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咏茶诗词的文化底蕴探析

2017-02-05 06:28:05孟琳
福建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意蕴诗经

孟琳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中国古典文学咏茶诗词的文化底蕴探析

孟琳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咏茶诗词从先秦开始到清末结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它不但是古代先民的浮世绘,记录着先秦百姓的日常生活;还体现着平静温和的文人气息,代表着文人的独特心理。既包含着礼仪天下的友情观,也蕴藏着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隐居梦想。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拥有着独特情趣的文学味道。中国咏茶诗词囊括着强大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各种传统文化互相融合渗透的结果,从一个侧面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士大夫;咏茶;文学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是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国家。中国文学就像一块瑰宝,记录着华夏民族的荣辱兴亡。从先秦到清末,上下五千年涌现出无数大文豪,大作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撑起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孔子、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无数璀璨的名字,用生命写就传世的文学作品,将中国古典文学送至了世界文学的殿堂。当然,由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史,所以便有着不同的题材和体裁。盛唐的诗歌,汉朝的大赋,南北宋的词,明清的小说,不论是散文、诗歌、小说、词、赋、曲都有着非凡的造诣。它们以文学的形式证明着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当然,中国文学不但体裁丰富,内容上也是兼容并包,无所不有。茶,作为中国独特的饮品,也便纳入到了中国广袤的文学视野。茶从《诗经》古代先民的生活记录,到唐诗中推陈出新的咏茶诗。到了宋朝的苏东坡、陆游等人也纷纷将笔触对准了极富文化象征的茶。到了明清,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政治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咏茶诗词呈现出衰亡之态。但回望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咏茶诗词却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水准,也从一个侧面真正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水平和高度。基于此,研究咏茶诗词中的文化意蕴,便可以以此为基点,探寻华夏文明的特点和脉络,并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这对于古代文化的发掘和保护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 古代先民的浮世绘

中国古典文学的起点和滥觞当推记录中国古代先民的《诗经》。《诗经》如实地记录了中国先民诗意浪漫的生活,虽然最后只剩下三百篇,但却有着特殊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中国古代的咏茶诗也是从《诗经》开始的,这也是中国咏茶诗词的开山之作。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了关于“茶”的记录,但是这里面的“茶”还是写作“荼”字。这是因为“荼”通“茶”,是典型的通假字,但是却也昭示着中国在先秦时期已经将茶作为素材写入他们的诗歌中去,茶已经变成了司空见惯的饮料。在《诗经》中曾出现多篇与茶有关的诗歌,如《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1]另外在《诗经·七月》和《诗经·绵》中均有涉及茶元素。但是当时先秦诗歌中的“茶”是作为叙事背景出现的,诗歌中并不是直接抒发对茶的赞扬和喜爱,所有《诗经》出现的诸篇茶诗词属于广义层面的咏茶诗,但却如同历史的活化石将先秦百姓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使茶沾染着生活的气息和历史的厚重继续前行,成为描绘古代先民的浮世绘。这对于研究中国先秦百姓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并体现出无可复制的文化底蕴。

2 平静温和的文人气

咏茶诗词无非是想表达文人的独特情绪,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文士饮茶是一种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饮茶。”[2]可见,咏茶诗词是文人们独特的情感寄托,带着平静温和的诗意茶韵。纵观中国咏茶诗词,诗词中无不渗透着平淡温和的文人气息。咏茶诗词中无论诗人失意氐惆还是兴奋喜悦,诗词中呈现出来都是平静优雅的情致。如同自己置身于缥缈云雾的山水之间,饮茶赏景。这种境况在中唐之后定性,鲜有屈原《离骚》中的香草象征,也不再出现盛唐李太白那样豪气浪漫,天马行空的诗情。文人遇到茶,则成为了平静低回的浅唱,抒发诗人饮茶时独有的情怀。这种平静温和的文人气首先表现在快乐的娱情感叹和对生活的满足上,诸如颜真卿的《月夜啜茶联句》、元稹的《茶》等。这些诗作虽然情感上都愉悦自在,但是在茶诗中却表现的是节制、温柔。全无淫邪、放荡之态,更无得意忘形的姿态,完全表现出的是文人经受岁月的修养和心态。除了愉悦之作,更多是仕途的不顺,但是在茶诗中却看不到一丝的抱怨和黯淡,取而代之的是平和冲淡的情感。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大诗人苏东坡。苏东坡因为仕途不顺,便有多次被贬,期间便写了众多咏茶诗词。苏东坡写出多篇咏茶名篇,代表性的便是《汲江煎茶》。但在《汲江煎茶》中“作者煮茶、写诗自娱,使全诗境凄而不怨,哀而不伤,非坡公谁有此胸襟笔力。”[3]诗人在失意落寞时,遇到四溢的清新茶香,便将低落转化和溶解。这便是茶作为关照物,在中国文人中所起的作用,中国咏茶诗显示出独特的文人气质。

