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娜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永城476600)
解析《三国演义》中的茶事与人物性格塑造
马敏娜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永城476600)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然提及茶事的内容不多,但是大部分都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结合在一起,极好地塑造了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基本性格特点。罗贯中通过对《三国演义》茶事特色的塑造,更好地将这些待人接物的特色展现出来,使得小说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
茶事;人物性格;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明代早期作家罗贯中创作的历史小说,围绕着东汉末年中国军阀割据的现象进行演义式叙述,因为其文笔和故事情节曲折,被中国推崇为“四大名著”之一,这部作品更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罗贯中仅有十四次提及了茶,这一点主要是罗贯中考虑到东汉末年饮茶文化本身并没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在平民百姓之中,建安时期的黄巾之乱、军阀混战更让他们无暇顾及种茶、饮茶,因而《三国演义》所提及有茶的场景,几乎都是和小说的主要人物结合在一起,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两全的关云长、医道圣手华佗等,这些人物在《三国演义》庞杂的人物谱系当中都有鲜明的性格,而茶事更是从侧面将这些人物鲜明的性格勾勒出来。
在《三国演义》第一次提及茶事,是在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当中涉及到的。虽然这一章节的茶事并非曹操参与,但却是众人议论曹操的一个场景。曹操在许田围猎,汉献帝将自己御用的宝雕弓借给曹操,但是曹操用完并没有送还皇帝,而是自己带走了。而随后种种迹象表明,曹操在灭袁术、吕布之后,心思日益骄固,没有把汉献帝放在眼中,更因为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众人敢怒不敢言。
这一章的茶事是发生在董承和其门人故吏之间,董承是汉献帝妃子董贵人的父亲,汉献帝秘密授予董承密诏,希望董承能够诛杀曹操。因此,董承就以茶招待自己心腹门人,希望能够一起诛杀曹操。这一章节写到“正商议间,家僮入报种辑、吴硕来探。承曰:此天助我也!教子服暂避于屏后。承接二人入书院坐定,茶毕”。由此可以看到,董承用来招待客人是在书院当中,让童子煮茶招待。董承以茶待客本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董承所承担的是汉献帝诛杀曹操的任务,这种头等急事,怎么可以等到用茶完毕再行商议?加上董承饮茶之前袖中密诏被王子服窥见,由此可以看出,董承心思不够细密,机要之事必然会败露。
因此,董承密诏败露,最终是被其府中侍者秦庆泄漏。董承在讨论诛杀曹操的要事,饮茶待客之时,侍者煮茶秘密知晓这件事情,随后又将此事告知曹操。无论秦庆是否是煮茶童子,但是董承没有将秘密之事进行及时保密,与王子服等人讨论诛杀曹操之时更没有屏退左右,足以看出董承思虑不周,导致最终门人被捕、众人被杀等惨剧发生。不过这一情节也从侧面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相对比,曹操不喜饮茶,喜好饮酒,这是一种典型的武人性格,而曹操饮酒也表现出其雷厉风行、性格刚烈的特点,曹操杀、捕饮茶人,说明在乱世里,饮茶等风雅之事没有真正可立足处,这是罗贯中表达对乱世憎恶的一种具体表现。
《三国演义》当中,关羽对于后世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一众三国文臣武将中,只有对关羽的崇拜、祭祀是非常普遍的,在大江南北有很多信众都将关羽视之为忠义的化身。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表明了关羽忠义之气,一旦听闻自己结拜兄长刘备等人在何处,就马上千里奔走,放弃汉献帝和曹操赐予的高官厚禄。在这一章节里面,关羽的性格也通过茶事进行表现,书中写到“关公曰:不然。乡人相遇,安得不叙旧情耶?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
这一情节当中,普净是汜水关守将卞喜手下一员僧兵,用一口戒刀,其请关羽饮茶本来是卞喜授意,要支开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但是卞喜认出美髯公关羽是自己同乡,加上敬佩关羽为人,所以在茶事之间秘密举戒刀为暗示,暗示关羽卞喜不善,可能会加害关羽。关羽非常机警,然而饮茶之时不动声色,只是让自己手下的兵员带刀紧随其后。关羽饮茶并没有自己先着急饮用,而是让车中两位刘备的夫人饮茶,而且男女有别,关羽让普净和尚将茶献到车边,由夫人接过饮用,随后关羽才进入帷幕之中饮茶。可见,关羽具备用茶的礼仪,尊卑有序,关羽从来不逾越礼仪的要求,虽然是一介武将,但是却凡事讲究,也将其心思缜密的特点表现出来。
