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核心要义

2017-02-04 22:35杨维军
甘肃农业 2017年15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杨维军

(甘肃省委政研室农村处,甘肃 兰州 730030)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核心要义

■杨维军

(甘肃省委政研室农村处,甘肃 兰州 7300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督战脱贫攻坚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在理论上提出以贫困人口为中心、将精准理念贯穿始终、进行系统治理、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思维、率先示范干在一线等扶贫开发新理念,在实践中倡导用足绣花功夫抓细干、以钉钉子精神抓实干、锲而不舍抓紧干、改革创新合力干,为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指引。

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略思想;理论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脱贫攻坚作为最突出短板,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督战扶贫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扶贫开发、脱贫验收、建成小康,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不仅成为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根本指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也丰富了世界反贫困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其他国家开展扶贫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基于近年来的学习、研究和体会,本文试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进行探析。

一、扶贫开发思想走向成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扶什么、如何扶、谁来扶、扶到什么程度等扶贫、脱贫、验收的方方面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主要有:

(一)坚持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的为民情怀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工作多年,对于贫困有着深切的感悟,对于处在贫困中的人民有着最深切的感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能过上奔小康的幸福生活,是总书记心底最朴素的中国梦。总书记在出席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时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在扶贫工作的地位作用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论断,既“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党和国家要把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任务,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这些重要论述,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格外重视和格外关怀。我们党打天下靠的是穷人,坐天下决不能忘了穷人。坚持以贫困人口为中心,就是建立以贫困人口脱贫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在政策设计、推动实施、效果评估中,时时、事事、处处以贫困人口为“靶心”,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做到有人、有物、有政策。

(二)坚持将精准贯穿始终的务实作风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来又在多种场合阐述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内涵。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讲话中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各地都要在这几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2017年3月8日,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把扶贫开发的着力点由区域转到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上,强调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的严谨态度

欲攻坚克难须集中力量,欲精准脱贫须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通晓扶贫、脱贫的辩证法,强调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不断对扶贫开发的思路、路径、作举措、方式和办法创新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为我们做好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也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1.在扶贫思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扶贫开发要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2017年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更提出了“七个强化”的要求。

2.在扶贫举措上。要抓住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受到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要“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领导干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通道。

3.在方式转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减少扶贫对象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信心,找准路子,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实行精准扶贫。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此外,总书记对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打通扶贫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深化财政金融支持、抓党建促扶贫、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力量、拓展东西扶贫协作、集中力量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等,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四)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是底线任务,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提出扶贫开发要守住三个底线:一是守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更是明确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二是守住脱贫底线,即“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底线,贫困户彻底脱贫、贫困县和贫困村才算彻底摘帽这个工作底线。三是守住廉洁底线。“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监管,杜绝截留、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真正把资金用到扶贫对象上,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守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守住脱贫的底线,守住廉洁底线,以三线合一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五)坚持率先示范干在一线的领导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0多次国内考察都涉及扶贫,连续5年新年国内首次考察都调研扶贫,连续5年新年贺词都谈到扶贫,14个连片特困地区基本都走遍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河北阜平、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全面部署脱贫攻坚。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作出重大决策。在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上,都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和看望政协委员时,都强调要抓好脱贫攻坚,号召所有扶贫地区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守岗位,要保证人员的稳定,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下一番“绣花”功夫。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审定考核结果,强调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坚决纠正问题,不断完善考核工作。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强调要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抓扶贫工作,这源于40多年来从农村到县、市、省、中央始终牵挂贫困群众的扶贫情结,源于一以贯之、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7年,品尝贫穷之苦,深刻理解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在正定县,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子,带领全县人民告别“高产穷县”;在宁德市,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提出经济大合唱、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和解决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等重要思想,形成《摆脱贫困》一书;在福建,积极贯彻“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开创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在浙江,强调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什么地区、在什么岗位,都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崇高的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开发视为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视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不仅创立了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绣花式扶贫等新理念,而且给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东西协作、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增添了新的大量的思想理论成分,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从而把我国扶贫开发理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党在扶贫开发理论上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核心要义,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把中央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扶贫开发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论述源于实践,用来指导实践。总书记深刻指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要形而上学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既要看到有利因素,也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既要善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要善于把握规律。[1]

