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芝
都说掩卷深思,可我思索着总也不愿意掩卷。我依然小心翼翼地用心灵朝圣般地去触摸《论语》中每一个被古代先贤焐热过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去接受它的洗礼。
坦率地说,我不是第一次读《论语》。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因为“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篇《周易》定乾坤”这句话,我对《论语》产生了好奇,信誓旦旦地买了《论语》精华本。记得当时翻看了不到30页,我的好奇连同一丁点的鸿鹄之志,被满眼的之乎者也击得凌乱了一地。也许我的修为不够,也许是毅力使然,我浅尝辄止,与《论语》擦肩。2009年,我幸运地偶遇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如获至宝,一口气读了两遍,因为有于丹的引领,通过她的视觉和境界,我初步了解了《论语》,领悟到《论语》其实是告诉我们如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原来我们每个人倾其一生苦苦追寻的“快乐”答案,在《论语》里就能找到,这让我又有了拜读《论语》的期待。
就这样,我犹如一只菜鸟三起三落在《论语》扉页上盘旋,总也不能着陆。直到如梦初醒般的被校门口那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唤醒,直到耳畔不时传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稚嫩童音,直到同事们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疯狂读书的时候,我终于走进了《论语》。
《论语》是语录体,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共有20篇492章,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论,主要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时期朱熹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论语》是春秋时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活生生的生命礼物。古人尚能有“道”可传,我们又能有什么可以奉献给我们这个时代,能有什么奉献给我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的呢?
《论语》给我们以启迪,告诉我们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教学相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而能在其中获得新的体验,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只做装知识的容器,也要像先贤那样,在温故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只有教师有创新意识,并善于创新,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这是时代的呼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更加迷惑不解,只有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才会收获有用的东西。歌德说:“思想容易行动难,把自己的思想化为行动是天地间最大的难事。”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是我们所需要的。
教学中,倡导启发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他不愧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在这一点上,他是和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齐名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学生,不到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就能推出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他。这些做法和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孔子不但善用启发式教学,而且因材施教。学生子路是孔子从街上捡回来的孩子,对于孔子的“道”总也不能入心,每每总是盼着下课。有时上课孔子允许他去外边疯跑,孔子认为:子路或许能从外边听到一些奇闻轶事,说给自己和学生听,总比坐在教室干等着下课要好。子路也总想得到老师的关注,看到孔子和颜渊、子贡他们讨论也着急,于是就问孔子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如怎样侍奉鬼,死是怎么回事,尽管“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从内心中是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但还是耐着性子回答,因为在孔子看来,子路其实是想学习知识的,所以总会适时给子路以鼓励。
有一次,子路扛着一架琴进班里弹奏,可曲子不在调上,同学们都很烦他。但是孔子听后对子路说:“如果你再用心练习,用心弹奏就可以去我的卧室弹给我听了,大家给他一些鼓励吧!”孔子满足了子路想得到老师夸奖的愿望,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范例。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孔子穿布衣,吃粗粮,没有职称,没有工资,他不用做广告就已经“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也因此收获了教学大乐。一次,孔子要搬到九夷去,九夷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人劝他说:“陋,如之何?”意思是那么简陋的地方你怎么住呢?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孔子看来,自己生命里的气场可以改变任何简陋的地方。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其实早已占据了人生的某种制高点,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种觉悟。
孔子是典型的乐天派,他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只要有书可读,有道可传,所有的功名利禄就在其中了。
《论语》表达了一种既简单又朴素的人生态度。《论语》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力量,一种淡定清明的理念,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份从容、宁静和淡然,无论什么时候,都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并能有所发现,快乐而有力量地去书写教育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我深信,影响我们的不只是《论语》,只要有书香的陪伴,我们的人生就会精彩。“当我们在书中站起来了,我们在生活中就站起来了,我们的教学才能站得更高更远。”我信奉这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读书吧,只有阅读,阅读,再阅读,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