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钢琴系,云南昆明650000)
采茶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之路研究
李昕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钢琴系,云南昆明650000)
采茶音乐是我国采茶戏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在采茶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化,采茶音乐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系统的文化现象,采茶音乐是中国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戏剧种类,它可以与北方的秧歌戏、花灯戏等结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是以本土的民歌与舞蹈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本文针对采茶音乐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具体分析。
采茶音乐;发展;传承
我国剧种类型众多,从传统的情况来看,采茶戏是茶文化的一部分,属于茶文化兴起的产物,通常都是在盛产茶叶的地区流行。起初吟咏的都是以茶事为主,并且通常是以地名命名,目前现存的采茶音乐,流传于长江中游地区,比如江西、赣东等等。采茶音乐通俗易懂,源于农民生产劳动,因此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各地茶音乐也开始不断融合,茶音乐的发展与传承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茶音乐的特色保留下来,又能够以当代人接受的方式传承下去,成为了当代茶学研究者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宋元两代之后,我国很多地方开始流传唱茶的习俗,虽然如此,采茶剧依旧是在明清的时候才形成体系的,在这些作品中,有直接使用《采茶歌》为名称的曲目,从目前储存下来的曲目来看,基本都是采用“南吕”曲调,比如《闺中闻杜鹃》(曾瑞);《闺情》(曾瑞);《夏日》(顾德润)等,这些曲目的演唱方式都是以连套为主。这些散曲作品,在元代属于一种新型的诗歌问题,并且形式变化多样,但是因为这些元曲的诗文很多已经流失,曲谱也没有流传下来。因此至今也无法了解当时茶音乐的旋律和形态。另外,当时采茶歌是被作为一种词牌使用的,从它的词格、音韵结构的形式和其中的内容以及样式,当代文人是无法得知的。元朝之后,采茶歌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一直到清代,在《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记载了相关的曲谱。但是依旧无法完整的找到演唱的内容。元曲散曲中的”采茶歌”有词,但是无调。而在《九宫大成》中的记载,则是有调却没有词。词与元散曲之间的区别很大。通过对《九宫大成》中高大石调正曲《采茶歌》及南吕《采茶歌》的对比发现,在明清乾隆之前就已经有“采茶歌”曲牌,之后《九宫大成》中很多内容被重新编辑,能够确定我国在9世纪一直到18世纪之间,已经有4000多首茶类歌曲,但是何时创作、创作的内容是什么,却无记录。
之后,很多相关的茶学研究者对《九宫大成》的“采茶歌”与清明之际各地所形成的采茶戏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传承关系,还需要从音乐方面进行考察,才可以发现其中的联系。对各地采茶剧种的源流进行考察,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时候,才实现对全国范围内采茶剧的发生与发展进行普查的,这个时候对中国采茶音乐的历史情况基本理清了。江西是我国采茶戏的源头,在这个地区有大约15种采茶戏,大约分布在江西省东南西北各个位置。据考察,我国采茶音乐在清代初期发展极为快速,甚至在民间田野,都能够听到采茶音乐。采茶歌开始的时候只不过是一只小调,歌曲非常短暂,一般只有四句,而后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了一种联唱的形式,又被命名为“十二月采茶歌”,也就是能够从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由于采茶歌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采茶歌开始被民众与当地的民间舞蹈融合在一起,并逐渐走入了中国传统节日。在元宵节的时候,这种形式被引入到灯彩中,以采茶灯方式为群众表演,这个时候孩童扮成采茶女,每个队伍的人物约为8-10人,同时需要2名长者,他们手握花篮,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歌词的内容都是以茶事为主,这个时候的采茶歌就是从传统民族歌舞演变而来的。
江西是我国主要的茶叶产地,为中国茶叶经济贡献了巨大力量,在宋朝以后,江西就是全国著名,甚至是世界著名的茶叶集散地,为了能够满足全国市场的茶叶需求,各种茶叶举在翰江两地聚集,并迅速繁衍生息。在明代时期,粤北、粤东北的采茶戏已经开始流传采茶歌,我国历代志书都对“元宵节设灯彩”有所记载,这就是对中国采茶歌的记载,南雄灯子发源于南雄县的龙凤采花灯,韶南大茶源于曲江以及英德县等地,表演者为一男一女,一直到1950年,各地的采茶歌才逐渐交融在一起,一直到1959年才被统一成为粤北采茶戏,并先后成立了曲江、南雄以及新丰等地的采茶戏剧团。民间的很多业余采茶戏剧也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
采茶音乐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被传承和保留下来,采茶音乐极具地方民族、民俗特色,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与认同价值,是中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茶文化逐渐繁荣的背景下,采茶音乐的传承也显得更加重要。采茶音乐与其中很多戏曲形式的发展相同,也是在横向发展,并相互促进,逐渐繁荣的。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采茶音乐都是按各地的地名取名的,因此本土风格极为浓厚,并且还会使用很多地方方言。这种采茶剧一般都会在相互毗邻的地区普及,最后连成一片。但是有的茶音乐也是在单一区域内流传的,比如江西的采茶音乐种类很多,但是只在粤北、粤东北一代流传,因此我国茶音乐的传承是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对其他地区的茶文化进行吸取,逐渐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以江西的乔路采茶戏为研究内容,其名称就是进行独立冠名的,所以不能简单的将其成为”江西采茶戏”,在江西拥有十五种不同发源的采茶戏,每路戏曲孕育的土壤都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不同,江西地区方言是非常复杂的,包括客家话以及赣语等等,即便是在同一区域中,也会存在很多方言,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采茶音乐的语言也多种多样,特色鲜明,我国不同地区的采茶歌相互促进,相互吸收,尤其是在采茶音乐的唱腔方面,都是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最后被逐渐消化融为一体。