(一)用足绣花功夫抓细干

1.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标本兼治,一是要努力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物质需求,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在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目前,因病致贫的占贫困人口五分之二以上。为此要“围绕着当前因病致贫的2000万(人群)采取一些‘靶向治疗’,很多地方病我们要通过一些综合治理的方法”。二是要努力促进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

2.既要综合施策,也要靶向疗法。一是在扶贫实践中,不仅更多采取经济思维,也要注重系统治理,重视社会治理思维,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各类扶贫资金、项目、资源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进行科学、公正、公开的评估等。二是要一户一户地摸情况,一户一户地想办法,一户一户地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中指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要把这些措施落实到具体人头上,每项措施各解决多少人、要解决哪些人,都要有具体的保障措施和资金支持。

3.既要外力,更要内功。脱贫攻坚需要加大外部扶持力度,动员更多资源和力量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但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主体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可能实现可持续脱贫。一是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通过组织贫困人口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提高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坚决杜绝“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二是增强扶贫外生动力。要加快贫困乡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或本地区平均水平。要发展学前教育,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技能,打开贫困家庭孩子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使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要改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环境,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要解决好思想脱贫问题,通过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形成“我脱贫我光荣”“我犯懒我羞耻”的氛围。三是调动基层党组织作用。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打好舆论战、宣传战,宣传工作既要造声势,又要鼓干劲,还要推典型。[2]

4.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一是贫困地区要“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坚定必胜信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等,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程度上的贫困问题肯定仍然会存在”,从理论、法律和政策等层面构建扶贫工作的长期支撑体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久久为功,行稳致远,防止用短期方式对待长期任务。

5.既要攻坚,又要防止返贫。扶贫不能盲目乐观、浅尝辄止,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避免脱贫又返贫。“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稳定脱贫是一道更不容易过的坎,一些刚过贫困线的群众抗风险能力差,得一场病、遭一场灾、市场行情不好,很可能就会返贫,“饱而复饥、暖而复寒”,脱贫的拉锯战可能得较量一阵子。[3]

(二)以钉钉子精神抓实干

1.要锁定脱贫精准线。以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为基准线,不简单以农户家庭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脱贫。扣住这个目标,问题就会更聚焦,思路就会更清晰,措施就会更具体,脱贫效果自然就会更明显。要重点看贫困户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有没有上学,家里人能否经得起有人生病、会不会因病致贫、返贫,农户住房条件怎样、是不是安全。哪方面愁、哪方面没保障,就着力解决哪方面问题。这样把握目标,才能做到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使脱贫工作落不了地、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

2.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一线。所有扶贫地区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守岗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4]。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在扶贫干部“坚守岗位”的同时,选派好驻村干部,保持基层扶贫干部相对稳定,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我们不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当前,一些地方“扶贫政绩”的冲动下,大干快上大呼隆、不顾实际要将全部脱贫的时间提前,把减贫成效简单等同于脱贫速度,结果看似成绩显著,实则质量堪忧;还有个别地区在脱贫责任的压力下搞摊派指标、层层加码,一些扶贫干部甚至不惜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5]

(三)锲而不舍抓紧干

1.贫困县要把脱贫作为“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时指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总书记郑重提醒:“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近些年脱贫情况看,2011年全国脱贫人数是4329万人,2012年2339万人,2013年1650万人,2014年1232万人,逐年有所递减,直到2015年全国加大了工作力度,减贫速度才有所回升,达到了1442万人,2016年脱贫1240万人。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越往后,剩下的人口贫困程度越深,脱贫难度越大。为此,贫困县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工作精力、财力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围绕扶贫脱贫加快区域开发,决不能把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搞成两张皮对立起来,决不能重区域发展轻脱贫攻坚,决不能重上大项目轻民生保障,决不能为了追求GDP用区域发展替代脱贫攻坚。[6]

