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茶语”的翻译
裴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理,人们在饮茶活动中的饮茶表达,诸如“沏茶”、“煮茶”、“敬茶”等茶词茶语都是茶文化的表现。本文首先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进行说明,并从茶历史、茶俗及饮茶方式、茶文学这三个方面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然后从茶名和茶的引申义两个方面对“茶语”翻译提出相关看法,希望能够对当前茶文化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
中西茶文化;茶语;翻译;饮茶方式
透过历史的脉络,细嗅古茶的清香。在我国古代,茶首先作为一种药用植物载入史册,后来随着茶叶种植技术的提升、茶叶种植规模的扩大、民间饮茶活动的增多,茶逐渐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洋流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变迁以及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茶作为一种舶来品进入西方人的视线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茶”发源于我国,但却能够在异域土壤上绽放光芒,西方文化背景与西方人的社会生活习惯都在饮茶活动中有所体现,西方的饮茶活动、西方人的饮茶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与我国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拨开层层迷雾,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对比,探寻文化背后的文字表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中外语言学家曾就文化和语言二者的关系发表过很多看法,其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文学作品、风俗习惯、价值理念等)和物质文化(生产工具、服装配饰等)。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语言符号属于精神文化范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文化需要通过语言媒介得以流传。拿茶文化为例,人们在饮茶活动中的饮茶表达,诸如“沏茶”、“煮茶”、“敬茶”等茶词茶语都是茶文化的表现。再比如说,“擂茶”是一种茶俗,“茶诗茶词”属于茶文学范畴,“茶具”则属于物质文化范畴。相比之下,英语中“afternoon tea(下午茶)”是一种英国茶俗;“teapot(茶壶)”在表示茶具之外,还可以用在诸如“a tempest in a teapot”等短语中表示特定含义。从这些方面来看,就不难发现,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两种茶文化的差异,从而能够在翻译茶语时达到“信”“达”的要求。
中西茶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下面主要从茶历史、茶俗与饮茶方式以及茶文学这三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分析。
2.1 茶历史
我国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茶是我们的祖先神农氏所发现的。自“神农尝百草”、茶叶被发现之后,茶便与中华儿女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人的认知中,茶起初被作为一种药草,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扩大、文人对饮茶活动的推崇,饮茶活动在民间社会开始流行起来,当然这在我国唐代史书中也有所记载。后来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出现了相应的器物文化(茶具、茶品等),这些均在茶圣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可以发现。茶文化与我国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理念相融合,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茶叶也借助这一契机传入欧洲大陆。起初,物以稀为贵,欧洲的茶叶量少得可怜,只有皇室贵族才可以品到茶的风味。后来,随着进口量的增多,以及欧洲殖民扩张进程的加快,欧洲的茶叶量也随着增多,茶叶自上而下流入民间社会。并且,一些统治者对茶饮品颇为青睐,比如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在位时期十分推崇茶饮,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茶的认知,民间社会也因此掀起一股“饮茶之风”。茶起初只是被当做一种爽口的饮品对待,并未上升到文化层面。而随着饮茶活动的推进,茶融入西方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2.2茶俗及饮茶方式
茶俗是与饮茶有关的风俗,比如“倒茶七分满”、“擂茶”、“点茶”、“以茶待客”等都是我国茶俗的表现形式。自古到今,我国的饮茶方式经历了很多变化,从最开始的煎茶点茶方式发展到如今的冲泡方式。事实上,饮茶方式的变化也是对制茶技艺的反映。《茶经》记载了唐代饮茶方式,并对清饮这种方式加以提倡。唐人兴“煮茶”“煎茶”;而宋人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良,民间社会流传着“点茶”“擂茶”“斗茶”等饮茶方式;明清时期,散茶较为常见,饮茶方式也主要以冲饮为主,当然这也成为我国现代的主要饮茶方式之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上的文化开始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我国现代饮茶方式也与其他国家的饮茶方式产生了碰撞,比如美国的速溶茶、英国的调饮茶、日本的烘焙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人的饮茶方式。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茶俗也有很多类别。比如,英国的“下午茶”和“茶会”等茶俗传到世界各地,并在现在商务往来中受到推崇。英国人喜爱在冲泡好的茶水中加入蜂蜜、糖、牛奶等成分,借以中和茶水原本的涩味。同时他们还喜欢在饮茶时配备茶点,使难得的午后时光变得更加惬意。
