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茶文化的内涵与翻译

2017-02-05 06:28胡晓榕
福建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西译者原文

胡晓榕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中西茶文化的内涵与翻译

胡晓榕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中西茶文化受各自民族性格、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加之其表达形式的差异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较大难题。本文介绍了中西茶文化内涵意义及其差异,指出译者应当遵循忠实性的翻译原则,依照原文的结构特点和文化负荷,相应地采取直译、音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促进中西方茶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茶文化;内涵;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是一切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总和,涵盖历史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哲学思想、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内涵深刻,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独具魅力的一朵奇葩。十七世纪,茶文化跟随茶叶进入西方社会,在数百年的岁月中,它与西方各国的国情与民情密切融合,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作为各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相互间的沟通和碰撞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就离不开翻译这一桥梁。东西方茶文化在内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既传达出中西语言的美感,又不失其中的文化意蕴,就成为广大译者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往的翻译大都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要么无法顾及读者的感受,要么与原文相去甚远,都没有达到明朗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如今,文化翻译理论界所追求的是一种互动式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对茶文化这种民族性极强、内涵性极深的文化形态,通过忠实有效的译介实现中西之间的相互理解乃至相互认可,无疑是文化翻译的第一要务。

1 中西茶文化内涵概述

在不同的环境下,“文化”被赋予的内涵也不相同,通常而言,人类参与的一切有形的或是无形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文化的表现方式。广义上讲,文化是一切有关精神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统称,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内容;狭义上讲,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表达形式。文化的表达离不开语言文字,它是信息传递与思想传达的重要渠道,遵循着某一民族的特殊文化传统,彰显着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人们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的最直观也最简易的形式。

中国茶文化自起源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它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崛起,跟着中华儿女的进步而进步,其内在意义的丰富性与深远性是其他任何文化形态都无可比拟的。从内容上看,中国茶文化是人们在种茶、采茶、制茶、泡茶、饮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礼仪规制与思想哲学,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共同熏陶下不断成长,与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密切交织,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板块。从发展上来看,茶文化与其他任何文化形式一样,都是处在持续变化发展之中的,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去适应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态度。从意蕴上来看,茶文化与自然清新的茶叶一般,集天地万物之灵气,甘醇淡雅,回味悠长,传达着一种回归自然、淡泊宁静、纯净高洁的思想品质,能够平复情绪、提升境界。

十六世纪中后期,厦门作为我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与荷兰、葡萄牙等国贸易往来密切,福建所产的茶叶逐步被商人带回欧洲,并借用厦门方言中茶的发音[tei]为茶叶命名,十九世纪以后,茶叶在欧洲市场稳占一席之地,其英语对应词“tea”及其发音[ti:]也确立下来。与“茶”在我国的意思一致,“tea”也有茶树、茶叶、茶水的意思,不过在西方自由创新的背景下,它还可以代指“茶点”、“茶歇”、“茶会”、“下午茶”,并涵盖了一切以茶为成分的饮料。西方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下午茶文化。当时,茶叶在英国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王室贵族的女性为了填补午餐与晚餐之间长时间的空白,打发无聊的午后时光,便在下午四点左右邀请朋友至家中布置最好的房间饮茶、享用茶点,既能够休闲、饱腹,又能够促进社交,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扩大,茶叶也渐渐成为了寻常百姓人家的必需品,下午茶则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交渠道,无论是政客、商人、学者还是工作一族,都会利用下午茶这一时机,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在众人面前,达到收获朋友、取得信任、拓展资源的目的,加之下午茶轻松、悠闲、温馨的氛围,很多政治和商务活动也选择在下午茶时刻进行,足以见得下午茶对于英国人民的独特意义。除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以外,美国的冰茶文化、袋泡茶文化等也是西方茶文化的典型,体现出西方茶文化对于物质内容和实用价值的看重,与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追求全然不同,体现出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

2 中西茶文化内涵的翻译原则

中西方茶文化在内涵上差异显著,前者趋向于文化艺术范畴,侧重精神层面,后者则偏向于实用主义范畴,侧重物质层面,特别是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很多表达都涉及到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化性和民族性极强,很难以直来直去的翻译方式让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所以,文化翻译工作者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完整、准确地把握中西方茶文化内涵差异的基础之上,科学运用目的语民族所惯用的语言表达习惯,以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实际内涵并保留原文的措辞风格,在无法重现原文风格的情况下,力求原文意义传达的完整性与忠实性。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最根本的原则在于忠实原文。当然,忠实于原文并不等同于“等值翻译”,其实,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者只要能够做到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根本意图,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那么无论词句关系如何转变、表达方式如何不同,都可以被视为是好的翻译。若要实现翻译的忠实性原则,译者就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及其原因,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将翻译所造成的文化误解降至最低程度。确实,这种做法有时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文化缺失,比如原文中那些包含历史典故的文化负载词,目的语读者对此并不具备任何背景信息,而译者如若介绍这一信息,又必须要牵连到其他文化信息,各个信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容易对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困难,那么此时译者就可以选择淡化这些信息的文化特色或者直接省译,尽可能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彼此的茶文化,不至出现误解或是不解,最终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互动交流。

