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利,何万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茶具设计中书法元素运用的探讨
张明利,何万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中国书法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在发展中便出现了众多的书法大家,便形成了内蕴丰富的书法艺术。同时,中国也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的国家,茶文化也有着漫长的发展史。正是由于中国书法和茶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二者便有了较大的融合和发展。在茶具设计中加入对书法元素的运用,既可以表达情感,又增添了审美感受。同时由于将书法元素运用到茶具中,书法便具有了气势之美和意境之韵。也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中国的书法元素巧妙地运用到茶具的设计中去,便拓宽了茶具设计的内容,也为中国书法寻求了更多的可能性。
书法;茶具;三维
在中国,由于存在着悠久灿烂的茶历史,所以饮茶者对茶具也有着相当的考究。以茶具的材质分类可以分为金属茶具、陶瓷茶具、竹木漆器茶具、玻璃搪瓷茶具。金属茶具算是中国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茶具之一。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秦统一六国,青铜器具一直作为日常生活的器皿,当然也会用来作为茶具。到了秦朝以后,中国的茶文化逐渐流行,茶具也慢慢地与日常器皿分离开来,成为专门的饮茶器皿。到六朝时期,茶具中出现了金银器皿。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到达顶峰。至宋朝,由于对饮茶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觉得金属器皿对茶叶的味道有所破坏,所以慢慢地陶瓷器皿开始盛行。陶瓷茶具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并且衍生出各色的瓷器茶具。一般来讲,陶瓷茶具可以分为青瓷、白瓷等。这些陶瓷茶具主要是由泥土烧制,所以匠人可以在泥胎上大有所为。绘制花鸟虫鱼、墨宝丹青,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茶具完美结合,形成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中国茶具。比起陶瓷茶具的容易创作,金属茶具主要是以熔铸为主,况且金属茶具盛行的时期,人们对饮茶工具尚未达到特别讲究的地步,所以茶具设计中的书法元素还并未太突出。竹木茶具差不多同时与陶瓷茶具存在,但是更多的是应用在民间。竹木茶具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日常的实用性,所以艺术性相对便会削弱,更多的艺术与审美则是体现在陶瓷茶具上。玻璃搪瓷茶具比之金属器皿,显然有诸多的优势,从当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情况便可以看出。但是毕竟这些材质都不是中国本土生产,所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总不能达到百分百的契合度。比较诸多材质会发现,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中国陶瓷茶具是与中国书法结合最默契的组合。中华民族蔓延千年的黄土,中国独有的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的书法,在五千年的历史火焰中,烧制成了最具中国风的饮茶器具,同时它也是中国别具匠心伟大杰作。
中国书法在华夏文明中扮演着极富文化意义的角色,它延宕千年,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当然中国书法从笔体上分为隶书、篆书、楷书、草书……这些体例各具特色,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都产生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一般书法都是在宣纸上走笔弄墨,当墨水浸润在宣纸中,便成为永久的印记。如同琥珀般记录了历史的沧海桑田和世事变迁。所以中国书法在中华文明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国书法与茶具的结合更是天造地设的中国艺术。
在茶具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既是对茶具内容的开拓,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书法的可能性,这种结合对于二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茶具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发展史,“就有文字可考的史料来看,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到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的《僮约》一文。其中规定了僮仆在来客时要‘烹荼尽(净)具’,即烹茶和洗涤器具。这些器具不一定是茶具,很可能包含食具,即使是茶具,也不都是饮茶器具,至少还应包含烹茶器具。”[1]由此可见茶具的囊括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不同的用途,所体现出的中国书法元素的特点也就不同。但是整体上看,茶具主要还是指饮茶的工具,而中国书法元素在这些方面也体现出更多的功能和用途。
1.1 意义吉祥
由于中国茶文化已经传承千年,老舍先生的代表话剧《茶馆》更表明饮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方式。所以书法元素运用到茶具设计中便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审美需求。由于书法艺术不同于花鸟鱼虫简单的图形色彩感知,书法中书写的文字可以对应相应的语义意思。不管是在山水之中独自品茗饮茶,还是三五成群谈天论地,其实无非是要需求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追求一种内心的满足。在这种中国茶文化的背景下,将中国书法元素加入中国茶具,便有了追求美好祥和的寓意。比如在茶具上经常性出现的“延年益寿”、“福如东海”等吉祥语正是考虑饮茶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所谓“投其所好”,加中国传统的吉祥语书写于茶具之上便会受到更多的老年人喜爱。
1.2 表达情怀
