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天尧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食者国之宝也”①。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粮食高量、高价格、高库存“三高”特征明显②,虽然粮食高库存从供给充足方面来看是“愉快的负担”③,但库存高企同样带来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自2012年开始,我国临储库存开始迅速积累,三大政策性粮食的期末库存逐年攀升。如表1所示,截止2016年11月初,小麦库存约为1.11亿吨,玉米库存约为1.04亿吨,稻谷库存约为7 093万吨,库存绝对水品较高。注意到,由于2016年5月玉米临储政策的取消,玉米的期末库存同上一期相比有所下降。
2016年4月底,中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政策性主粮托市收购量接近2亿吨,加上上半年进口的1 629万吨粮食,粮食库存达到较高水平[1]。此外,夏粮丰收进一步加剧仓容紧缺局面,虽然与2015年相比有所减产(减产162.1万吨,减少1.2%),但夏粮总体来看再次丰收。据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当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 926万吨④。2016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储粮全力部署落实国家收储政策,将根据市场需求分批启动委托收储库点,确定夏粮首批委托收储库2 609个、仓容1 938万吨⑤。
经过夏粮丰收和夏粮托市收购,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估计,2016年(截止到11月的数据)我国玉米、小麦与水稻三大主粮的期末库存为2.85亿吨,同去年的2.5亿吨相比增长14%。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库存消费比⑥安全水平相比,我国当下库存消费比为58.6%,远超出安全水平(见表1)。
粮食质量随着储存时间增加逐渐下降,即使不考虑虫害损耗,由于呼吸作用,粮食在储存期间会自然损耗和减轻重量,而且食用价值也逐年下降,储藏三年以上就不再适合食用,只能转作饲料、肥料或能源加工。可见,大量长时间的粮食库存并不能保障粮食安全,反而会使粮食品质贬损,价值降低。
粮食收储过程中除了开始的收购费用外,还包括后来的保管费、烘晒整理费、入库出库费等,除此之外由于占用大量资金,还需要支付银行利息,平均起来粮食每年的收储费用在250元/吨[2]。按现有库存量2.85亿吨计算,每年用于粮食保管的财政支出达到700亿以上。财政负担巨大,但此项支出并没有创造直接的社会福利。
高企的粮食库存像“堰塞湖”一般[3],使国内粮食处于隐形的供大于求状态,对未来的粮食市场价格走势产生了较大的下行压力。在国家托市收购和“目标价格”政策作用下,农民收益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但中间商可能会有粮价下行影响收入的顾虑。另外,部分利用库存调节市场的政策功能受到现有高库存的限制。
为缓解仓容紧张,除了对现存国家政策性粮食库点不再设置可用仓容门槛,降低没有参与过政策性收储的库点空仓容规模门槛外,国家委托租赁社会企业参与政策性收储。社会仓容企业的进入,导致管理难度增加,时而存在个别代储企业以陈粮代新粮,以次顶好的情况[2]。
表1 三大政策性主粮近几年生产、消费及库存情况 单位:千吨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现粮食库存过高,且较高的库存对于粮食供求、财政支出、粮价调整等政策效果造成潜在影响。即使国家年年建仓,也总有难以为继之时,且征地投资建仓扩容虽然能够解决一时之需,但在粮食库存减少后闲置的仓库会造成另外的资源浪费。因此,粮食去库存的同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库存流通体制才是长远之道。
《荀子·富国》中记载:“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粮食去库存同荀子的富国思想一致,核心是“节流开源”。“节流”即减少粮食生产,减少库存收容量,“开源”即积极寻求合理的开仓放量措施。粮食高库存形同高空“堰塞湖”,去库存需要循序渐进逐步疏导,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存在一劳永逸,去库存要遵守不影响农户生产收益,保障粮食产能并且不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等原则稳步进行。
