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法丽
(信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探讨
梁法丽
(信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达到的预期功能和目的,对茶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茶企外宣资料的特点、目的论翻译理论的视角和目的论视角下茶企外宣资料的翻译原则,希望为茶企译好外宣资料,顺利打开国际市场提供帮助。
目的论;茶企业;外宣资料英译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目前,中国的茶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随着中国的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逐步提升,作为茶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名片,茶企业外宣资料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目的论视角下的茶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探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饮茶在中国和广大的英语国度中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风俗习惯和历史等因素不同,中国人和英语国度的人民的茶叶消费习惯大相径庭,使得茶企外宣资料翻译难度较大,加之汉语和英语的语序、侧重都有不同,又从本源上深化了翻译难度。
1.1 中英文茶企宣传资料内容对比
茶企外宣资料主要功能在于宣传茶企业讯息和呼唤人们的购买欲望。基于中国传统习惯,汉语宣传资料一般更加重视传递企业资讯的功能,也就是宣传功能。汉语宣传资料往往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通过不遗余力地宣传“我很棒”来激起别人的购买欲望;而英文宣传资料不同,英语国度更注重时效,他们不光告诉别人“我很好”,还用更大的篇幅和力气高喊“快来买吧!”同样基于传统习惯,中国的宣传资料喜欢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我们的说法是“我们曾经获得过什么样的殊荣,赢得过多少赞誉”;英语国度则不然,他们更喜欢用第二人称视角来宣传自己的资料,他们的说法是“经济实用的好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消费体验”。可以说,宣传资料的侧重点和出发点不同是由于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和文化习惯不同产生的,毋庸置疑,以上不同给茶企外宣资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1.2 中英文茶企宣传资料形式对比
内容决定形式,出发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的中英文宣传资料在形式上同样风格迥异。首先,词汇上的差异。汉语宣传资料辞藻相对华丽,喜欢对仗,这是传统汉语的特色,同时也深受国人重视修辞的习惯的影响,英语宣传资料则语言相对平淡,更多的是以“达意”为要求;其次,句式上的差异。中英文在句式上多有不同,英语中的许多倒装句在汉语中根本不会出现,同时汉语译成英文也需要考虑英语句式的特点;最后,篇章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客套”,行文之前会有许多英语国度理解不了的“套话”,英语更喜欢开门见山,这就使得中文茶企宣传资料中的许多内容英译出来显得啰嗦。
1.3 茶企外宣资料英译常见失误
茶企外宣资料英译常见失误包括语言失误、语法和逻辑错误及文化差异引起的错误。语言失误是茶企外宣资料英译中最常见的失误,过分尊重原文逐句翻译会让茶企外宣资料带有浓重的“翻译腔”,最直观的例子是英语中的倒装句被直接译成中文会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汉语译成英语也会出现同样的效果。反之,如果过分脱离原文还会产生误译的效果,比如说将汉语的“拳头产品”翻译成“fist product”就会造成理解失误。语法和逻辑失误在茶企外宣资料英译中更为常见,汉语和英语不同的句式和语言习俗常使得翻译过程中出现时态、词性、关联词等语法错误,而英语中常见的各种倒装句则更容易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逻辑错误。文化差异引起的错误在茶企外宣资料英译中的失误更加难以避免,例如“白象”在汉语中给人以端庄、有力的印象,但是如果直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在英语国度里就是“大而无用”的意思了,会造成不必要的歧义。
目的论学派又名功能学派,它更强调译著读者的期待。相比对等理论而言,原著在目的论学派中的受重视程度要低得多。目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中,是一系列理论的总称,它解决了字面语言翻译与功能翻译的矛盾。众所周知,当原语文本翻译成目的语文本时,一定会遇到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字面意思与要表达的实质意思的矛盾,是更忠于原著的字面意思还是更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期待,这是摆在所有译者面前的问题,目的论翻译选择了后者。
2.1 目的论的产生和发展
目的论从本质上提倡翻译不能拘泥于语言间的字面意义转换,而是要综合考虑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在翻译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及人文特征进行相应的调整。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1)卡塔琳娜·莱斯,她强调翻译要达到译文在功能上表述清晰的目的。(2)汉斯·维米尔,他主张翻译应该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来确定最终的翻译方法,即翻译应按照不同的委托者或者不同的客户的需求来选择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并且接受的翻译方法。(3)贾斯特·霍斯-曼特瑞,他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翻译行为涉及到翻译行为的发起人、与译者相连系的中介、被翻译文本的原著、进行翻译的译著者、翻译完成后进行商业行为的人或者公司、最后是译著的读者,在这么庞杂的一系列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译者要充分考虑这其中的所有目的,最后决定翻译的方法。(4)诺德,她强调翻译应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注重译文的预期功能。
