相探索的命题。告别了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人们也将更多的关注点从数字转移到切身获得中来。幸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梦想,而借着改革发展凝萃成实实在在的感受。

早在2010年,温家宝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庄严承诺。去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庆66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

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如何完成我国国民幸福的最大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最重要职责。在社会转型期,人的幸福感相对较低,未来中国的发展,要加强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良性互动。

今年以来,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为百姓送去了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利好消息。

以李沧区为例,仅2016年投资36.3亿元的10件政府实事中,便涉及了教育、医疗、助残、文化、安全、创业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个承担着全市老企业搬迁总量50%的老工业区,李沧上下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剧烈的变革之下,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李沧依然是毫不动摇的口号。正如治理后芳草依依的李村河水,又如搬迁后整洁有序的新大集。关闭了高耗能、重污染的老企业,又让因此下岗的“老师傅”们端上了“新饭碗”。全国上下,不知有多少区市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在拥抱幸福之路上,纵然身处转型之中,改革发展的目标却越发明晰了。

猜你喜欢
李沧区幸福感改革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青岛开放大学李沧老年教育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青岛市李沧区老年大学召开优秀教师表彰会
改革之路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重返童年—青岛李沧区老年大学校歌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