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茶文化与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
王莹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在对中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茶文化与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与开发应用。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构件,其许多思想内涵发源于中原大地,而且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也蕴含着茶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生态要素。为此,具体的整合与开发路径包括:梳理茶文化的形式内涵思想要件、建立辩证统一的茶文化渗透模式、基于全域旅游打造中原文化互动、以茶社为依托传播中原特色文化。
茶文化;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中原大地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其中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都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而成为打造区域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从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结构的动态演化趋势中可知,文化旅游项目逐步受到游客的青睐,这不仅归因于域内文化与域外之间的差异性,也归因于当前游客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当各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之时,在对中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茶文化与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与开发应用。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构件,其许多思想内涵发源于中原大地,而且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也蕴含着茶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生态要素。从而,这就能显著提升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品质。为此,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做以下阐述。
从可操作性原则出发,这里将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做以下三个方面的解构:
1.1 思想文化元素资源
从历史观的视角下出发,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原大地,而且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中原地区仍保留着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儒家文化元素。如,儒家文化下的家庭文化、教育文化。中原地区的民众十分重视家风建设,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家风和持家理念。教育文化主要根源于孔子学说,而孔子的教育观也在中原大地获得了深刻的积淀。重视家庭教育和知识教育与家风建设融为一体,便使得中原思想文化显得独具特色。
1.2 生态文化元素资源
中原地区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植根于农耕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中,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色。其中,重视土地和爱护土地,构成了生态文化元素的核心内核,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原人勤劳朴实的性格。所有这些又在家庭环境中得到体现,并对家风建设起到了能动的正面作用。生态文明中内含有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在中原大地因人们对土地的爱护,也使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
1.3 人文文化元素资源
人文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其不仅可以理解为社会文化传统,也可以从饮食文化、交际文化中得到窥见。人文文化元素资源首先以显性的特质呈现出来,而后再从显性要件的背后提炼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可见,人文文化资源也就成为了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这里的茶文化固然是中原地区的茶文化,且其天然植根于中原特色文化要件之中。因此,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整合并不存在问题。但从商业开发的角度而言,则需要探寻茶文化与之整合的着力点。具体而言,可以将着力点归纳为以下三个环节。
2.1 茶文化形式与旅游资源整合的着力点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原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应突出满足域外游客的消费需求。不难理解,域外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整体感受中原特色文化旅游的魅力,那么这就需要重视茶文化形式的展现。茶文化形式主要指向与茶有关的外在形态,如品茶、赏茶、茶道、茶艺,以及这些外在形态所依托的时空维度。上文已经提炼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构件,所以围绕着与这两类文化进行嫁接,则需要以茶道与品茶为主要形式。
2.2 茶文化内涵与旅游资源整合的着力点
在有限的旅游时间内,如何引领域外游客感受中原特色文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解决茶文化内涵与之的着力点。众所周知,文化是依附于物质载体之上的,所以这里需要探寻中原特色文化所能够依附的物质载体,且能与旅游产品特征相符合。儒家文化可以在茶社中获得感知,农耕文化则可以在茶园中得到感知。另外,借助一定的文化古迹浏览,也可以使游客获得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感知效果。为此,这就形成了这里的着力点。
2.3 茶文化意识与旅游资源整合的着力点
能够使游客对中原特色文化旅游形成深刻记忆的,并不是视觉和听觉感官所建立起的信息反馈,而是对文化思想和意识所形成的能动反映。而且,这里的能动反映又是建立在游客获得深刻体会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游客的主观能动性。
