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茶与音乐的关系探究
李琳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与音乐自古便有着不解之缘。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与音乐的历史渊源,而后从传达方式、内在韵律和精神追求上探讨了两者的共通之处,最后指出将茶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帮助培养健全的人格。现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茶文化;音乐;教育;共性;融合
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艺术,强调修身养性、淡泊宁静,规矩方整的同时又不失灵活性与创造性。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人民将茶事活动与地方艺术形式充分结合,诞生了采茶戏、采茶歌等一系列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文化作品,使茶文化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茶道表演者在演绎时配以古典琴瑟,令饮茶环境更为清幽、更为淡雅,对茶道精神的渲染更为有力。同时,借助茶文化对灵魂的涤荡作用,音乐教育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会更加突出,这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道德情操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音乐与茶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茶文化令音乐更有深度,音乐令茶文化更具活力。当今文化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两者的相互作用,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结合途径,为民族文化艺术事业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宋时期达到巅峰,茶道理念趋于成熟,饮茶活动风靡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时也正值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于是,在文人雅客的推动下,茶文化逐渐与音乐、歌舞等相融合,形成了《茶琴》、《茶词》、《东亭茶宴》等以民族音乐为载体、以茶道精神为内涵的高雅音乐及诗词作品,借助优美的旋律来表达饮茶者高尚的道德情怀及其对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古代人饮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仁义礼智信”的个人发展观,以及“吾日三醒吾身”的禅学思想,古代人抚琴、听琴为的则是与音乐、与万物融为一体,看破现实的物质束缚,实现精神的愉悦与境界的提升,所以说,茶文化与音乐可谓是不谋而合。茶道艺术将茶叶按照色泽、气味、口感来划分,音乐也有雅俗之别,所以针对不同的茶叶,表演者通常会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营造品饮氛围。比如,在品饮西北地区所产的绿茶时,比较适宜弹奏《广陵散》,给人一种天高云阔、悠然自得的感受;在品饮江南地区所产的绿茶时,则适宜配合《平沙落雁》,勾勒出一幅温婉秀丽的水乡画卷。
茶文化与音乐的有机融合也离不开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众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华夏大地上但凡有好山、好水之处就会有好茶相伴,比如云南普洱茶、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茶、崂山绿茶、黄山毛峰茶等。凭借其清冽柔润的口感和显著的保健功效,茶叶渐渐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重大场合饮茶、逢年过节送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风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以种茶、制茶为生。但是,古代并不具备先进的耕作设备,也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单一的种植、采摘和烘炒工作难免会让人们觉得乏味,于是,人们就结合当地戏曲艺术的音乐特色,对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茶事活动进行总结和提炼,创作出采茶戏、采茶舞、采茶歌等艺术形式,比如赣南采茶戏、安徽采茶戏以及在云南地区颇为流行的《酥油茶》、《请茶歌》等民间小调,起初这些作品的出现仅仅是为了打发乏味的时光,让劳动变得趣味盎然,后来则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被搬到近现代舞台上来,歌词、曲调、舞蹈的技巧性和专业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茶文化与音乐同属于民族文化的瑰宝,强调受众的身心放松与精神升华,其传达方式、内在韵律和精神追求都具有很多相通之处。
从传达方式来看,两者都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限制,可以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欣赏和品评。茶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国,但早在十六世纪便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进入其他国家,并在当地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各有千秋的文化形态,比如在英国有下午茶文化,在美国有冰茶文化和袋泡茶文化,在日本则有与武士道精神相交融的茶道文化,这些文化形态同根同源而又各放异彩,它们与中国茶文化一道构成了世界茶文化体系,为各地的茶学爱好者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另外,受光照、雨水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种植出来的茶叶在香气、形态和汤色上也不尽相同,绿茶清亮翠绿,红茶醇厚橙红,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品饮活动,人们可以拿出任意一种茶叶进行烹煮、冲泡和品饮,感受茶香沁入心脾,体会茶汤甘冽口腔。音乐也是如此,正所谓“音乐无国界”,凡是优秀的音乐作品,无论它源自哪个国家、使用哪种语言,都不会对人们理解音乐情感、接受音乐熏陶造成障碍,很多西方的美声作品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认可,比如《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眠》等,而我国的民歌作品也在西方收获了一片掌声,比如《茉莉花》、《北京的金山上》等。在音乐的传达过程中,创作者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转化为一个个音符,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谱写成一段段悠扬动人的旋律,听众借助声音这个载体去解构、分析而后重组,把创作者的情怀在另一个语境之下重现出来,产生共鸣。