2.2 目的论的评价
目的论的学者在如何表述文字所表达的功能上存在很大的分化,但是这种分化不是质的分化,而仅仅是量的分化。目的论从来不排斥翻译的基础理论即“忠实原著”的合理成分,同时形成“兼顾功能”这一翻译方法,这就使得其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但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理论提出后也遇到了褒贬参半的境况。支持者认为这一理论为原著与译著搭建了一座桥梁,使译著不仅在形式上忠于原著,更在实质上忠于原著;而反对者则认为,按照这样的理论进行翻译,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译著会与原著大相径庭。
笔者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译著读者在读译著时无法直接领会原著的语境,而译者往往比读者具有更丰富的原著语言知识,读者只有结合译者的认知才能更贴切地理解原著,因此,翻译过程中合理“兼顾目的”才是真正地“忠实原著”。
目的论虽然不如对等翻译理论严格要求翻译作品在形式上忠于原著,但是这种翻译理论也不是所谓的“天马行空,恣意妄为”,目的论更要求实质上忠于原著,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茶企业外宣资料英译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方法。
3.1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企业外宣资料英译的原则
目的论产生于翻译实践,更注重翻译的实用性,也更理解目的语国家的读者对译著的期待,因此目的论原则更加贴近翻译本身。目的论原则是目的论在原著和译著之间架起桥梁的法则,更是目的论翻译原则作为翻译理论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些原则包括:尊重目的、思维连贯和忠实原著。尊重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理论区别于对等理论的基本原则。目的论认为,译文要表达出原著想表达的环境、情绪、情节等内容,译文更要让读者理解原著通过这些内容所要表达的目的;思维连贯原则要求译文不仅在语句上要首尾相连,在内容上更要前后一致;忠实原著原则是目的论的本质原则,即使目的论不要求译文每一句话完全等同于原著,但是翻译永远是翻译,译著不是完全的创作,只有忠于原著的译著才是好的翻译。
3.2 茶企业外宣资料英译的注意事项
茶企业外宣资料作为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译本,目的论视角下的茶企业外宣资料英译应该注重以下内容:
首先,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手法。如前所述,汉语讲求对仗,追求辞藻华丽,还喜欢排比运用四字成语,在译成英文时,许多为了追求汉语环境下语言效果的意义相近、数量繁多的成语可以省略翻译,这就是英译中的“省译法”;汉语中经常根据语境省略谓语、宾语甚至主语,这些中文读者都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但是译成英语就要将这些缺失的部分补充出来,否则会形成“病句”,这就是英译过程中的“补译法”;翻译过程中还会遇到中英文语序不同的情况,如中国人常说“乌龙茶是茶种精品”,译成英语就要说“茶种精品,乌龙茶如何如何”,这是翻译过程中的“改译法”。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手法,对达到茶企业外宣资料的宣传目的至关重要。
其次,正确处理专业用语。专业术语没有理解和翻译的任何自由发挥空间,专业术语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对与错之间泾渭分明,非此即彼。
再次,谨慎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高难度课题之一。例如,中国的“红茶”译成英文要说“black tea”而不能说“red tea”,这是根据英语国度的习惯翻译的,没有争议的余地。
最后,根据需求目标处理译文。如前所述,汉语宣传资料和英语宣传资料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将汉语宣传资料译成英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不同点,尽量使译文贴近读者需求,这也是目的论翻译理论的出发点。
茶企要走向世界就离不开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茶企外宣资料英译的目的是让更多的英语国家人民了解中国的茶企,并且购买产自中国的茶叶,外宣资料的内容应服从这一需求。目的论强调译文要实现的功能和目的,这和茶企外宣资料英译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从目的论角度探讨茶企的外宣资料英译不仅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范围,同时也能为类似文体的翻译提供借鉴。
[1]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1-54.
[2]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
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功能目的论视域下的河南省城市软环境建设与公示语翻译规范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492)的结项成果。
梁法丽(1981-),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