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新形势下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策略研究
张琳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喝茶。因此,茶叶商品包装的好坏关系到人们身体的切身健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人们对医疗健康、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各行各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点不仅限于国内市场,更多的对外出口贸易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新形势下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展开讨论,并针对相关出口贸易策略重点分析。
有机茶叶;对外出口贸易;垄断竞争;策略
中国是茶之故乡,是世界上种植茶叶最早的国家,与茶相关的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今,茶叶俨然成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开发的一种农副产品产业,尤其在对外出口贸易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而自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逐步与国际市场经济并轨,且逐步发生着许多的变化,诸如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第等。无疑,都将对新形势下我国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茶叶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实体文化产品,与国之民生、国之民计息息相关,且涉及到国家军事、国家经济和国家政治等内容,与国际外交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过去1000年里,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已经形成,当时通过以物换物形式完成贸易。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最早发生于公元475年,当时由土耳其商人携带该国商品来置换中国茶叶。唐代玄宗年间,中国于广州专门设立“市舶司”,主要针对边境对外贸易管理。公元1078年,宋代同样在宁波、杭州和泉州等地区继续增设立舶司,主要对中国茶叶进行出口贸易活动,经由海陆两路将中国茶叶输送到西亚地区和中东地区,再往东则输送到朝鲜国和日本国。明代是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活动第一个鼎盛时期,也为后续清代开创了绝好的对外出口贸易基础。自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分别出使了南亚、西亚和东非等30多个国多家及地区,中国茶叶自然而然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商品货物。与此同时,波斯王国也由其本国商人自东航海上而来,与东方中国形成广泛的贸易活动,也为日后中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基础。
当前,我国是出口有机茶产量最大的国家。2008年,年出口产量约127.5万吨,占世界年出口总量的32.75%,总产出高达13.8亿美元,高居世界首位,其中,主要包括“茶“和“马黛茶”两种产品。而“茶”的种植面积约为125.8万公顷,约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43%。仅从单产方面来讲,世界平均产茶水平约为1331千克/公顷,而中国则为952千克/公顷,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茶单产并不能与他国相提并论,因此也说明我国茶业突出的一大问题便是“大有余而强不足”。同比而言,他国如肯尼亚、斯里兰卡虽然在种植面积方面不如中国,但单产水平要远超我国。近年来,我国茶叶种植的面积数量稳中有升,从2004年100万公顷种植面积、85.5万吨总产量和2009年140.5万公顷、131.7万吨的发展可见一斑,但单产水平方面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一直处于900千克/公顷到1000千克/公顷的水平,此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的现状特点主要凸显于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出口茶贸易于国际茶业市场所占份额与自身产量极不对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2008年世界茶业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方面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茶业出口国家,当年茶业出口总额约为7亿美元,而茶叶出口总量则为30万吨,明显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但与世界第二生产大国印度相比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中国有机茶出口的单位价值约为2337美元/吨,与英法等国的14751美元/吨、11741美元/吨不可同日而语,与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的3 954美元/吨、2 905美元/吨和2 357美元/吨同样存在差距。由此可见,我国茶叶对外出口从性价比方面应该属于一种世界中下游水平。因此,中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还须从整体贸易数量和产品品质方面多下功夫,仅有如此才能将中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水平提升至新高度。
其二,中国茶净出口总额逐年增长。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其出口总量和出口总价值稳中有升。直至2008年,中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总额高达7.01亿美元,较之于2001年对外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近一倍。然而,从2001年至2008年这八年间,我国茶叶进口数量十分少,与茶叶对外出口相对而言,形成了一种茶叶对外净出口逐年攀升的情况,自2001年的3.37亿美元到2008年的6.67亿美元,对于我国茶叶对外出口优势地位的树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一,经营体制管理方式仍以传统模式居多,全球国际化经营主体模式急需推行。我国加入WTO时间相对较晚,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全球化发展起步也较为滞后,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即原料出口、被动出口、传统产品出口和单个企业出口等。
