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峰
(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中国茶文化“走出去”中的茶名外宣翻译
王丽峰
(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名外宣翻译在茶文化“走出去”中为国外读者了解茶叶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奠定基础。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命名方式不统一。在茶名外宣翻译中存在一茶多名、茶名歧义等问题,这就要求译者熟悉茶文化并以目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为目的,统一茶文化用语。基于此,本文对茶名外宣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灵活选择翻译方法的建议。
外宣翻译;茶文化;茶名翻译;建议
茶是一种源自中国的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的饮品。茶文化是指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叶、茶树、制茶工艺以及饮茶风俗,随着商业贸易往来和中外文化交流而传向世界各地。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与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演变出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韩国“茶礼”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其中日本的“茶道”文化和英国的“下午茶”文化不断发展,已经占领了茶文化话语权,使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要重新塑造文化身份,使茶文化“走出去”,就要重视茶文化传播中的翻译问题。就茶文化的翻译而言,最重要的是茶名的翻译。合理的茶名翻译能让读者在品茗之前对茶叶及其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帮助读者理解茶文化。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准确无误的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对外宣传的重点。为了使世界人民完整、准确、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外宣翻译要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27)。外宣翻译要根据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或删减或增加,或音译或意译。
我国著名茶学家陈楥教授根据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把初制茶分为六类: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和红茶。在这六大类之下,按照不同标准又可以重新划分。以茶叶形状命名:珍眉、瓜片、紫笋、松针、雀舌等;以采摘时间命名:探春、次春、雨前、秋香、冬片等;以产地命名:西湖龙井、普洱、庐山云雾、祁门红茶等;根据茶叶香气命名:兰花茶、茉莉花茶、苦丁茶等;以典故命名:碧螺春、大红袍、铁观音等,还有以多种方式组合命名:信阳毛尖、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
首先,在茶名翻译过程中,如果是复杂的组合方式构成的茶名,翻译起来就比较难以同时表现出茶的外在和内涵。其次,由于茶文化的差异,东西方分类方式不同,也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翻译现象。茶名外宣翻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分类混淆
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由武夷小种最早加工程序发展而来。后来逐渐兴于印度和斯里兰卡。西方人则因为茶叶是黑色而将斯里兰卡红碎茶命名为“黑茶”(black tea)。而国内茶名外翻则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为“black tea”。这样就出现了指代不清的问题,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不能命名为“black tea”,只能译为“fermented 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 tea”。因为这样的翻译方法导致茶叶的分类范畴混乱,本属同一类别的茶叶却采用不一致的翻译方法。一种是根据发酵程度来翻译,另一种是根据茶汤颜色来翻译。“fermented tea”和“green tea”及“black tea”的并置造成茶叶分类混淆。如果将黑茶译为“dark tea”,与“black tea”并置,又体现不出黑茶的特色。
2.2 一茶多译
单品茶叶的命名各有规则,有的以品种、造型、色泽、香气命名;有的表现地方特色;有的表现文化特色。于是就出现一种茶品多种命名的现象。如武夷岩茶,有“Bohea Rock tea”“Bohea Yan tea”“Wuyi Yan tea”和“Wuyi Rock tea”等多种译法。再例如洞庭碧螺春,本身是以多种特点组合命名。“洞庭”是地名,指江苏太湖的洞庭,表明茶叶产地。“碧”是指茶汤颜色,“螺”是指茶叶形状卷曲似螺,“春”则表明茶叶采摘制作于早春时节。这五个字概括了茶叶的产地、颜色、形状和采摘时节,兼具描写性和艺术性。但在翻译的时候,要想准确的体现这些特点是不容易的,于是就导致多个英文茶名的出现。比如有音译版:Dongting Biluochun,Dongting Pilochum,BiLuoChun Tea;还有意译版:Spring Spiral,Green Spiral。这些不同的翻译版本,会给译文读者带来困扰,不能将名称和茶叶对上号。一茶多译的现象,阻碍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2.3 多茶一译
