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博物馆展列茶具的翻译研究

2017-02-04 21:38蒋朝霞
福建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茶具符号学译者

蒋朝霞

(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涪陵408100)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博物馆展列茶具的翻译研究

蒋朝霞

(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涪陵408100)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与商店里的茶具相比,博物馆内所展示的茶具是文化的象征,历史的见证。本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宗旨,对其翻译研究很有必要。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入手,在符际翻译和语际翻译原则指导下,以香港博物馆展览的茶具翻译为例,探讨展览茶具翻译的技巧,从而实现共同语境下的文化交流。

社会符号学;博物馆;茶具;符际翻译;语际翻译

1 引言

中国的茶文化闻名世界,从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出现,继后来的《续茶经》,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在这一千多年来得以扩展和延伸。近年来,《茶经》和《续茶经》这两本茶典籍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如讨论茶典籍译文中如何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保留其民族异域特色(姜欣,2008);利用语料库对这两本茶典籍进行互文性研究(刘晓雪,2009);讨论研究茶典籍所折射出的中庸思想和文化内涵(姜晓杰,2014);从树剪枝理论分析茶典籍的翻译(姜怡,2010);通过图示理论解读茶典籍中的茶文化(袁媛,2010);其他学者就茶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在整个学术界但就茶具的研究甚少。我国的茶具,尤其是博物馆所展示的茶具,除了具有艺术之美之特性外,其发展与演变折射出我国人民在品茶活动方面的变化,从茶具的外观构造可以看出一个时代所处的文化环境、艺术氛围。茶具外观质地等因素都烙上了历史的痕迹。它承载着传播我国茶文化的重任,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博物馆内展出茶具的翻译具有重要茶学和文化意义。

2 社会符号学

在中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思维与符号就有了联系。西方学者索绪尔延伸符号的内涵,将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美国学者莫里斯在洛克、皮尔士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丰富了符号学理论。他指出,语言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即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韩礼德指出语言具有社会符号性,因为语言的阐释需在社会文化这个大语境中进行。其学习发展社会符号学理论,人类社会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具有意义。不同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相互转换被认为是意义的转换过程。国内外学者和翻译家推崇将符号学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尤金耐达提倡使用社会符号翻译法对人类社会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意义的翻译。

著名学者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三大类,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语内翻译是指用同一种语言的某些符号阐释另外一些符号,如文言文阐释为现代汉语;语际翻译是指两种不同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符际翻译指的是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之间意义的转换。而符际翻译又可分为语内符际翻译和语际符际翻译。语内符际翻译指的是在同一种语言范围内的语符翻译,语际符际翻译则指两种不同语言体系间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翻译转换。符际翻译需经历解构、分析、重构、转语、修正这些过程(牟立群,2010)。

3 茶具的符际翻译和语际翻译

随着艺术大众化,茶具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转换为文字对其进行解释,人们通过文字描述从而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茶具图像转换为文字这一阶段属于符际翻译,更确切地说属于图像符际翻译。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茶文化,那么茶具翻译进入第二阶段,即由中文转换为外语的语际翻译。

3.1 符际翻译原则和技巧

图像符际翻译法代表人物欧文·潘诺夫斯基将图像理解为整体文化的一部分,若缺失了对图像的正确理解,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随之丢失。为了尽量避免文化信息的丢失,让读者和观众更能简单地看懂并理解,图像转化为文字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又不同于简单的文字转换。因此在茶具的符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信息的阐释者,既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具体而言,译者需具有读图的能力,这是解码图像所传达信息的重要步骤。但在读图解码过程中,译者需把握好“度”的原则。诠释不足会让读者无法与作品共处同一“语境”,茶具所传达出来的历史、文化意义有可能被读者误解或曲解,从而无法达到共鸣;过度诠释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信息负担,读者自我想象和解读的空间变得狭小,一名合格的译者,尽量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出现。

为了正确地解读茶具所传达出的意义和避免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丢失,译者应注重茶具文本,且要与茶具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保持一致,即创造相同的语境。其次,译者需在厄恩斯特·贡布里奇提出的“见证者原则”指导下,揣摩茶具设计者或制造者的心理状态,把握茶具欲显彰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一个时代具有其主流文化,则该时代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流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因此译者应了解该时代的时代背景、主流风格等。第三,译者的“自我”意识应减低到最小程度,即译者对茶具的解读不能渗透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

