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通
源于英国伦敦的图书分享活动“丢书大作战”近日蔓延到了中国。从个人的效仿到商业公众号的发起,似乎一场全民读书运动就要掀起,但实际效果却并不乐观。于是,中国人没有阅读习惯的老旧话题又被重新捡起。然而且不论这场“丢书大作战”透着浓浓的炒作气息,所丢之书也让很多读书人感到不快。评论人李建国认为“丢书大作战”实质上和路边两元店的促销口号一样,不过是耍了个廉价的花招,真正想要的并无关读书。而中国人也确实没有读书的氛围和习惯,所以才会被轻易“洗脑”,一个社会所提倡的,往往是最缺失的。在一个成熟的社会,读书是一个私人化的消遣,“阅读自由”也是个体的权利,既不该受到社会限制,也不该受到他人蛊惑。
萨特曾说,对于饥饿的人们,文学顶什么用呢。现在的情况是,对那些双腿夹着灵魂赶路匆忙的人来说,1万本书顶球用呢。
在北京,早上8点搭地铁上班,可以被视作是人类从一地到另一地迁移过程中的屈辱史。他们像猪一样彼此驱赶对方,然后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人挨着人、人挤着人,两只手抬不起也放不下。车厢里弥漫着吃完早餐的包子味、隔夜的二锅头酒嗝味、以及身上头上的汗臭味,在这种环境里,还呼吁他人拿起书本装模作样的读上几页,实在有装外宾的嫌疑。
数天前,一篇题为《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帖子,在朋友圈开始刷屏。“新世相”是此次活动的始作俑者,黄晓明、徐静蕾等娱乐明星也成为“丢书”代言人。和几个月前的“四小时逃离北上广”一样,人性里暗藏的侥幸和便宜不占白不占的鸡贼心理,再次被激发出来。于是,如你所见,一场打着“读书”旗号的商业炒作,像革命运动似的刮了过来。
然而,这个时代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毕竟是变了,一个公众号所倡导的“生活”就这样尴尬地发生了。“丢书大作战”实质上和路边两元店的促销口号一样,这种操作起来几乎毫无难度的小伎俩是一切的前提,他们不过是耍了个廉价的花招,就搞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
对拣到书的人而言,他们读不读并不重要。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一篇包装精美、充斥着贱兮兮挑逗词语的公众号文章,他们创造的10万+阅读量才是真的。
“10万+”是目前这个时代的重要评判标准。所以,在“丢书”这个幌子下,我仿佛已经看到幕后推手可耻的笑容。数年前,《艺术人生》主持人喜欢通过自己的控制技巧,娴熟地让采访嘉宾流下两行热泪,后来有一种说法被曝光出来,其曾在后台嘲笑,“这帮傻X还真配合”。现在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一群人依然还在不遗余力的配合,只不过耍猴的人变了。
读书其实是一种国情,不读书当然也是。根据一项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是24本。而在“丢书”活动发起的英国,更是高达64本。
回到读书本身来说,中国人因为没有读书的氛围和习惯,所以才会盲从,才会被轻易“洗脑”。即便平均下来,每人每年有七八本的阅读量,但这些书更多的可能是发财致富、成功养生之类的人间实用指南。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别被“人文沙文主义”所蛊惑。所谓“人文沙文主义”,是一些知识分子、文人、读书人、学者,他们认为只有符合他们心目中某种理念、某种理想、某种品位的好书才是真正的好书。在“丢书大作战”过程中,他们选择的“丢人”对象大多也在此列。
事实上,在一个成熟的社会,读书本就是一个很私人化的消遣,“阅读自由”也是一种社会赋予个体的权利。它不应该受到社会的限制,也不应该受到他人的蛊惑。从贩夫走卒到居庙堂之高,各取所需好了。
随便冒充专家和大师,给一些陌生人介绍读书,其实是个很不负责任的事。这种人其实也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幼稚而且太轻佻。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现在的情况是,在一种被操作的读书运动前,一批标榜为知识分子的网红,纷纷站台卖力表演,他们劝人读书,介绍好书,仿佛不推,中国人就活该成为不学无术的庸众。
一个社会所提倡的,往往是最缺失的。 倘若你只看那些玩弄文字游戏的花言巧语,在朋友圈和公众号的世界里拼命点赞,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最缺失什么。
自诩为文艺青年并参与其中的人,不要再嘲笑我们的父辈,他们被卖假药的电视台所控制所愚弄,而你们不过是被贴着文艺标签的公众号所挟持。谁又比谁高尚多少呢!?
读书本就是一种乐趣。读到最后,是为了要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正像余华所言,“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选择读什么书,只是一段属于自己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