2.要作为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要打赢最后阶段的攻坚战,更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制,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按照这一套机制,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主要是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县抓落实”是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中最关键的一环,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积极支持“县抓落实”、指导“县抓落实”、督促“县抓落实”,确保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确保各类资金和项目重点用在脱贫攻坚上,切实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3.要让“军令状”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督察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军令状立了,就要兑现。为此,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用好考核的“指挥棒”和督查的“杀威棒”,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届接着一届干,着力健全纪律监督、审计监督、媒体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监督。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第三方评估。要把各方面的监督与奖惩结合起来,对抓扶贫有实绩的进行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做到赏罚分明、层层传导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4.建立稳定投入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十三五’期间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确保扶贫投入明显增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体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要求。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也要按照这个原则,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7]。”为此,不仅要增加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各方面投入,更要增加金融投入,把中央《决定》提出的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金融扶贫政策,像设立扶贫再贷款、政策性长期贷款、财政贴息、扶贫融资担保、保费补助补贴、产业投资基金和公益基金等,一项一项落到到实处。

(四)改革创新合力干

要如期完成这个时间有限、任务艰巨、务求胜利的任务,必须把脱贫攻坚基点放在创新上,采取超常规的思路和办法,从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动力。

1.创新多渠道多元化扶贫路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8]。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更是强调,“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脱贫攻坚涉及面宽,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基础迥然相异;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发展水平、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多种多样。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完全可以加快发展。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引导各类资本流入优质农业项目,推动资本与农业的全面对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要创新扶贫产业路径,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科学技术,加大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力度,培育壮大特色区域产业,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高收入,谋求致富。

2.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以省级财政和县级政府为平台,加大涉农扶贫资金、项目整合使用力度,打好扶贫资金使用的“组合拳”,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产出效能。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统筹运用好资金、资产、资源,集中力量精准脱贫。同时,要加强扶贫资金的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从重惩处。[9]

3.创新扶贫考评体系。要改革扶贫开发考核机制,完善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质检仪”“推进器”作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10]。要严格按照考核内容、标准和要求,聚焦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和群众满意度三项核心指标,提高减贫、民生、生态方面指标的权重,统一尺度,从严从实,真考实评,反映真实情况。要敢于较真碰硬、揭短亮丑,严防形式主义、好人主义、大而化之和弄虚作假,确保考核结果公正。要把脱贫实绩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帮助干部群众树立正确政绩观、脱贫观,努力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局面。

4.创新全社会支持扶贫、参与扶贫格局。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为此,要动员和凝聚全国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健全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推动定点扶贫工作重心下沉,实现精准帮扶;开展省内扶贫协作,组织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县与贫困县一对一结对帮扶。推动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加快社会扶贫平台建设,积极引导扶贫志愿者队伍,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共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11]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一重大实践,也是我党兑现在建党时就提出来的带领全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共同道路的庄严承诺。要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不到4年时间内打赢这场硬仗,各级各方面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上来,以背水一战的智慧和干劲,以愚公移山的志气和作风,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和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努力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1]赵克志.欠发达地区同步实现小康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0-30.

[2]曾伟.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2014-10-17.

[3]周民良,时保国.精准扶贫新阶段治理贫困的思路[J].国家治理,2015,(36):9-15.

[4]张占斌.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思想探析[N].光明日报,2015-09-29.

[5]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021/c40531-27723431.html,2015-10-21.

[6]中共云南省委.让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J].求是,2015,(7):11-14.

[7]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8]和讯网.学习这一年从“扶贫”到“脱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回顾

[DB/OL].http://news.hexun.com/2015-12-31/181534971.html,2015-12-31.

[9]李君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特点[N].北京日报,2016-01-18.

[10]李国祥.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实践和理论意义[DB/OL].http://news.china.com.cn/cndg/

2016-02/09/content_37761756.htm,2016-02-09.

[11]傅帅雄,蔡之兵.正确处理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N].人民日报,2017-02-23.

(编辑:王骏杰)

杨维军,1975年生,男,甘肃宁县人,甘肃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主要从事“三农”和扶贫开发政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