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艳,王志勤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赣州 341000)
音乐美学视域下的采茶戏艺术价值探讨
罗红艳,王志勤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赣州 341000)
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地域环境、文化精神、民族历史差异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音乐文化,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加,地方音乐资源开发日益受到关注。音乐美学是独立艺术学科具备完整理论体系,通过对音乐艺术进行多项美学特性分析,确定不同特性间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赣南采茶戏是传统客家劳动人民思想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和两江文化烙印,戏曲音乐的艺术价值研究有助于传统茶文化的保护传承,使地方音乐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当前我国高校自发开设专门地方音乐课程,增加对传统民俗音乐介绍,但是由于现代采茶戏受众较少,相关作品艺术价值探讨还很不足,学生无法充分理解采茶戏的文化内涵。鉴于此,本文针对赣南客家采茶戏展开,首先概述音乐美学视域下采茶戏发展现状,其次分析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及音乐美学视域下赣南采茶戏艺术价值,以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有所借鉴和参考。
音乐美学视域;赣南客家山歌;采茶戏;艺术价值
艺术作品是人类抒发情感的重要文化载体,音乐则是常见艺术表达形式之一,传统音乐作品蕴含着我国千年文化,是历史学及民俗学重要研究素材。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Music)概念在十八世纪末由德国艺术家提出,经过一个世纪沉淀,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艺术学科,从音乐艺术全局出发研究不同作品的内涵和表达,从不同学科角度展开研究探寻艺术内在规律和价值,深化音乐艺术研究与其他学科联系。音乐美学视域下艺术价值探讨有助于表演者更加深刻理解表演文化内涵,为表演赋予全新生命力,达到最佳表演效果。赣南采茶戏具有我国两江客家文化特点,是不同历史时期赣南地区劳动人民的思想精粹,充分展示了地方习俗与音乐特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对我国采茶戏具有研究代表性。但是受到地方方言、表演形式等限制,赣南采茶戏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受限,相关艺术理论研究开始较晚,本文通过音乐美学视域对赣南采茶戏艺术价值展开探讨,对客家文化及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进行全面总结,为我国其他区域采茶戏音乐美学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1.1 采茶戏概述
我国世界第一大茶叶产地,茶叶的种植及饮用历史悠久,在漫长饮茶过程中逐渐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礼仪、道德观念形成丰富多样的特色茶文化,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书画等多种类型。茶文化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饮茶礼仪及思想道德的总结,一般集中于士大夫阶层,随着时代发展演变为茶艺表演或著述典籍;另一类是在茶叶种植活动中产生的情感表达,带有劳动人民的朴实感情,是特定历史时期区域民俗文化的反馈,至今依然流传于民间。茶文化表现形式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主题戏剧表演,采茶戏形成在明朝末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流行于江南和两江地区,融合了当地茶叶生产、地域文化及民俗历史,具有强烈地方特色,201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包含歌舞、音乐、剧情,与传统戏剧表演不同,基于地方方言的戏曲表演具有浓郁西南特色,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现阶段,受到现代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冲击,我国传统戏曲发展式微,采茶戏地域标签限制了戏曲表演的传承发展,因此确定采茶戏的艺术价值对戏曲艺人的保护和戏曲文化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
1.2 音乐美学视域下采茶戏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将采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采茶戏音乐美学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为传统地方民族戏曲推广发展提供了必要政策保障,但现代采茶戏实际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老旧”。受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代文化差异影响,采茶戏中真实反映以往劳动生产及爱情追求场面无法打动现代观众,服装、化妆等配置也不能满足当代审美需求,现代观众很难与表演内容产生共鸣。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及内容受众较少,戏曲表演群众基础薄弱无法普及,逐渐沦为特殊表演项目不具备表演活动的商业价值。
其次,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缺失。随着城镇化发展茶叶种植为主的少数民族开始向城市迁移,原生态文化环境的破坏,使采茶戏失去表演舞台和创作基础。民间戏曲艺人找不到传人,采茶戏文化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不断湮灭,依赖记录下的理论知识表演,难以保持采茶戏表演活力。
最后,采茶戏普及发展中校园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教师自身对采茶戏了解程度有限,课堂讲解过分依赖书本理论知识,无法起到课程目标预计的由音乐欣赏产生学习兴趣作用,学生更加关注文化课学习,校园采茶戏赏析流于形式。