中国是最早的种茶、饮茶的国家,所以便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它体现着中国人的修养和品格,代表着中国典型的内敛冲淡的性格。中国的茶是清淡而回味的,有着相当考究的饮茶艺术。在中国,茶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其实更多的文人不单单是在饮茶,他们更多的是在感悟人生。所以在饮茶期间,手握茶杯茶具,其更多地相当于一个引子,生发出他们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点滴感想雕刻在茶具之上,以表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情怀。当然这样的书法内容可以是自己的原创话语,也可以像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千古名句。但不管内容如何,其实都是在表达饮茶者的作为饮茶爱好者的人生情怀。
1.3 艺术装饰
在茶具中,书法的每个方块字其实并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更多情况下是所有的中国字构成的图形,这种图案整体上带给人的一种崇高感受。中国是文学的国度,从《诗经》到宋词,到元曲,至明清小说,产生了无数爱茶的文人骚客。陶渊明、陆羽、苏东坡、陆游,这些大文豪书写出了无数优秀的咏茶诗词文章,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茶文化的进程。所以将带有茶香诗韵的诗文融入到茶具中,本身便是一种艺术活动。《归去来兮》、《赤壁赋》这些流传已久的千古名篇浓缩在方寸之间的茶具中,其文字语义已显淡泊,更多的是那些穿过历史走来的汉字星罗棋布、阡陌纵横地分散在茶具之上,形成的似图非图的崇高之美。这对于茶具来讲本身便是艺术装饰,使饮茶器具更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1.4 标记事件
中国自古是礼乐社会,孔子耗尽终生也是想实现周天子的礼乐时代,可见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当然这种礼乐思想便随着时代的发展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脉中,成为他们生活和行事的法则。正是因为礼乐制度的影响,也就深深地影响到了茶具的设计中。中国有临别之际互赠礼物的传统,所以茶具就会有落款和印章,更有些文采者则会写下几句诗词以表情意。对于这些落款和诗句,既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传承,也是书法艺术的纪实性的体现。
2.1 气势之美
茶具上的书法不同于宣纸之上。在纸上,墨与纸是容易结合的,而且书法家只是改变运笔的方式。但是在茶具上,由于材质的差别,所以茶具上既可以在胚胎上运笔书写,也可以在陶瓷茶具的胎釉上进行各种创意。其次,由于茶具的形状各有差异,方圆皆有,所以将宣纸二维的书写变成了三维的创作,这本身就更能借助茶具的造型书写不同个性的汉字。在这种从宣纸到茶具的转变中,其实书法元素在其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气势感。这种气势与茶具的造型、品味相得益彰,有着独特的审美气息。
2.2 意境之韵
中国的陶瓷茶具有着众多的门类和特色“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日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黄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2]由此可见,中国茶具本身就非常注重茶具的颜色和意蕴。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个性和审美艺术,且对茶的味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茶具设计中运用书法元素,同样能增加茶具的意境之韵。如果将茶具的外在造型与书法装饰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那书法艺术其实起到的是虚实的结合。就是将茶具中多余的空白填补起来,但却不是无节制地乱写乱画,而是有着中国传统书法的圭臬,这样便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并显示出茶具中书法的独特之美。
3.1 拓宽茶具设计的内容
茶具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茶具中不但可以融入中国古典诗句,国画艺术,同样可以在茶具设计中引入中国书法元素。这些元素的运用,既可以增加茶具浓浓的中国特色,还可以为茶具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对于茶具的设计不能只停留在保留老祖宗遗产上,要有更多的开拓创新。“《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3]说明自魏晋时期,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所以从魏晋到当下,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传承中华茶文明的责任,而将中国的书法应用到茶具上便是一种开拓和创新,对以后的茶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3.2 寻求中国书法的可能
中国从古到今,出现了灿若星河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等等,是他们把中国书法引向辉煌。但他们的书法艺术都是建立在二维世界的创作。较之中国自古以来的书法艺术,在茶具上加入书法元素,其实是开拓了中国书法的可能性。将只能是在宣纸上的艺术运用到了三维空间。在三维世界的创作,不但最大程度地保存中国书法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创作出气势之美,意境之韵,对中国书法的传承的发展都有重大的贡献。
总之,在快节奏的时代,唯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才能激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在茶具设计中加入书法元素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尝试和探索,对中国茶文化的融合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1]梁小平.生活需要与日常陶瓷.景德镇陶瓷.第八卷第2期:42-44.
[2]程启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67.
[3]吴觉农.茶经续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6.
张明利(1968-),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何万里(1964-),男,河北承德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