有时茶名音同义不同,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区分,会误导读者,以为指的是同一种茶。比如恩施玉露茶,被评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因其色绿如玉而得名。日本也有玉露茶,新芽一开始形成,就用竹席、芦苇席或帆布把专门生产玉露茶的种植园遮盖起来,以提高叶绿素含量使茶叶颜色更深。日本玉露和中国玉露是两个茶叶品种,日本玉露被译为Gyokuro,有人据此把中国玉露译为Chinese Gyokuro,这是不妥当的。读者看到这样的茶名,会以为是来自两个产地的同一种茶,无法了解其差异。再比如功夫茶,中国人都知道是一种流行于潮汕的烹茶方式,因泡茶饮茶费功夫而得名。其实还有一种工夫茶,是红茶中的一种,福建就有三大工夫茶。但因为两者读音相似,功夫茶又因茶艺表演而声名在外,导致很多人只知“功夫茶”而不知“工夫茶”。在翻译的时候,二者皆被音译为Kongfu Tea。这种以讹传讹的翻译方式势必会给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2.4 错误关联
有很多茶叶名称本身是由典故命名,但刚好和某些常见实物重名。由此会导致错误关联,以为茶叶是和这些实物相关的。有些茶叶是由鲜花经过加工而成,茶叶名常由花命名,比如玫瑰花茶,译为Rose Tea。但并不是以花命名的茶叶都和这种花相关,比如水仙花茶。水仙花的英文是narcissus,水仙花茶被译为Narcissus Tea。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关联,水仙茶中的水仙并非水仙花这种花。水仙茶源自福建建瓯祝仙洞,它的命名与其被发现的地方有关。据说建瓯方言的“祝”和崇安方言的“水”发音一样,于是崇安人把“祝仙洞”叫成“水仙洞”,“祝仙茶”也就被叫成“水仙茶”,水仙茶就成为名茶而名扬四方。把水仙茶译作Narcissus Tea,会让人误以为水仙茶是水仙花制成的。这种不注重实质的翻译方式无法帮助读者了解茶叶的特性,感受中国茶文化。
茶名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中国茶文化“走出去”,使对茶叶感兴趣的国外人士了解中国茶叶及茶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与贸易交流。中国茶叶的命名和分类方式繁杂不一,在翻译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策略,既让读者了解茶叶特性,也感受到中国的茶文化。
3.1 灵活采用翻译方法
由于中国茶叶命名具有悠久的历史,命名方式也不统一。在翻译的时候要灵活采用翻译方法,针对实际需要采取直译、音译或者意译的方法。茶名翻译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如果有的茶名包含信息多,概括了产地、色泽、形状、采摘时节等信息,最好采用音译法,再加以注释。例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洞庭碧螺春,就可以译为Dongting Biluochun Tea,然后对其特点进行注释,既简洁明了,也能让读者了解茶叶特点。
3.2 注重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地位已经受到冲击,在茶叶外销过程中,传播中国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翻译茶名时将茶叶与文化结合起来,使中国茶文化“走出去”,夺回茶文化的话语权。要实现茶名传递文化,要求译者具备对茶文化相关知识和表达方式的全面了解。比如在翻译与历史名人有关的茶名时,要求译者能言简意赅的对名人进行介绍。文君绿茶被译为WenJun Green Tea(Wen Jun is a talented fema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这种茶名加注释的方式使读者在品茶的时候产生对中国历史名人的兴趣,在文化传播上起到重大作用。
3.3 统一茶名翻译
在中国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大量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物,译者在翻译时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来寻找对应词。每个译者的理解不尽相同,导致译文五花八门。如果不统一茶名外宣翻译,导致一茶多译的现象,读者就会产生困惑。这种现象不利于茶文化的有效传播,甚至会阻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茶学专家和翻译者共同合作,统一茶名外宣翻译及茶文化术语,并及时更新补充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和新术语。
中国茶文化虽然具有悠久历史,但在传播茶文化、夺回茶文化话语权上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茶名外宣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存在分类混乱、茶名不统一、文化不突出的现象。为了更有效地让中国茶文化“走出去”,在茶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简洁易懂的原则,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再现茶名文化因素,促进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和推介。
[1]陈凡.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探讨[J].福建茶叶.2016(2):213-214.
[2]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语文学刊2014(4):51-54.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王丽峰(1979-),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