3 礼仪天下的友情观

中国自古是礼乐社会,孔子耗尽终生也是想实现周天子的礼乐时代,可见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当然这种礼乐思想便随着时代的发展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脉中,成为他们生活和行事的法则。中国咏茶诗词中有一类叫茶赠诗。唐朝充满想象和文学色彩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实便是卢仝的赠送茶叶的诗作。他将茶作为了咏怀的主题,在中国咏茶诗词中属于名篇。其实,从卢仝的诗作可以体会到强烈的文学性,更重要的它反映出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自古,中国传统里都会有分别之际或者初见之时互赠礼物的做法,这样不但可以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更能体现出个人喜爱。李白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样写过咏茶诗,而这首咏茶诗同样是赠茶诗。在唐朝的文人之间互送茶叶已经普遍存在,到了宋朝便更胜。中国的咏茶诗代表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真诚的感情,是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表达。从中国赠茶诗中,其实可以看到中国礼仪文明的踪迹,它虽然黯淡隐蔽,却潜藏在中国文脉中,绵长温柔,生生不息。

4 修身养性的隐居梦

中国文人骨子里是潜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思想的丰富,大多数封建士大夫都会受到道家思想的渗透。品读中国咏茶诗词,常常能感到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在茂林丛生的树荫下,在柔情似水的月光里,面对松涛、清风、野花,端一杯茶,在山水之间品茗修身,远离着世事的喧哗,人间的无奈。将整个身心交给清茶几盏,在身不由己中实现超脱隐居。将手足无措的现实纷乱放之脑后,心理隐居在茶香四溢之间,使身心得到超脱和放松,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僧人皎然所著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苏轼的《汲江煎茶》都是表达避世的态度。这些诗作虽然传达出淡淡的隐士梦想,但是却不强调隐居的追求。相反,他们只是将茶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在喧闹繁琐的尘世中,得到一时片刻的安宁。旨在安静心绪,修身唯德。由中国咏茶诗词中的隐居倾向,其实可以看成是中国文人永恒的纠结,那便是“出世”与“入世”的冲突。这种冲突与纠结从根本上说是儒家文化和老庄思想的冲突,是人性的内在矛盾,而这些真实的情感都折射出丰富的内涵,有着强大的文化意蕴。

5 独特情趣的文学味

中国咏茶诗词,归根到底是文学,它体现出的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唐代的咏茶诗大多体现出的山水雾岚构成的空灵境界。这基本上是延续了魏晋时期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和陶渊明创立的田园诗。虽然到了王维、孟浩然之后实现了合流,并入到了山水田园诗的总范畴。但是,其山、水、花的意象却经久不衰。唐代的咏茶诗同样不缺乏这些元素,由这些元素的存在,使整个唐代咏茶诗呈现出空灵之感。代表作有“大历十才子之冠”的钱起所写《与莒茶宴》、顾况的《过山农家》。这些诗歌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泉水、鸡鸣、竹下、蝉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空灵安宁不食人间烟火的情致,而中国的士大夫则游荡其间,享受茶意。

宋朝咏茶诗词较之唐朝减少了对意境的营造,添加了更多的叙事的成分。陆游、苏东坡、黄庭坚等大诗人都是咏茶诗词的中流砥柱,他们将宋朝的咏茶诗词推向新的高度。虽然整体上宋朝的咏茶诗词缺少对山水的特别关注,但是整体上还是把审美情趣指向山水田园,基本上延续了唐朝诗词的主要特点。最具代表性的如黄庭坚的《谢公择舅分赐茶》、赵湘《饮茶》等作品。

由于宋朝之后元明清的茶诗词再没有真正的发展,所以基本还是延续了唐宋时期的审美追求。当然,元明清茶诗词之所以再没有产生更多意蕴丰富的审美特征,主要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影响,比如明朝“以茶治边”的政治制度、元朝的全面否定,致使中国咏茶诗词保持了平和冲淡、闲适安逸的审美追求,呈现出空灵宁静的美学韵味。

整体上看中国历朝历代的咏茶诗词,整体呈现出的还是浓浓的文学性。从刚开始的《诗经》中只是将茶作为背景出现,到屈原等人已经将茶作为一种象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魏晋左思的《娇女诗》已经成为诗人的关照对象。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正出现文学性的《茶经》。咏茶诗词在唐朝才从广义概念转化为我们狭义上的茶诗词。在中国广袤的文学类型中,咏茶文学以清新明丽、潇洒自然的文风,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视域和审美。中国咏茶诗词,以冲淡平和的美学意蕴,成为了中国文学中极富个性的作品类型,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的咏茶诗词有着漫长的发展阶段,在这段悠久灿烂的文化中,中国咏茶诗词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它们不但如同摄像机一般记录下了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像镜子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它还表现出文人独特的气质、礼仪的文化、避世的心态以及空灵幽远的审美追求。以上是中国咏茶诗词所呈现出的文化意蕴,它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6.

[2]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3]于欣力,傅泊寒.中国茶诗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84.

孟琳(1978-),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意蕴诗经
更正说明
诗经
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2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意蕴难求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2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小说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