习近平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中提到要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策略代替以往我国一贯采用的“藏粮于仓,藏粮于民”的做法⑦。后者是造成当下粮食库存高企的根本原因。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缓解“高库存”现状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藏粮于地”是指充分发挥土地的机动性,在粮食供给充足的时候,将一部分土地用于休耕或种植其他作物,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一段时间内的粮食供给,减少仓储和粮食价格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农产品种类,调整种植作物的结构并使土地涵养生产力。在粮食供给不足时,高机动性的土地可以迅速调整种植品种,将土地再次投入粮食生产中。“藏粮于技”是指以科技的发展来保障和提高粮食产能,即充分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更高的农业生产力对于粮食安全而言是更好的保障。单就减少库存来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相当于节流,能从源头上降低库存压力。
虽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长期来看是一项十分方便、灵活的战略,但是去库存需要遵守“保障粮食产能”的原则,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需要重视几个问题:第一,对于休耕和轮作的土地需要提供数量合理的补贴。由于我国一贯的粮食支持政策,在种粮期间,农户因粮食种植可以取得补贴,若休耕或轮作后种植收益少于种粮所得,那么政策也是很难实施的。第二,补贴额度应同种粮基本持平,保证在需要增加粮食供给时,可以通过略微增加粮食种植补贴激励农户迅速转换到粮食生产中来[4]。
玉米的临储和水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等托市收购政策在激励粮食恢复性增长阶段是非常有效的,虽然为保证我国粮食“十二连增”作出贡献,但也给粮食仓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成为粮食库存高企的直接原因。
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调整粮食收购政策,为库存减压。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⑧。此后,改善库存高企问题则应逐步改善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政策作用,调整托市收购的价格,做到定价随行就市,不扭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掘作用,进而使得农户直接参考市场价格决定生产。另外,最低收购价应不再具有保障农民收益的作用,不对农户生产进行刺激。
需要注意的是,最低收购价格不再具有保障农户收益的作用并不代表不再对农户收益进行保障,只是通过转换补贴途径,换用补贴与价格分离的“目标价格”政策进行保障,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农户仍按市场价格交易,政府按照市场价格与目标价格的差价补贴农户。如此,农户得到相应的补贴,并且粮食价格的形成不会造成市场扭曲。作为通过调整市场上粮食流通量影响价格的有力政策,临储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价格调整到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留,成为农户卖粮难的最低保障。但是,最低收购价定价时要注意不扭曲国内市场价格同时能够同国际粮食价格竞争,防止国际粮食过度流入而影响国内市场的稳定。
不考虑粮食出库管制的情况下,我国起初对于粮食的收购政策设计为“敞开收购、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行”。但是,现全球粮食价格低迷,敞开收购价格较高,原粮价格甚至高于成品粮价格,收购的粮食基本不能顺价销售给粮食加工企业,出库难成为库存高企的另一直接原因。
在不能顺利顺价销售的情况下,降价销售和增加粮食附加值成为解决粮食高库存的两种方法。降价销售旨在止损。降价额度需要保证购买该粮食的加工企业在使用该粮食进行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能够覆盖成本。程国强以2015年玉米减库存成本和亏损的估算案例说明:降价销售1.54亿吨的库存,将产生677.6~831.6亿元的价差亏损。但若不降价销售,按2 240元/吨临储价格计算,每年每吨玉米的库存成本至少为204元,则每年玉米临储库存总成本将达到314.2亿元。降价销售虽然有亏损,但是继续存储每年也要支付高昂成本,且2013年产季的玉米存储期已超过2年,品质风险日益增大,若不尽快处理将损失更重[4]。
降价销售是在当下库存高企情况下的“止损”之举,但是,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今年初对于是否放弃顺价销售的问题上作出回应,“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以合理的价格收上来,同时加上必要的成本,再顺着价格、不亏损地销售出去,这是做生意的一个基本规矩,因此不存在放弃顺价销售⑨。”虽然不放弃顺价销售不代表所有库存粮都会顺价销售,但是,在希望采取顺价销售的前提下、考虑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有效覆盖过高原粮成本的方式。因而,粮食去库存需要大力发展当地粮食深加工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粮食深加工应充分考虑陈粮品质、分类进行。质量尚佳的粮食库存可以将其制成品种多元、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拓宽国内市场,同时鼓励加工品出口;质量略差的产品用于乙醇燃料加工,在减轻环境压力的同时有效清除多余库存。另外,无论是降价销售还是粮食深加工,都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大批量向市场放粮,否则可能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造成冲击。
