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柳明
【引言】
教师这个职业,平凡而又艰辛。教学中,没有细致入微的探索和思考,走不好就会沦为一个教书匠,最后碌碌一生,白首空悲切。悲剧无休止地上演着,一批又一批的同行成为这出悲剧的主角。就在我不经意要走上这条不归路时,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把我惊醒,让我猛然止住了脚步,迅速转身绝尘而去。
【事件】
这是两年前的事,那时初二年级有个被公认为全校最有“活力”的班级。这不,他们已经“气”走了两位语文老师了。没想到的是学校竟然让我来接任他们班的第三任语文老师。怎么会这样?是学校想放弃他们(那两位老师可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呀),还是我年轻便于和他们沟通?总之,既然接受了任务,就硬着头皮干吧。第一节课,我设想了许多被“活力”的情景,也准备了许多“火”,以给他们个下马威。果然,刚上课,全班乱哄哄的,全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大吼“上课”,居然班长没喊起立,再看同学们,陆陆续续不情愿地站了起来。我努力压制火气:“今天,是我第一次来我们班上课,我们同学完全没有传说中的活力嘛,懒懒散散的,站都站不好,我们的活力呢?真正的活力应该表现在课堂上。”还别说,一句话后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同学们也站直了。趁热打铁,再鼓励鼓励:“哎,这样不是挺好的嘛。虽然来上课之前,听了许多有关我们班的传说,是的,我们就是有活力,我们不仅在平时活动时有活力,还要在学习中显现出来,而且要‘活出样来,让那些人看看。”这时,班上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同学们个个站得倍直,而且许多同学的眼中还透着别样的光芒。
不知什么原因,那节课效果特好,学生听讲出奇认真,我也很投入。尤其在我讲解、分析课文时,教室里异常安静,只看到一副副镜片反射的光一动不动地闪亮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接着就是沙沙的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轻柔得仿佛一首摇篮曲。课文分析完,我改变了教学,及时布置了篇作文,就是想让他们说说心里话。结果,同学们都很认真。许多同学在作文自评中说自己从来没这么认真地对待写作,从来没写过这么多字。欣慰和喜悦洋溢在我的脸上,这次作业真的做得很好。我仿佛真的看到学生眼睛里流露出久违的自信和神气。
一节课怎么竟有如此效果呢?我很奇怪,终于在学生作文和平时谈心中明白了些什么。其实,那堂课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欢迎”我的节目,但当我说到“我们班”时,他们放弃了。他们第一次在老师嘴里听到了“我们”。他们以前听到的都是“你们怎么怎么,你们班怎么怎么”之类的训斥,这些话让他们很反感,再加上学校、老师的冷漠,自然就要弄出点动静来,以表示他们的不满。我很庆幸,我选择了“我们”,让他们觉得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是真正为了他们着想的。我不经意的一句话触动了他们,同时也深深地触动了我。
【反思】
这是我教学生活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却荡起了无数的涟漪。“我们班”和“你们班”竟有如此大的改变!这仅仅是一字之差吗?我想,这绝不仅仅是!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且不究其是否偏颇,至少它道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中之重”。师生间只有处于一种平
等、信任、理解的状态,才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当教员贵在有赤子之忱”,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但这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也表现在我们的言语上。一字之差,正如学生所说,让他们觉得我真正成为他们集体中的一员,真正为了“我们这个集体的荣誉”。他们接纳了我,才能产生如此的
效果。
面对这群追求个性发展,更追求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成为明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尽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种宽松、友善、和谐的环境。这样,他们理解我们,信任我们,才能把他们内心的想法倾诉给我们。让学生把我们当作无话不说的朋友,这样我们就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知道他们爱什么、要什么、想什么、缺什么;让我们自己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想想,这时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平日不重视的情况,这样,我们对学生工作就会有的放矢,又因为学生信任我们,我们的工作效果自然好得多。
尊重源于我们的言行,体现于我们的言行。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施教学生,教育的目的就能实现,教师的形象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这一点不能因教学而剥夺,否则你苦口婆心也不会令他们心悦诚服,反而越加使他们没有兴趣,讨厌你的所言,造成与你的对立。这里我仍庆幸我用了“我们”。
这一事件后,经过反思,我的困惑解开了:因为我随意的一句话,学生从心里觉得得到了认同,得以尽情倾诉沉积心里已久的压抑。同时学生心理上也对我有了认同感,仅此而已。如果,我们教师能真正做到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这样的一字差别可能就不会出现。真是那样,这样的一字差别不要也罢。
这一事件,引起了我的许多感想。尊重能时时处处,教育方能深入学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