2.1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采茶戏的发展已经有数千年,不同地区采茶戏存在些许差异。赣南采茶戏与其他地区的采茶戏一样,起源于客家人茶叶种植,是在采茶加工中形成的歌舞表现形式,随着历史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艺术作品,成为我国采茶戏重要组成。赣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区域农业产值有限,客家男子被迫长期外出谋生,女子主持日常家务和劳动,出现罕见的“女主男客”情况,妇女地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面对婚恋家庭、爱情追求上女子有更多自主性。由于赣南采茶戏带有鲜明的客家文化特点,戏剧内容详细记录了客家人生活风俗、婚恋家庭多个方面,除了戏剧内容外,服装道具也有明显民族特色,是赣南客家文化的全面总结。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与客家文化特点相似性,使采茶戏可以反映出当地客家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作为客家文化的延伸,采茶戏中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对原生态文化环境下生成的赣南采茶戏艺术进行全面研究,通过音乐艺术形式的流传,最大程度还原地方历史民俗,对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都有着重要参考作用。
2.2 音乐美学视域下赣南采茶戏艺术价值
音乐美学视域理念最早出现于欧洲,是西方艺术家对音乐作品的全面分析,通过系统化研究准确判断音乐作品艺术价值,赣南采茶戏的美学价值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美。赣南采茶戏隶属于传统茶文化,是在赣南地区茶叶生产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民间艺术家在劳动过程对劳动场景进行记录,以适当的艺术加工抒发自身感情,增强戏曲艺术的表现力。采茶戏中对客家人民俗历史的重现,使我们可以直接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反馈,伴随历史发展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丰富了赣南采茶戏曲内涵,在对戏曲表演元素进行反复融合筛选后,最终形成现在看到的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表演以地方方言为基础,是研究客家方言语言特色的绝佳素材,对语言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戏文自然反映了客家话表达形式,比起书面语言更加可靠。我国茶文化丰富,在历史发展中渗透到不同文化领域,与戏曲文化结合,有效丰富了茶文化表现手法,赣南采茶戏中民族音乐素材受南方地区的山间小调影响,与其他地域音乐联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板腔体音乐。传统采茶戏对我国茶叶产品的海外推广及茶文化传播有着积极作用,整合茶园生态资源,发展茶叶旅游文化产业,使消费者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历史气息,保持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发展区域经济。
音乐美学的内涵十分丰富,赣南采茶戏作为传统客家文化的艺术传承其价值与传统茶文化对应,具备传统音乐美学优势的同时带有独特民族特点,是客家文化音乐艺术的代表形态之一。作为农业文明产物,赣南采茶戏与现代流行音乐有着显著差异,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农村劳动生活的艺术加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着全新挑战,通过对赣南采茶戏艺术价值的探讨,使年轻艺术工作者了解到采茶戏文化内涵,引发对戏曲艺术学习创新的积极性。结合现代人艺术审美取向,革新采茶戏内容使之与当前社会发展契合,塑造可以引起观众共鸣的时代特征人物形象,帮助赣南采茶戏吸引现代观众逐渐走入文化市场。当前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青年居民开始向城镇“迁徙”,传统戏曲民间艺人数量不断减少,不可否认,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环境出现变化,因此,如何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审美的连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艺术工作者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民族文化元素,对我国其他艺术领域传统文化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1]张蕾.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及艺术革新[J].福建茶叶,2016,(09):391-392.
[2]李大鹏.浅析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 [J].音乐时空,2016,(08):71+70.
[3]卫志强.采茶戏中的舞蹈与音乐元素内涵分析 [J].福建茶叶,2015,(06):222-223.
[4]脱凡,马达.多元视域下的岭南传统音乐研究——“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音乐,2015,(04):87-90.
[5]郑新平.“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2):117-120.
[6]王伽娜.粤西音乐文化发掘与传承的有益探索——肇庆学院“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团队”的粤西民间音乐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91-96.
[7]王伽娜.高州木偶戏和采茶戏的浪漫风格——西方音乐美学的视角[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4):67-76.
[8]曾美良.桂南采茶戏中旦角的唱腔音乐特点 [J].美与时代 (下),2011,(10):80-82.
[9]郭起华,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5):3-7.
[10]王少明.后现代语境下采茶戏的生存和发展——以粤北采茶戏为例[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2):82-85.
课题: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赣南客家山歌在地方高校的“活态”传承研究” YG2015254
罗红艳(1980-),女,湖南耒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王志勤(1980-),男,湖南攸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