以大米为例,走私进入中国国境后的大米以每公斤2.6元左右价格(运抵目的地的最终价格)销售,这一价格仅相当于本地中等大米价格的53%,严重冲击了中国的大米市场,以平均1.4元/斤收购的稻米在附加上脱皮、存储成本后的出库价格与走私大米无法产生竞争[5],市场出现“国产粮食入库,进口粮食入市”的现象。走私严重是粮食出库难的间接原因。
根据程国强的测量,“严控粮食进口,可为国产玉米增加近3 000万吨的饲用需求和1 500万吨的深加工需求,比不采取措施分别增加50%和80%[4]。”因此严格打击走私,是为我国粮食出库腾出市场。
另外,除了打击走私等不合理进口外,还要合理运用及管理粮食进出口关税配额,加强进口检验检疫,有效调控主粮、杂粮及肉类产品进口,为消化临储库存、确保国内市场稳定提供有效支撑。
粮食库存量类似于蓄水池水量,解决库存高企问题诚然可类比于解决蓄水池高水位的问题,“节流开源”是有效的指导思想。长期“节流”自然是要弱化库存作为粮食安全唯一途径的观念,代之以“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新思想,短期“节流”则是要调整当下托市收购政策,改变“国产粮食入库不入市”的现状。“开源”方面,考虑收购价格附加上存储费用后导致原粮价格过高,降价销售不失为当机立断的良策,但深加工以顺价销售,更加符合价值价格原理。另外,打击走私可以腾出市场空间,为“开源”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注释:
①“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出自《管子·轻重》;”食者国之宝也”出自《孙子兵法》。
②见文于:邵海鹏.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我国粮食高产高价高库存. 第一财经日报, 2016-01-08.http://www.yicai.com/news/4736655.html.
③见文于:邵海鹏.《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粮食库存并非越高越好》. 第一财经日报,2015-03-09. http://www.yicai.com/news/4582873.html.
④数据来自:陈鑫.2016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同比减少1.2%. 中国新文网,2016-07-12.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6/07-12/7936360.shtml.
⑤数据最初于2016年5月20日发布于中储粮总公司在京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后刊登于《福建稻麦科技》2016年第2期42-42,共1页。
⑥库存消费比是本期期末库存与本期消费量的比值,即库存消费比=本期期未库存/本期消费量。
⑦出自《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系列文章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篇。
⑧初发布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6部门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见文于:赵妍. 中国调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国际在线, 2016-03-29.http://news.cri.cn/2016329/b44854bd-48cf-fa42-a863-b16378dd8dc3.html.
⑨见文于:汪苏, 林子桢, 葛明宁. 放弃粮食顺价销售?任正晓委员:不存在.财新网, 2016-03-07. http://topics.caixin.com/2016-03-07/100916869.html?NOJP.
[1]蒋和平,王爽. 我国粮食高库存对粮价的影响及制度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7):28-33.
[2]董鹏. 粮食高库存之反思[J].黑龙江粮食,2015(12):16-19.
[3]戴化勇,钟钰. 高库存背景下的粮食安全及政策改革研究[J].农村经济,2016(05):42-45.
[4]程国强. 我国量价政策改革的逻辑与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6(02):4-9.
[5]郑红明. 大米走私猖厥,稻谷去库存难上加难[N].粮油市场报,2016-03-17(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