在具体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模式定位:
3.1 植根性模式定位
显而易见,这里的“植根性”是指茶文化形式、内涵、思想的区域植根性。因此,在进行茶文化与中原特色文化旅游相结合之前,首先就需要去提炼出具有中原特色的茶文化构件来。以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省份,如出产信阳毛尖的信阳地区,该区域便蕴含着深厚的茶文化,进而也同时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茶文化特质。若是在该区域形成茶文化与文化旅游项目之间的结合,则需要挖掘信阳毛尖种植的生态文化资源,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茶文化资源。
3.2 渗透性模式定位
渗透性模式定位发生于植根性模式定位之后,其主要聚焦茶文化如何与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而这里的结合状态不是板块式,而是在相互渗透下来形成辩证统一关系。通过转换思维不难发现,中原茶文化也应成为中原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渗透时应不分主次,而是在满足旅游产品供给要求的基础上,完善二者的渗透状态。另外,以茶文化的形式要件来与儒家文化、农耕文化相渗透,将能对游客产生直观和生动的感官刺激。
3.3 思想性模式定位
思想性模式定位应成为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创新点,而且也是提升当地文化旅游品质的切入点。从各地文化旅游开展的经验中可以感知到,若要将旅游地的文化思想植入游客的脑海里几乎是不可能,这不仅与游客的消费心态有关,也与旅游产品的供给方式有关。因此,思想模式定位应建立在有效的旅游产品供给方式之上。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 梳理茶文化的形式内涵思想要件
“茶文化与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只是一种泛称,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将其具体到特定的区域中来,所以这也赋予了梳理茶文化形式内涵思想所需要的空间维度。上文提到了河南信阳地区,那么将该地区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地时,就需要植根于信阳地区的茶文化特色。从旅游经济学原理可知,旅游产品需要满足新奇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所以在梳理茶文化要件时也应突出特殊性,而对于一般特性可以给予概括。
4.2 建立辩证统一的茶文化渗透模式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中原茶文化本身就属于中原特色文化范畴,那么在建立起茶文化与文化旅游资源之间的渗透关系时,便应该在辩证统一下来展开。聚焦中原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品茶文化、茶道文化便与儒家文化相渗透,而且基于不同的具体地区应格局特色。生态茶园观赏项目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就与中原农耕文化相融合。而且,随着辩证统一的渗透模式不断推进,中原地区的名茶又能支撑起中原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展。
4.3 基于全域旅游打造中原文化互动
中原儒家文化表现在家庭文化、社会人文文化之中,所以为了使域外游客感受到这些特色文化,则需要在全域旅游项目中打造家庭旅游产品。笔者建议,可以建立起“以茶会友”式的家庭旅游服务项目,使游客能在家庭旅游服务项目中获得休憩,并与农家进行信息交流来感受到这里的家庭文化氛围。这里突出“互动”二字,便在于需要重视家庭旅游服务与当地茶叶品牌塑造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中原茶叶贸易的拓展。
4.4 以茶社为依托传播中原特色文化
茶社可以作为中原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驿站,在这里游客可以在导游的引导下进行内心体会的交流,也可以在品茶中来品味说书中的“中原故事”。与之相联系的文化旅游辅助项目,在各地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创造。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以茶社为依托来传播中原特色文化的方式。借助这一方式,则能加强游客对中原特色文化的体悟和升华。
无论从理论上如何阐发有关文化价值塑造的问题,最终仍需要旅游业工作者的亲自参与;其中,导游人员则是亲自参与的重要主体:(1)选派核心人员前往高校或研究部门进修,系统学习有关茶文化文化与旅游产品联系的文化知识。与此为基础,通过传帮带的开展推进导游队伍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2)培养对旅游产品进行文案设计的功底。一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首先需要借助媒介向社会展示。而如何围绕核心产品来烘托旅游价值,则需要植入恰当的文化内涵信息。(3)形成集体备课的长效机制。面临着各类型游客的提问,如何给予满意的回答已成为当前的最大挑战。伴随着互动形态的展开,集体备课机制可以将每位导游遇见的问题给予备案,并给出合理的解答思路。
本文认为,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构件,其许多思想内涵发源于中原大地,而且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也蕴含着茶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生态要素。为此,具体的整合与开发路径可围绕着:梳理茶文化的形式内涵思想要件、建立辩证统一的茶文化渗透模式、基于全域旅游打造中原文化互动、以茶社为依托传播中原特色文化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1]陈佳佳.文化强国视阈下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开发研究[J].教育,2015(19):135-136.
[2]吴双.探究文化翻译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科研, 2016(1):287-287.
[3]吴国玺.基于“中原文化旅游圈”的许昌旅游空间优化[J].许昌学院学报,2009(5):132-136.
[4]王勇强.试论中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4-86.
[5]位俊达.大审美经济视角下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21-24.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项目“中原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编号:162400410421
王莹(1983-),女,河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