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景元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贵州铜仁554300)
刘福安的钢琴曲《采茶扑蝶》特色与茶道精神“和”思想的融合
谭景元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贵州铜仁554300)
刘福安先生采用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文化《采茶灯》的曲调改编《采茶扑蝶》。龙岩地区的《采茶灯》是福建省最具地方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其因丰富的茶文化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本文选择刘福安先生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作为研究对象,从音乐学与文化研究的角度,尝试分析该作品特色与茶道精神“和”思想的融合,旨在进一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希望将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刘福安;《采茶扑蝶》;特色;演奏风格;分析
刘福安先生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已成为现代高师高专钢琴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首曲子。刘先生采用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文化《采茶灯》的曲调改编而来的,龙岩地区的《采茶灯》是福建省最具地方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其因丰富的茶文化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本文选择刘先生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表现在幽默风趣的茶婆婆们的指引下,采茶姑娘们提茶灯上山采茶,姑娘们在碧绿的茶园中一边采茶一边戏蝶的场景。作品通过这样的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欢乐、愉快的心情,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从音乐学与文化研究的角度,尝试分析该作品特色与茶道精神“和”思想的融合,旨在进一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希望将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灵魂,其内涵博大精深,那么茶道精神到底是什么?至今也未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用“清、敬、怡、真”四个字来概括茶道精神,程启坤先生认为应该用:“理、敬、清、融”来概括,庄晚芳教授提出自己的理解,用“廉、美、和、敬”作为茶道精神的内核。[1]诸位大家各有千秋,各有道理,笔者较为认同庄教授的观点,其提出“和”实则已经囊括了所有。我们知道茶道精神是在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三家思想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和”便是三家哲学思想共同之处。陈香白先生也曾说过:“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道文化精神的字眼了”[2]。
《易经》是最早将“和谐”观念哲学化的文献,其言“保合太和,乃利贞”,即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要素一同构成的,一阴一阳相互配合、协调,即可达到最高的和谐状态,也就是“太和”。而后经陆羽关于煮茶过程的详细阐述,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才能达到和谐平衡煮出好茶,其实这一思想与儒释道“和”哲理相同。儒家在礼仁思想体系中提出“中庸”、“中和”之说,即主张客观公正、恰到好处的和谐,这样万物才能自然生长,“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与茶道精神“和谐”文化相呼应,而且与茶叶生产、采摘、制茶、饮茶等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儒家“中和”思想,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才能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其次,儒家强调“温、良、恭、俭、让,和为贵,穷独兼达、正己正人是修养身心的途径,即是又要积极进取,还要洁身自好”。[3]其与茶叶自然属性相契合,茶叶生长在荒郊野岭之中,任凭风吹雨打、日月变化,依旧不改其清新、纯洁之本性。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认为万事万物都要遵守自然之道,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之美。道家最擅长从自然万物的生息变化之中体会、感悟,进而获得思想上的通达、精神上的满足。老子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与《易经》“和”之思想一脉相承,只不过道家发展到后来更加强调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因此在古代诗词歌赋、书画中,我们看到文人在大自然中饮茶、饮酒,抒发胸中意气。佛教重视以“和”为贵、“和”为善,其有“与人为善便是佛”这一说,强调人心向善,才能使得自己生活和美,人际和顺,家庭生活和睦。坐禅悟道是禅学的必修课,坐禅时不能饮食,但茶是僧人的必需品,这其实是通过回归内心安宁、和谐,在平和纯净的茶叶相伴中,让僧人们更加冷静、无欲,从而能够参透人世间苦难。
茶道精神“和”之内涵,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而且对当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刘福安先生就是在这一思想中,采用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文化《采茶灯》的曲调改编而成的《采茶扑蝶》,下文将从该作品的特色与演奏风格这两方面来分析其蕴藏的茶道精神。