在吉安、抚州以及宁都等地,都与中国采茶音乐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大约是在明末清初,这些地区的采茶歌开始有所联系,并逐渐发展为高腔唱法以及南北词和小调等。首先宁都采茶戏,受赣南祁剧的影响较深,而在南昌发展起来的采茶音乐,则是受武宁采茶戏与靖安湖调的影响较深。总之,我国采茶音乐的发展与形成与茶文化一样,都是与地方文化、民族、民俗不可分割,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孕育与发展都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不管是茶音乐的发展,还是传承,都应该基于茶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3.1 强化茶文化交流与发展,为茶音乐传承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音乐传承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茶音乐发展与成长的土壤,因此不管是各区域文化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应该积极承担起茶文化普及与教育工作。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应该积极引入茶文化,通过茶文化的渗透与普及,引入茶音乐,逐渐完成当代教育与茶音乐的结合。比如,目前很多学校,在体育教育中就开始引入采茶戏,茶灯歌等形式,并将其改编为当代学生十分喜欢的健身操,通过这样的结合,不仅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茶音乐传承了下来,主要是它对当代教育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完美结合的典范,即丰富了当代教育课堂内容,陶冶了学生情操,实现了原本学科教学品质的提升,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茶音乐的传承,使现代学生更加了解茶文化,热爱茶文化。
3.2 茶音乐与茶艺、茶道的结合
同样是茶文化有机组成部分,茶音乐还能够与茶道、茶艺相结合,这样的组合,可以更加凸显茶文化的特色,也更加便于地方群众接受,根据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这种方式也能够使茶音乐走出地方,在其他地区内被熟知,从而达到茶音乐传承与交流的目的。
3.3 茶音乐与当代素质教育学科的结合
3.3.1 与体育教育的结合
茶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是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它具体表现在,采茶舞的改编、茶文化传统民族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普及,茶道、茶艺与体育赛事的结合等等。同样的,将茶音乐进行改编,融入体育游戏或者是健身操之后,也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引入了这些茶音乐以后,我国体育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通过欣赏各种差异表演,或者是进行茶音乐相关的体育运动,会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教学环境更加轻松,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道德品质都会得到提升,这就是现代体育素养的回归。学生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教师而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兴趣和热爱去参加体育运动,并能够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是实现了体育教育的意义。
3.3.2 与音乐教育的结合
以《又是八月桂花开》为例,此歌曲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当地的区域文化色彩。茶音乐改编之后,在当代音乐构建中包括节奏韵律、高音材料以及结构组织等方面也有了更具时代性的发展。在此曲中,洋溢着十分浓厚的新区风格,在高音材料组织与传统茶灯高音材料的运用上也有了更广泛的发展。另外,歌曲的结构、韵律方面也是创新的典型,目前大部分的新茶灯歌作品的节奏韵律,还是以顺分型节奏为主,但是在逆分型方面的使用已经有了突破,因此目前顺分与逆分相结合的歌曲很多。两者的揉合有效强化了作品节奏的丰富性,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在乐句组织上,突破了传统茶灯歌单一整齐的韵律,引入了乐句和长短句的结构,从而突破了音乐结构上的平衡感,极具时代感与韵律性。
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茶音乐是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音乐与茶舞、茶戏之间的联系密切,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很多茶音乐的民族、民俗特点过于鲜明,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存在很多困难,甚至濒临失传的险境,作为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发挥和传承下去。本文针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可以对中国茶音乐的传承有所助力。
[1]彭文斌.江西赣西莲花采茶戏的调查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4.
[2]张莉恩.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4.
[3]欧阳旭.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的演唱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4]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5]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 2015(2):24-25.
李昕(1982-),男,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