2.3 茶文学
文学作品属于精神文化层面,从文学作品出发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更好地缕清中西文化的异同。在我国古代,饮茶作为一种高雅的象征,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文人通过饮茶抒发内心的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找自身与自然的平衡。古代文学形式与“茶”相结合,并成就了“茶文学”。我国茶文学类型十分丰富,比如唐代茶诗、宋代茶词、元代茶话剧、明清茶小说等都属于茶文学这个大家庭。比如说,“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茶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都是经典的茶诗。相比之下,西方人也有自己的茶文学作品。比如,法国作家莫桑克曾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散文中就对“茶会”的情景进行了描写;《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等西方文学作品中都不乏对饮茶活动、茶点等内容的描述。
3.1 茶名
按照茶汤色泽,我国茶叶可以分为绿茶(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庐山云雾)、红茶(祁门工夫、正山小种、金骏眉)、黑茶(普洱茶、泾阳茯砖茶、安化黑茶)、黄茶(君山银针、海马宫茶、蒙顶茶)、白茶(福鼎白茶、白毫银针)和青茶(大戏袍、凤凰水仙、冻顶乌龙茶)等类别。不同的茶叶对应着不同的译名,译者需要尤为注意,不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译者在翻译茶名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对于英语中已经存在的茶名表达,译者应该采用对照翻译,而不应该凭借着自己的想象生搬硬套。比如说,红茶就应该译为“black tea”,而不应该译为“red tea”。虽然“black tea”的直译是“黑茶”,但是其与我国红茶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因而为了避免误解,应该运用这种翻译。再比如说,黑茶不是“black tea”,而是“dark tea”,译者应该加以注意,不然可能会在译文中闹出大笑话。其次,译者不妨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因为有些茶名如果遵从字面含义加以翻译,翻译出来的内容会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比如说,乌龙茶如果按照字面含义翻译,就是“dark dragon tea”,dragon在西方人眼中是不祥之兆,很显然翻译为“Oolong(tea)”更能够吸引茶人的注意。同理,大吉岭红茶翻译成“Darjeeling(tea)”也是明智之举。除此之外,译者还可以采用注释翻译的形式对译名进行补充,这样西方受众才能够更好地懂得我国茶名的由来。
3.2 茶语的引申义
“茶”的基本含义包括“茶叶”、“茶树”、“饮茶”等,茶与其他词语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茶词、茶短语。比如说,茶具、茶人、茶室等都是茶基本含义的派生;而“人走茶凉”等茶短语则跳出了茶的基本含义,并逐渐出现了很多引申含义。在我国,茶多与“高雅”、“清廉”等词相关联,但是茶在外国人心中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消遣”、“体闲”、“午后时光”等层面。所以,二者并不能够完全等同。英语“茶语”的引申义也颇为丰富,比如“tea party”在表示茶话会之外,还被用来表示“吸大麻聚会”;“tea pad”表示“大麻毒窟”;“tea room”起初表示“茶水间”,现在多用来表示“同性恋聚会场所”。作为动词时,tea还表示“喝醉、迷幻”等含义,并多用在“teaed up”这样的固定结构中。当然,tea也被用在一些特定短语中,比如“a cup of tea”除了表示“一杯茶”,还表示“喜爱之物”;”a tempest in a teapot”表示“小题大做”的含义;“tea and sympathy”则表示“深切安慰”之义;“for all tea in China”则意为“无论如何”。同样地,我国茶语“人走茶凉”不应该从字面进行翻译,而应该翻译为“the superficiality of human relationships”等内容。由此看来,茶(tea)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引申义,译者应该加以注意。
[1]王晨曦.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J].福建茶叶,2016(5):392-393.
[2]张俊星,罗亦君.浅析红、白颜色的中西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7-39.
[3]张允中.英语Tea一词源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1).
[4]杜鹃.英语茶学词汇“tea”之解析[J].福建茶叶,2016(9):384-385.
[5]杨静.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6(1):51-53.
裴琳(1980-),女,广西富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