2.1 汲取民间音乐素材:体现茶道精神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采茶扑蝶》钢琴作品最大特色就在于汲取福建龙岩地区民间文化中《采茶灯》曲调元素。根据学者的研究,《采茶灯》主要采茶歌早于采茶舞在龙岩地区流行,在釆茶歌的基础上形成了釆茶舞,歌舞表演的形式主要有《正釆》、《倒彩》以及《扑蝶》三部分,其中《扑蝶》是采用了《剪剪花》的音乐[4]。整个曲子音乐采用民间小调、乐器都是民间常用的吹打乐,如二胡、大小铜钹、喷响、鼓和拂笛等,鼓点负责指挥乐队、协调舞者的动作,这一形式组合赋予曲子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这一组织形式正体现了茶道精神“和”,天、地、人和谐统一,才能体现出和谐之美。其中刘先生还在民间小调与民间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发挥钢琴模仿民族乐队的音响效果,赋予整首作品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格。
2.2 民族复调特征:体现茶道精神和谐、均衡之美
茶道精神“和”融合了儒家“中和”思想,其言:“致中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旨在倡导世人要将人的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群体等达到和谐、有序状态。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要将各种异或者对立元素协调起来,最后到达一种和谐的状态。刘先生充分理解了茶道精神“和”之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将古今音乐、中西音乐不同形式融于一个《采茶扑蝶》钢琴作品中,将钢琴西式乐器完美地表现出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特色与风格。
我国传统民族调性与现代音乐大小调性有很大的不同,其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主,体现中华民族朴素而又富有意境的音乐色彩。在和声方面,刘先生按照中国人欣赏音乐的习惯作为创作动机,汲取传统音乐形式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打破了三度叠加的和弦为基础传统和声类型,同时将附加音和弦、分解和弦、纯五度、平行四五度等现代和声融入其中,极大增加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在复调上,刘先生将中式的支声复调与西方的西式的对比复调技法相融合,在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旋律思维,创造性地营造出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的复调钢琴作品,同时这首曲子也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特征与精神,成功地证实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式对位法结合了巨大魅力。[5]
2.3 民族精神:和谐状态
我们知道茶道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一个分支,其在儒释道思想影响发展而来,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和”文化思想,古代先哲们希望通过饮茶这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这种精神追求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刘福安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该作品虽然融进西方现代音乐调性特征与形式,但其主要是为表现民族精神服务的,其从整体上运用了单三段体曲式结构,起初四小节的引子用钢琴模拟民族打击乐节奏,目的在于体现出中国人习惯欢歌热闹的场景,一群人其乐融融,和谐温馨,也彰显客家地区民间音乐、歌舞的风格。《采茶扑蝶》的高潮部分便是最后的《扑蝶》,运用了《剪剪花》曲调风格,轻快、愉悦、优美。姑娘们相互嬉戏追扑彩蝶,《剪剪花》曲调风格营造出层次高低变化,伴着音乐让人不禁联想到姑娘们追着蝴蝶忽高忽低的奔跑,这一场景的描述正是体现出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劳动人民朴素、勤劳的形象。而且,《采茶扑蝶》在形式上民族传统形式“歌、舞、音乐”三位一体,这一形式自身正是在“和”文化内涵最好的表现形式。所以笔者认为刘福安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基于茶道精神“和”思想内涵展开的,最终也完美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之大美的思想情感。
“和”不仅是茶道精神核心,而且是中国民族文化之特征,中国文化也可称之为“和”文化,有学者称天下始于“和”、止于“和”,正是在“和”文化指导之下,中国传统美学追求“气韵生动”的意境之美,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无不是在琴棋书画、歌舞诗乐中体验、感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所谓:“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6]因此,《采茶灯》无论其曲调形式、风格,还是服装道具都是围绕着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展开的,体现了农耕生活的愉悦、祥和的朴素之美,更是折射出儒家“中和”、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及儒家与人为善思想。“天地万物统一于宇宙,则宇宙的本质就是天地相和。人是天地运动的产物,是天地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和’的世界。”进而又如董仲舒:“人气调和,而天地之化美,”自然和谐便可产生美。因此,从文化研究这一方面来说,无论历史怎么发展,无论每个时代审美趣味如何变化,但是《釆茶灯》所有版本都体现出茶道精神中“和”文化,刘福安的《采茶扑蝶》钢琴作品自然也是如此。
[1]宁静,谭正初,李健权.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茶业通报,2009(2):77-78.
[2]陈香白.论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J].中国文化研究,1994(3): 17-21.
[3]《周易集解》卷一唐李鼎柞撰,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4:56.
[4]叶碧青.浅析刘福安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60-62.
[5]徐慧.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与演奏风格[J].黄河之声,2013(10):45-46.
[6]章乐贝.探析龙岩歌舞《采茶灯》中茶文化之精髓“和”[D].福建师范大学,2013.
谭景元(1983-),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