其二,中国茶种类很多但享誉中外的品牌产品却少之又少。有机茶“生产—供销”流程的中间环节相对较多,无法对国际大公司的营销活动造成根本影响。除此以外,我国邻国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均以发展茶叶出口创造本国经济效益,且生产与营销成本低于我国水平,无疑将对我国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造成极大的冲击。
其三,茶叶对外出口贸易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贸易成交价格稳定性不足,可能对产茶一方造成利益损害。近些年,我国对于茶叶对外出口贸易限制逐渐放松,其对外出口贸易对于诸多相关企业增加了很多自主权限,且对外出口大的渠道更为宽敞。与之而来的则是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状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压价竞争压力倍增。再加之,国家贸易市场对于茶叶产品的供给远超需求,对外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以整体情况来看不尽如人意,诸多较为传统的企业迫于无奈不得不放弃,进而衍生出一种经营方式更为多变、管理体制更为高效的企业发展模式。另外,茶叶对外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往往需要依仗规模取胜,大规模的生产供销容易造成产能扩大却无法保证产品精细度的问题。
其四,国际市场制造过于苛刻的茶叶出口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市场的深入开拓。欧盟组织针对进口茶叶产品所颁布的相关农药残留标准多达189种,部分指标设定参照国际标准指标严格,绝大部分指标须要以指定仪器检测低限不超过国际标准指标的85%,可想而知,苛刻程度显著。日本国于2006年六月份正式施行新的食品卫生法,其将茶叶产品的设限农药数量规定为214种之多,除此以外还增加其他500种以上农药残留低限,均已0.01mg/kg作为标准限量。由此可见,新形势下我国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举步维艰。
其一,强化推进有机茶对外贸易公司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转变企业管理与营销思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并能对对外出口成本予以有效控制;
其二,严格把控茶叶原材料质量大关。比如,规范整改茶农生产的行为,严格审查茶企对外出口的加工技术、车间流程等每一个关键环节,保证茶叶对外出口贸易产品的质量;
其三,继续稳固传统对外出口贸易市场,尤其是摩洛哥王国。与此同时,对于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等重要市场同样要深入研究与分析,优化我国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结构,提升我国在该国茶叶市场的出口潜力。对于日本国茶叶市场,需要转变传统出口贸易策略,重新评估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力求重新开辟一条市场通道;
其四,我国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要与国际市场重新并轨,即时能够获得市场一手信息,引进高端技术手段、新型管理理念和创新技术人才,重视对外出口贸易的每个关键环节;
其五,国家政府要加强干涉力度,积极推行与产茶个体户或企业相关的一系列激励政策。
其五,要狠抓外贸基地建设的投入,有了出口基地,才有出口货源的保障,优质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初、精制加工应变能力。如果不抓生产基地的建设,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外贸的确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出口创汇,对外贸易的发展,只有在发展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才能不断地增加出口货源,扩大出口创汇。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得到发展的基础,也是对外贸易的基础。没有商品生产,就没有流通,因此生产决定流通,出口商品的生产决定对外贸易商品流通。发展对外贸易出口是基础,而出口商品生产则是基础的基础。要扩大出口创汇,就必须从生产基础人手,从生产抓起,发展一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增加出口货源,这样对外贸易的发展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茶叶在我区国民经济和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茶叶基地规划实施,将振兴思茅地区经济,促进经济腾飞,治贫治愚,致富致兴,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中国茶叶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实体文化产品,与国之民生、国之民计息息相关,且涉及到国家军事、国家经济和国家政治等内容,与国际外交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针对新形势下有机茶对外出口贸易策略展开讨论与分析,旨在通过理论阐述当前我国有机茶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并希望能够通过笔者提出的几点意见及建议为相关行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1]蔡知凌.福建乌龙茶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J].思考-探讨,2011(7):45-47.
[2]李连清.十年来中国近代茶业研究综述[J].贵州茶叶,2012(5)112-115.
[3]张紫琴.福建安溪茶叶生产集聚现象的成因分析[J].茶世界,2011 (2):33-36.
[4]蒋颖.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4):23-26.
[5]孙威江,王声度.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茶叶,2000(10):55-58.
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度一般项目“提升四川省有机茶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16SB03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农业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资助——2016年度一般项目“‘德国经验’对四川省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融合发展的启示”(项目编号:ZDF16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琳(1976-),女,四川成都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