在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可以分别或者综合采用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等来传达原文信息。中西茶文化的内涵都涉及到太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中国茶文化,很多茶诗、茶词等都采用了鲜明的中国意象和中国措辞,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项,如果生搬硬套,势必会造成理解障碍,所以对于这类文本,译者不能为了自己方便而一味地采取直译法或音译法,而应当采取意译法将原文的内涵提取出来,忠实于原文最基本的意思,以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另外,汉语与英语的本质性差异也是我们将忠实性视为首要原则的重要促成因素。众所周知,汉语是意合性语言,措辞上如同传统山水画,讲究散点透视,一步一景,散而不乱,自成系统,内涵表达上与泼墨山水的“留白法”类似,并不刻意突出主谓宾关系,起承转合也是顺理成章之感,没有过多的连词、介词去串联,行文如流水,几个意象自然成画,意义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要依托读者的联想。英语则不同,它是形合性语言,就如同西方油画一样讲究焦点透视,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主谓宾关系明确,几乎每一个起承转合关系都有连词指示,行文非常严谨。因此,在翻译茶文化的过程中,译者应当严格立足于原文的深层意义,而不受限于其形式,译文的成功与否皆以意义的完整准确性和表达的逻辑合理性来判断,保证译文在内涵上忠实于原文,在表达上不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习惯背道而驰。

3 中西茶文化的行文特点

中国茶文化无论在内涵方面,还是在表达方面,都极富民族文化特色,茶叶的命名通常离不开比喻、通感、夸张、借代等手法,以茶叶的色、香、味、形为本体,以自然界中其他相似的物品为喻体,比如“雀舌茶”、“牡丹茶”、“瑞草茶”、“竹叶茶”等,或是以中国独有的名山大川来命名,自古“名山名水出名茶”,茶树生长于青山绿水之畔,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品质自不必多言,比如“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茶”、“庐山云雾茶”、“武夷岩茶”、“黄山毛峰茶”等等,好茶与好山好水相得益彰,只听其名,便能在不自觉间感受到茶叶的那份自然甘醇。对于茶叶品性的描述则多用四字格结构、文言语句、传说典故,或是引用古典诗词的名言名句,意境悠远,意蕴深刻,充分体现出汉语的博大精深。这种行文方式对译者的翻译工作造成了较大困难,原有的文字结构通常会被打散,意义相近的也会被省略,所以这类的翻译结果就是以一个主次分明的句子来翻译原文中成串的表达。

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比,发展历史较短,没有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去进一步张扬茶叶的气质和品性,加之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上一贯以直截了当、简单明确为原则,字面意义与内涵意义基本一致,无需过于深挖。比如,“tea cake”有“茶点”之意,“tea party”指“茶会”,“tea room”指“茶室”,“morning tea”指“早茶”,“afternoon tea”指“下午茶”,“evening tea”指晚茶,“night tea”指“晚安茶”或“睡前茶”,“iced tea”指“冰茶”,“tea bag”指“袋泡茶”,在英语中还有两百多个类似的表达,字面意义几乎都可以传递百分之百的表达意义,翻译时逐一对应即可,相对容易操作,也比较容易避免误解或不解的情况发生。

4 中西茶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

翻译茶文化内涵时,译者采用何种方法,主要取决于原文意义及其表达方式能否直接为目的语读者理解并接受。

对于那些意义明晰、表达明确、民族文化性不是特别突出的文本,译者可以采取直译、音译、直译加注释或是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表达形式和修辞效果,又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深层内涵信息。比如,“雀舌茶”的翻译为“Sparrow Tongue Tea(named after its shape)”,表明雀舌茶是因其形似雀舌而得名;“雷鸣茶”的翻译为“Thunder Rolling Tea(harvested on the first rolling of the spring thunder)”,表明茶叶的采摘时节;“乌龙茶”通常音译为“Oolong Tea (a kind of semi-fermented tea produced after semi-germination and roasting)”,表明了茶叶的制作方式;“六安茶”直接翻译为“Lu’an Tea (Lu’an is a famous tea-producing area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表明了茶叶是由其产地而得名。

对于那些文化负荷比较高的茶文化表达来说,译者应当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前文已述,中国茶文化描述茶叶及其品性时通常采用整齐优美的四字结构,增添了饮茶的美感与意境,不过,有很多四字结构仅仅是出于对仗的考虑,就难免会出现一些没有意义的虚词或者意义重复的表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对原文的意义进行整体考量,对于这部分内容可省译,以适应目的语简洁明了的表达特点。例如,“西湖龙井生长于这泉溪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环境中,这正是西湖龙井独具高格、闻名遐迩之故”,省却其中重复的内容再考虑英语的行文习惯之后,译文为“It is growing in the environment of various stream,moderate climate,abundant rainfalls and distinctive seasons that makes West Lake Long Jin Tea to enjoy the widespread renown”,在格式上对原文的工整四字结构进行了舍弃,但在内容上则完全忠实于原文,意境上同样不乏美感。

总而言之,中西茶文化在各不相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其语言表达也有显著区别。在翻译其文化内涵时,译者应当秉承忠实性原则,在力求完整传达原文意义、切合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意境美与形式美,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1]罗军.舌尖上的中国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2]王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制约[J].上海翻译.1997(2).

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度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JK1810)。

胡晓榕(1979-),女,湖南耒阳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中西译者原文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中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