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重盐碱地治理与利用示范观摩会在曹妃甸召开
9月20日,由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承担的“农田改土培肥与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滨海重盐碱地治理与利用示范”课题在曹妃甸召开观摩会。省渤海粮仓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郑彦平研究员、技术研发课题负责人及技术骨干、项目办成员参加了观摩会。
与会代表观摩了滨海所综合试验站和曹妃甸新城天旭生态农业园区的植物耐盐鉴定、土壤质量提升、节水控盐、植物改土降盐等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试验田,其中曹妃甸天旭千亩生态园示范区地块整治前为海水养殖基地,土壤含盐量3.0%以上,植被仅有稀疏的盐地碱蓬,覆盖率在3%以下,2017年集成暗管排盐技术、土壤质量提升技术、耐盐植物利用技术、节水控盐技术,土壤治理后栽植耐盐经济植物18种,植被成活率90%以上。根据最近测定结果,改良后土壤全盐含量已经降到0.5%~1.0%,无改良对照土壤含盐量1.9%。土壤容重由1.8g/cm3降至1.45g/cm3,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课题技术负责人王秀萍研究员介绍了“滨海重盐碱地治理与利用研究”关键技术及集成与示范情况。关键技术包括:滨海盐碱地生态经济型植物品种选择技术、泥质滨海重盐碱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泥质滨海盐碱地节水控盐技术、泥质滨海重盐碱地暗管排盐技术。课题组采取土壤—植物适生种植原理,根据21种植物的耐盐阈值和降盐改土培肥能力,构建了以适盐—降盐—地力提升为目标的“梯次推进”利用滨海重盐碱地的种植物选择模式。
针对淤泥质滨海重盐碱地土壤盐分高、土壤粘重等土质差的问题,该研究团队构建了深翻耕+浅改良+垄作+滴灌+耐盐植物的节本改土降盐技术体系。确定翻耕40~50cm,改良20cm耕层条件下物料组合改土培肥效果明显,亩施玉米秸秆5m3+磷石膏0.5t+有机肥5m3,与CK相比,土壤有机质提高了58.71%,土壤速效磷提高了152.48%,土壤容重下降7.28%,田菁生物量提高了13.88%。
课题组优化了暗管在泥质滨海重盐碱地区的应用技术,在土壤含盐量高达1.5%~2.8%的粘重盐碱地条件下,分析了物料改良+滴灌和原土+滴灌两种利用方式暗管处理对淤泥质滨海滩涂区土壤1m剖面盐分的影响,确定“物料改良+滴灌”的暗管利用模式,60cm土体盐分降低到0.6%以下,较原始土壤盐分降盐70%,较无暗管对照降低25%,且无明显春季返盐现象;最佳埋深60~80cm,暗管间距7~10m。
针对泥质滨海重度盐碱地质地粘重、土壤钠吸附比高,水分饱和后土壤颗粒膨胀、孔隙关闭、土壤入渗系数降低甚至为零的现状,研究团队采取滴灌增加土壤基质势弥补渗透势降低,利用水分非饱和运动维持向下的土壤水势梯度淋洗盐分的理论,开展了泥质滨海重盐碱地原土改良条件下水盐调控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0cm耕层内控制土壤基质势-10kPa可以达到较好的盐分淋洗效果,土壤脱盐率达88.2%。
该技术研发团队还制作了宣传片,全面展示了自2015年以来团队的研究实况、科研成果与示范效果,与会代表对该团队的研究示范效果和宣传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项目办负责人省农科院郑彦平研究员对此次互动式观摩交流会非常满意,认为研究试验布置严密,研究成果应用示范效果显著,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进一步熟化各项成果与技术,强化组装配套,逐步形成实用“傻瓜”技术;要加强成果的应用推广,扩大应用面积,使成果展示由“盆景”变“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