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浅论

2017-02-04 11:44李明达杨多海赵丽丽
甘肃农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常态院校职业

■ 李明达,杨多海,赵丽丽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浅论

■ 李明达,杨多海*,赵丽丽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创新、转型、升级”的经济新常态,对劳动者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已成为职业教育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院校只有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能力与素养协同培养新平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服务经济新常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经济新常态;高职教育;职业素养

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创新、转型、升级”的经济新常态对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把握新常态的时代要求,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立足经济新常态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树立“职业为导向、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按照“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素质是关键”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能力与素养协同培养新平台,构建技能与素养融通培养新机制,实现知识与素质同步生长新要求,全面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经济新常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影响其职业发展的相关品质,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积累的从事某种职业时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含职业技能、道德、意识、行为等四个方面的。其中,职业技能属于显性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可以通过各类过程性考试和取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来验证评价的,比较容易通过教育过程来获取和改变,但不能完全区分职业人的绩效;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属于隐形的非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于学生从事职业的动机、特质、意识、态度、责任心等,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教化和鉴别的职业素养,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的,是整个职业素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它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因此,尽管显性的专业素养和隐形的非专业素养共同作用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但隐形的专业素养往往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

二、新常态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是新常态对职业人才的时代要求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3]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逐步演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有效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就业竞争力加剧,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职业岗位的需求,才能在职业拓展与可持续发展中全面服务经济新常态。

(二)加强职业素养是经济新常态下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为经济新常态下职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输出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面对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之具备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和道德基础,是“创新、转型、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强化创新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因此,将学生“做事”能力的培养与“做人”能力的塑造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现代职业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职业素养是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高职学生隐性素养的欠缺,不仅造成学生现实的就业难、就业稳定性低,而且影响到学生职业的拓展能力与职业的可持续发能力。在经济新常态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忽视职业素养塑造的高职学生必将完全失去职业竞争力。[4]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为导向,发展为根本”的育人理念,以职业岗位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标准为依据,以解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知做”、“不会做”、“没做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多维空间,创建多元融通的培养机制,创新知识、技能、素质“协同培养、同步生长”的培养模式,夯实学生就业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从根本上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力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新常态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高职院校要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坚持“职业为导向,发展为根本”的育人理念,以产业转型升级后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趋势为依据,从学生成才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对接市场,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内涵

对接市场,调查、分析、梳理、总结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内涵,是高职院校有计划、有目标、有标准、有措施地进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前提,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开展不同类型的研讨调研,组织校内外人力资源专家对岗位群职业素养进行分析、论证,明确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提炼总结职业素养塑造指标,确定指标内涵和行为标准,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导航。

(二)校企融合,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塑造体系

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立足新常态下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力的现实需求,着眼学生未来职业拓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直面当前教育教学突出问题,突破“技能之上”人才培养观,按照“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素质是关键”三位一体的培养规格,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学生显性的专业素养和隐形的非专业素养“协同培养、同步生长”为主线,以“学中做、做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活动创新为驱动,建立教学与管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相互融通的培养机制,创新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形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多管齐下、融通协作的全过程、多维度的系统培养体系。

(三)课程渗透,重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导向和标杆,课程教学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有效载体。高职院校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将职业素养塑造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计划中纳入《职场礼仪》《就业与创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等职业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构建专业与非专业素养同步生长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要将职业素养的内容融入“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贯穿于任务驱动能力导向的每一个学习领域,构建“教书与育人”融通,“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贯通于教学全过程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破解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塑造“两张皮”的教育教学难点[5]。

(四)活动育人,搭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平台

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的有效平台和主要载体,是职业素养养成由“知”向“行”转化、升华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职业素养认知转化的活动平台,创新职业素养“知行合一”的活动模式,培育和打造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相融合,有利于提升综合职业素养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学”与“做”的有机融合[6]。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将企业优秀文化引入校园,与校园文化相融合,通过“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优秀学子进校园”、“三下乡”等活动载体,增强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认知认同。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大学生社团的支持与活动指导力度,发挥第二课堂的锻炼作用,指导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锻炼中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不断生长。

(五)创新载体,拓展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空间

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协同培养、同步生长”为主线,以“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改革和管理活动创新为驱动,通过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教学与管理、训练和竞赛、创新和创造的相互融通,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建立技能与素养融通培养新机制,探索学生职业素养“模块+路径”的“学、练、验、评”一体化培养模式,搭建能力与素养协同培养新平台,拓展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创业扶持、人格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大赛、职业能力培养的多维空间,创新内涵丰富、方式灵活、特色明显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载体,形成知识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塑造的融通培养,使学生职业素养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得到拓展与提升。

(六)细化管理,强化职业素养养成的外在约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关键[7]。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欠缺,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更为重要的是在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致使学生的社会责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等非专业素养塑造比较欠缺,影响其职业拓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遵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在学生道德情感、意志、行为还没有稳固之时,从最基础的层次做起,以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以外部的强制力量明确学生行动的目标与导向,将职业素养塑造的基本要求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使职业素养的塑造在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的激励、约束下由被动性行为逐步转化为自动性行为[8]。

(七)综合考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导向功能

高职院校长期在“技能之上”的人才培养观下形成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内容上偏重于显性的专业素养,隐形的非专业素养所占比重不大,方式上往往比较注重显性素养的“终结性”评价,缺乏隐形素养塑造的“过程性”评价,层面上局限于学校内部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的纵向评价,缺乏校内外多方参与的横向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全面培养的引导。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必须着眼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构建学生职业素养考评内涵指标,探索创新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建立内涵丰富、校企融通、纵横结合、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健全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结果应用的相关制度,以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机制引导和激励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与全面提升[9]。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职业院校必须正确把握发展新态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为服务经济新常态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陈伟民,郑印乐.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33).

[2]欧阳建友,李星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3]庞捷敏,卢志米.以职业活动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宁波大学学报,2013,(2).

[4]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走向好的新常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

[5]李明达,马万锋,王建鹏.“素质冰山”视角下学生工作对高职学生隐形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1).

[6]赵玲珍.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高职学生隐形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

[7]甘子超.经济新常态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0) .

[8]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职成[2015]6号.

[9]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s].教职成[2011]12号.

(编辑:魏 翔)

G710 文献识别码:A

1673-9019(2017)03-0049-03

2017-3-6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B-161)。

李明达(1966-),男,甘肃古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杨多海(1974-),男,甘肃山丹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常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