从内在韵律来看,茶文化讲究严谨的内在周期,根据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茶道是一种科学且系统的艺术工程,从水、火、茶叶、茶炉、茶具和饮茶地点的选择开始,到品饮时的思想状态,无论是在顺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极高的要求:饮茶的器具可分为二十四类,缺一不可;茶为天然淡泊之物,品性精俭者最适宜饮茶;煮茶时要略去上面的浮华,保证茶汤的纯净和醇厚;倒茶时宜采用“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的方法,保证每一杯茶浓度一致、精华均分;饮茶时除非口渴难耐,否则不宜超过三杯,等等。音乐同样如此,它也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过程,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尾,具备完整的起承转合周期,不能有间断,不能有跳跃,追求循序渐进、渐入佳境,以缓慢的流动抚平内心浮躁的情绪,让人们感受到平和与宁静。
从精神追求来看,茶文化秉承了我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理念,追求真善美,强调心境的平和与澄澈,主张人与世间万物和谐共生,呼吁人们放下现实的羁绊、看破世俗的利益,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修养、强大内心,来找到通往美好的小径。人们通过典型的饮茶活动首先可以获得身心放松,而后在茶文化理念的熏陶下获得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全面提升。音乐也是一种包含着精神智慧的文化艺术形式,创作者通过音乐作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书写对未来的渴望,听众则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跌宕起伏的旋律开展精神世界的探索,感受音乐的流动,将自己和创作者置于同一语境之下形成灵魂深处的共鸣,并透过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实现自我灵魂的升华。
茶文化追求自然之美、纯净之美、自在之美,是一种关于美的独特形式,而音乐教育恰恰就是美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继而以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创造美的双手,将自己的心灵过滤到至纯、至清、至净的境界,实现心灵美,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将茶文化融入到音乐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把采茶歌、采茶戏引入课堂,通过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人们对于情感的把握一般是通过歌唱和欣赏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著名的采茶歌和采茶戏引入课堂,对每一个音符和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看到整首曲目都是对劳动人民采茶、制茶和饮茶活动的凝练,更加突出那一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至理名言。在学生们从分解的字段中体会到茶道精神的审美意境以后,再把所有内容加以整合,让学生从全局上去把握茶文化的“和、净、静、清”等气质特征,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的面部表情、恰当的抑扬顿挫、合适的伴唱道具等来表达出茶文化的“神韵”和性格,获得美的享受。比如《十二月采茶》这首采茶歌曲调欢快、节奏轻盈、填词活泼,茶农采茶时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露无遗,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无疑能够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情绪的渲染,更加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对茶园美景的大篇幅描绘以及对茶农美好心情的细致刻画都可以让学生们在感受美、体会美和欣赏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心灵美的养成。
其次,茶文化音乐作品对山水美景和采茶动作的“留白式”艺术处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茶文化博大精深,核心在于“意境”二字,但“意境”从来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们只能把它与自己的精神体验和内在追求相结合,通过适度的想象寻得答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茶艺表演和采茶歌的欣赏活动,在活动之前,教师尽可能少地透露相关情感及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从表演者的深情、动作和口吻中获得必要的情感信息,而后自由发挥想象,联想采茶时候发生的趣事,想象茶树生长和茶叶制作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勤劳勇敢的茶农,在碧水蓝天下、万亩绿园中采摘嫩绿的茶芽。以《古丈茶歌》为例,这是茶农劳作时即兴创作的茶歌,歌词浅显易懂,情绪直观透明,旋律质朴清幽,展现出茶农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在欣赏这首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望无际的碧绿茶园、娇嫩鲜绿的茶叶、晴朗蓝天的朵朵白云、愉悦欢畅的队队茶农等,其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得到很大提升。
最后,茶自古以来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在音乐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茶是自然天成之物,长于青山绿水之中,从不艳羡荣华富贵,以“淡泊”二字过一生。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曾明确提出“茶德”的定义,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正体现出茶对人格的深刻影响。历代文人墨客将茶视为知己,常常泼墨赞美,留下了“茶香四溢”的杰出作品流芳百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茶诗、茶歌、茶词等纳入学习范围之内,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吟唱学习之中领悟到茶文化对于思想境界的要求,进而秉承茶性,培养自身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1]蔡荣章.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李琳(1978-),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