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气车

2017-02-05 19:26龙庆祥
TopGear汽车测试报告 2016年8期
关键词:蒸汽机车厂内燃机

龙庆祥

上期本栏说过,外型抄袭在汽车行业由来已久,本期来聊聊其他方面的所谓“抄袭”。

几十年前,要模彷一个车型,由模具制作到生产装配起码需时几年,几年下来原创者已呈老态甚至几经改款,被抄袭不觉得是一回事。但今天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的技术发达,车厂推出新款车型如走马灯,连带抄袭也变得多快好省,正版还没过气,山寨便已登场,这才是矛盾所在。

其实在汽车行业内抄袭得最严重的并不是外型,技术反而是重灾区,不过由于被抄袭的工程师大都作古,因此大家都不会说抄袭,而文明一点地说“采用”。如果读者不明白我的意思,可以来个验证,上网搜寻T你认为是目前最新的汽车量产技术名称,什么电动车、混能、双离合、涡轮增压、阿特金森循环,缸内直喷等等,看看历史那一栏,你会赫然发现它们统统都是一百几十年前已经有人研究过、试验过,甚至拿了若干年的专利。再老一点的内燃机技术则可以追溯到二百年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专利已经届满,对不同技术采用与否车厂有各自的取态。有人说人类是外星人的后代,如果是真的话,我很相信我们那帮远房亲戚曾在工业革命前后回来探望过地球,并且留下几个锦囊,成就了现代机械的基础,那一二百年间汽车无论动力来源、传动方式、悬挂技术等等,百花齐放,而且很难想象那些先贤怎样从无到有设计出那么厉害的东西。相反,近几十年汽车机械却没出现过什么亮眼的新设计,尤其是80年代电子技术堀起之后,大家都在吃老祖宗剩下的家当,充其量将古老的设计电子化。

对于汽车的历史很多人将起点定于1886年卡尔·本茨做的那台Motorwaqen,如果是这样的话中文“汽车”应写成“气车”才对。中文的“汽”和“气”用法是有严检规范的,汽一定和蒸汽(Steam或vapor)有关,而内燃机的作功煤体是空气(air),是气体(gas),你以为是清末的翻译人不懂科技而出错吗?太小看他们了。在19世纪中叶清廷便开始派学生出洋留学,工业革命的产物留学生早就见过,并很早便将蒸汽机引入中国。当年外国新事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和医学名词的翻译绝不造次,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用上最合适的中文。中国人向来将会动的机械称为车,以水作动力的称为水车,以风作动力的称为风车,很容易理解,当蒸汽机传入中国,国人见它由蒸汽推动,自然称之为汽车。

自从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效率高体积小,即所谓比功率提升了之后,便一直有人用蒸汽机来做车,这些无须轨道能自由自在到处跑的顾名思义称为automobile,可是蒸汽机无论如何改良,还是笨重,当内燃机出现后,它便垄断了automobile的市场。

十年前我去北京旅游,在颐和园见到一辆古董车,是袁世凯送给慈禧的礼物,导游说这是中国第一辆汽车,我猜这应该是第一辆用内燃机的汽车吧,然而“汽车”一词在此之前早就翻译好了。蒸汽动力进入中国比进入日本还要早,但发展的过程不一样。日文中“汽车”是指蒸汽火车头,明治年间日本的大门同样被洋人的炮火武力打开,但他们很早便接受西洋科技,大力兴建铁路。慈禧视英国人建的首条中国营运铁路——吴淞铁路为妖物,出钱赎回来拆掉。到重新决定修建铁路的时候,日本已建了几千公里的铁路,当然在铁路上行走的列车,自然是蒸汽火车头拉动的,所以他们根深蒂固地称之为“汽车”。至于Automobile,日文称为“自动车”,这个译名忠于原来的意义,跟动力来源无关,省却日后不少麻烦。中文用上当初动力来源蒸汽的“汽”,虽然正本清源,并无失误,但当年怎会想到后来动力由内燃机主宰,于是出现“汽油汽车”、“柴油汽车”这种尴尬场面。噢,我好像还见过有人将EV译成“电动汽车”,真系奇也怪哉!

猜你喜欢
蒸汽机车厂内燃机
内燃机,舞台依旧在
山东济南: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开幕
国六,众生相
别忘了这位身陷囹圄的大佬 传奇经理人卡洛斯戈恩被捕背后的法日政治角力战
小型内燃机内部EGR对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小型内燃机内部EGR对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心战
疑问
奉化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热机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