关羽在饮茶过程中,在普净暗示下做好准备,随后在卞喜的宴席里以一人力敌数人,率先砍杀卞喜,卞喜手下众人大惊,都纷纷退散,才得以解围。可见,茶事在《三国演义》里又有着智慧象征,更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中,智慧者、修道僧人都喜爱茶,将茶事作为智者交流的场合,智者饮茶虽然没有说话,然而心里却早已清晰明了,凸显出茶和智慧的联系。
又如第七十五回,关羽请名医华佗刮骨疗毒情节中,书中讲到“礼毕,赐坐。茶罢,佗请臂视之。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视”,关羽在战斗中被毒箭所伤,请名医来并不是急急忙忙地希望被治疗,而是以礼相待,请华佗用茶,用好后再看自己的伤情。可见,关羽将生死置之度外,认为战争死伤是兵家常事,但是请华佗名医来,不能够失了自己汉家将军的风范,这一点也是关羽勇字当前的性格表现,以一个“茶”字就深刻表现出来。而在第七十六回,关羽败走麦城,诸葛瑾作为吴国特使前来劝降,关羽深知当时自己别无退路,更知道诸葛瑾来意,但是没有唾骂或者闭门不出,而是和诸葛瑾饮茶,由此可以看出关羽有大将之风,临到终末之时,还饮茶待客,具有大将智勇的风范。
《三国演义》中人物与茶事结合最多的是军师诸葛亮,特别是在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寻找绝世军师的时候,茶的结合成为了点缀、衬托诸葛亮智慧的重要之物。在第三十七回中,徐庶推荐名士诸葛亮,刘备即刻奔走南阳,却屡屡遇不到诸葛亮。在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诞的时候,诸葛诞听闻来者是刘备等且其已经寻访多次,就马上待茶招待远方来客。茶在南阳山野之处,成为了诸葛家招待客人的饮品,而诸葛诞作为家中年轻的主人,有权支配下人煮茶,而茶叶稀贵,刘备第一次遇见诸葛家童子、崔州平等人的时候,都只是言语交谈,没有饮茶。所以可以看出,在建安末年的三国时期,茶是用来招待重要宾客的饮品,并不是所有时刻都可以以茶待客。而刘备并没有让诸葛诞请茶,其抹书一封,留言给诸葛亮。由此也从侧面看出,刘备也是一个武人性格,从不在茶事上耽误行程,行事也是果断。
而在随后诸葛亮和刘备见面之时,对茶事的礼仪有着较为具体的叙述:“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这一段叙述中,诸葛亮和刘备饮茶前互相问候,诸葛亮和刘备分成宾客和主人两个位置坐下来,然后童子煮茶,煮好后才献上来。可以看出,诸葛亮非常熟悉茶道礼仪,刘备也十分熟悉,在战乱时期,能够熟悉茶道礼仪的也是知书达理之人。而且诸葛亮是看过刘备书信,为刘备希望拯救黎民百姓之心所打动,但是他没有急于介绍自己经世治国的韬略,而是以饮茶作为情感交流的途径。这一点也和诸葛亮韬略里面运筹帷幄、紧密部署等有着智慧上的共同点。诸葛亮的观点认为,当时国家如同重疾者,不应该迅速用猛药治疗,而是要循序渐进,治好国家重疾。因此,饮茶虽然缓慢,然而与董承不同,董承等人诛杀擅权曹操,不能够犹豫不决,应该早下决断和行动,才不会耽误时机;诸葛亮谋划的是整个战局,更是刘备进取和统一天下的整体思路,这需要谨慎思考,不然则全盘皆错。由此可见,茶事里的诸葛亮,更表现出其思路缜密、智慧高远的特征。
在第三十九回里,诸葛亮又再次和茶事结合,书中讲到“玄德只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孔明允诺,来至公子宅前下马,入见公子。公子邀入后堂。茶罢,琦曰:琦不见容于继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孔明曰: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为害不浅。”这一段是刘备经不住荆州三公子不断地哀求,制造了一个机会给刘琦求诸葛亮出计策的机会。饮茶成为了联系感情的一个纽带,刘琦和诸葛亮不熟悉,以茶待客,更是刘琦对高雅之士的基本礼仪。但是诸葛空命听完刘琦在茶后的请求,他表明自己身为客居荆州的人,不应该对别人家事插手。这也是诸葛亮饮茶后仍然没有迷失自己智慧的表现,尽管刘琦以礼相待,然而刘琦求取的事情却是他人家事,诸葛亮不愿意插手。随后刘琦以饮酒、观赏古书等为引,在饮酒、撤梯、拔剑自刎要挟下,诸葛亮才没有办法,得以献出计策。
在第八十六回,诸葛亮带领汉军深入南蛮,第四次和第五次攻打孟获之时,军队的士卒都染上瘟疫,孔明最终遇到一位隐者,隐者于庵中进柏子茶、松花菜,以待孔明,并介绍了治病之方。隐者所饮用的这类茶,已然无人知晓如何制作,而即便是在山野之地,智慧之人的交流方式仍然是茶事,可以看出罗贯中对茶赋予了深刻的智慧内涵。
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里,罗贯中很少提到茶事,这也是因为在历史书籍里,三国时期的茶事记录相对较少,而罗贯中将茶文化贯穿其中,通过茶文化将各个重要人物的特征和性格表现出来,进而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特别是茶事和关羽、诸葛亮等主要角色结合在一起,以侧面的方式衬托出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将中国礼仪之邦的特色展现在阅读者眼前,使得这类历史人物真正流芳千古。
[1]杜鹃.俗吻之美:借鉴后的突破——关公戏经典作《新刻全像古城记》文本研究[J].戏剧文学,2015(7):87-97.
[2]黄晋.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3):54-58.
[3]刘森垚.论历代的诸葛亮崇祀——以官方崇祀为中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0-46.
马敏娜(1981-),女,河南永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