3.2 语际翻译原则和技巧

语际翻译是以意义交流为目的,在双方建造的共同语境中所进行的异质语言的转换。地域差异是语际翻译发生的前提,跨文化是语际翻译的本质,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语言转换的形式传播了文化,实现了跨文化的精神交流。在跨文化交流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五种方式的文化转换交流,即相符、相含、相斥、相缺、相融(刘卫东,2005)。相符和相含则是以“同”文化为基础,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则可能会出现文化相斥和相缺现象,全球化使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则出现相融现象。故对于茶具的语际翻译,译者应充分重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茶文化,语言的转化实为茶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较之其他国家而言,茶文化可能会出现相斥相缺之现象。由于文本解读的主观性和文化的相斥相缺现象,茶具的翻译可能会出现不可译之现象。那么,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为了达到视野融合的效果,可以适当地进行增减。但是增减不是随便乱译,而是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播,变不可译为一定程度的可译。

4 香港博物馆茶具翻译之实例

下面以香港博物馆的茶具为例,具体探讨茶具翻译所经历的两个阶段。在展览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茶具实物,展览墙上一幅画里有几位穿着古代衣服的人盘腿席地而坐,面前放着一个茶壶和四个茶杯。

符际翻译译文为:清代饮茶仍以泡茶法为主。茗家对茶壶的质素要求更高。一般都以造形淳朴简洁,泡茶能发挥茶的色、香、味的宜兴砂壶为茶具的首选。其次为耐暖的锡壶及精致的瓷壶。此外,人们还普遍采用蓋杯沏茶。一则可独斟独酌;其次在礼节上可用以端茶奉客。在制茶的工艺上,清代造茶者除大量生产绿茶外,更创制出各类的红茶和乌龙茶,令饮茶者有更多选择。

从符际翻译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在进行图像符际翻译时,严格遵守了其“度”和“见证者”原则,为了让参观者理解画中之含义和茶具实物的历史,阐释者根据茶具的外形,质地首先判断茶具所处的时间维度为“清代”,然后根据画中人的衣着打扮判断和饮茶方式推断当时的饮茶主流文化风格,充分阐释了茶壶的材料质地和制茶工艺,即“砂壶”、“锡壶”、“瓷壶”等,参观者看到展览橱的茶具,便能知道这些茶具的制作材料。译者并且把握了清朝时代茶文化的主流文化,通过墙上那幅画,译者总结了清代饮茶方式仍以“泡茶法”为主,并指出清朝人所喜欢使用的茶具为蓋杯。译者在自己扎实的艺术专业素养基础上,对清朝制茶工艺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从而实现由图像文本的不可译向可译的转变。

从语际翻译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省略和增词的翻译技巧。如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泡茶法”,译文中增加“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in preparing tea”,此句让读者了解到“泡茶法”源于明代,且是一种备茶方法。源语中没有对茶叶发酵的方法进行介绍,但译者却增加了“Tea manufacturers of the Qing dynasty invented the special method to control tea fermentation”,让西方读者知道“茶叶发酵”,从而建立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源语中,茶壶的造型要求为“淳朴简洁”,译者直接将其修饰语省略不翻,把重点放在介绍实物制作材料上,译为Purple clay teapots made at Yixing were still the favourites of tea lovers because these teapots were said to be the best ones in bringing out and retaining the colour,flavour and aroma of tea.。由于文化相缺,所以在转换过程中,译者省略“在礼节上可用以端茶奉客”一句。由于文化相同,读者与译者对“绿茶”有视野融合,故译者在译文中省略了“除大量生产绿茶外”,直接译为whilst resul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black tea and oolong tea.。

5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所展出的茶具是历史的见证,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对其翻译不仅仅是实物的翻译,它不等同于专有名词的翻译。本着文化交流的宗旨,博物馆所展出的茶具翻译需经历符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在“度”和“见证者”原则指导下,译者应对其内容进行删减或增加,从而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

[1]蔡新乐.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的比较[J].外国语,2000(2):55-61.

[2]常巍.雅各布森论诗歌翻译与符号美学[J].外语学刊,2014(4):106-108.

[3]胡明涛.从语符翻译到跨文化图像翻译———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的英语译介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7):30-31.

[4]姜欣,姜怡,方淼等.基于树剪枝的典籍文本快速切分方法研究——以《茶经》的翻译为例[J].中文信息学报,2010(6):10-13.

[5]刘卫东,何恩.语际翻译中文化转换的基本模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3):88-91.

[6]王柳琪.从符号学角度看语际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J].琼州大学学报,2007(1):83-84.

蒋朝霞(1983-),重庆垫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茶具符号学译者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美轮美奂的茶具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