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博物馆会展设计与情感表达

2017-02-04 19:45王雅夫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纪念性朗格观者

王雅夫

摘 要:纪念性博物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追本溯源的史册,是人类敬畏之心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面对过去的历史,人们除了从历史教科书了解过去的种种辛酸与痛苦以外,在博物馆兴建高潮的现今社会,人们还可以通过体验纪念博物馆独特的空间感受和场所精神来感受书本中所缺乏的真实感。以符号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展示设计中的形式设计来实现情感化的表达,以此更好地突出博物馆传播信息的作用。

关键字:纪念性;博物馆;设计;情感

一、纪念性博物馆相关概括

(一)纪念

纪念,这个词语既有“纪念物、纪念碑”的含义,也含有“纪念仪式、历史记载”的涵义。

(二)纪念性

纪念性博物馆是表达纪念性情感的一种物化的载体,形式的表达有助于纪念性信息的传播,以此来营造出具有崇敬、鼓励、追思以及铭记历史的场所,以此来唤起人们内心对过去的回忆及对未来的展望,而纪念也通过人的情感体验得以实现。

1943年,《纪念性的九要点》一文提道:“纪念性是按着人们自己的思想、意志和行动而创造的,是人们最高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们集体意志的象征,因而也是时代的象征,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①……”

(三)纪念性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介绍,公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创建的孔子庙堂就是中国最早的纪念性博物馆。继曲阜孔子庙堂之后,中国历史上这类以不同形式、不同名称建立的古代纪念馆绵延不断。如西汉时期长安未央宫建有麒麟阁、明洪武九年在北京建立的文丞相祠、清初台湾地区修建的郑成功祠等等。所以可以认为:从曲阜孔子庙堂到诸葛武侯祠,再到李白故居、杜甫草堂、岳飞祠、文丞相祠,直到郑成功祠、林则徐祠,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纪念类博物馆。

纪念性博物馆因纪念的对象不同而分为历史纪念馆(纪念古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和革命纪念馆(纪念近代、现代革命历史事件或杰出人物)等类别。据统计,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 3866 个,纪念性博物馆 1743 个,在全国博物馆总数中占据着近50%的比例,而其中绝大多数则是以近现代历史为主题的纪念馆。由此可得,纪念性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事业中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其传播的意义也是非凡的,十分具有研究的价值。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后,中国也掀起了一场博物馆建设的热潮。纪念性博物馆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也得以大量兴建,如四行仓库纪念馆、731遗址博物馆、四川胡慧姗纪念馆等。此外,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引起纪念性博物馆的兴建,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汶川地震纪念馆、建川博物馆、玉树州地震遗址纪念馆、唐山抗震纪念馆等。

二、美学理论中的形式设计

纪念性博物馆是表达纪念性情感的一种物化的载体,这种载体通过形式设计让观者来感受所传达的信息,就像人类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苏珊·朗格的形式理论

朗格十分关注对形式的研究。在她的美学理论中,会经常看到有意味的形式、结构形式、表现性形式等概念或范畴。那么,朗格所用的形式具有怎样的内涵呢?

艺术家所称的形式,是那种广义的形式。这种形式接近最普遍、最流行的形式的含义(即指事物的形状的那种形式),有接近于科学和哲学中通常用的那种极其专门的形式含义,即最抽象的形式。朗格又把这种抽象的形式称为“逻辑形式”。②那么逻辑形式的本质是什么?朗格对此回答道:“逻辑形式本身并不是另外一类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最好是把它称作一种能够抽象出来的概念。”③也就是说,这种逻辑形式,通常是通过直觉的方式来把握的,而有时又要用抽象的思维才能把握它。例如,大部分人通过直觉能察觉到自己左右手之间的相似距离,而无需通过思维去一一找出其间的对应。④

(二)展示设计符号要素的情感化

朗格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形式,凡是生命活动所具有的一切形式,从最简单的感性形式到复杂奥妙的知觉形式和情感形式,都可以在艺术品中表现出来。”⑤所以,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我们需要运用形式设计将其中的含义传递给观者,以达到博物馆传播的教育意义。

(1)线条

线条不但可以在造型上将客观的形象以直截、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用在对空间的有效分割上。如在德国柏林犹太纪念馆的空间氛围营造上:博物馆外墙以镀锌铁皮构成闪电般的建筑语言,用直线分割的外立面没有任何方向感的透光缝,没有角度,犹如一种撕裂般的挣扎。整个建筑从内到外,所有的墙面和空间分割都是支离破碎的不规则形状,当观者走进去时,便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过去那段痛苦悲惨的历史,馆内甚至找不到任何一处水平和垂直的结构,所有的墙体界面、人行通道、透光窗户都是带有角度的。设计者用这种方式表现出犹太人在德国难忘的历史和痛苦的经历,虽然展示过程中没有设计直接表现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空间的扭曲感、让人无法呼吸的色调和灯光都将给人以精神上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撞击。

(2)色彩

色彩表现出的不同特质对应着人类不同的心理活动,进而导致情感交流的顺畅。暖色调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舒适;冷色调给人的感觉则是庄严、肃穆、冷漠。如古代“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皇帝登基;在宗教中,穆斯林的观念里,黑色是顺从、谦逊的表达;在节日里,红旗是烈士的鲜血,等等。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中(图1、图2),整体颜色稳重,给观者一种庄重、严肃、肃穆的感觉,用于创造一种的氛围、控制观者的心理变化。在纪念性的展示空间中,以冷色调居多,以此来体现庄严、肃穆、气氛凝重之感。

(3)装饰材料

在展示设计中,质感本身所传达的艺术形式也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材质可使博物馆的设计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艺术化。

不同的材料肌理给人不同的感觉。比如原木色的纹理给人以亲切、质朴的感觉;金属、石头、水泥等坚硬的材料给人以冷漠冰凉的感觉。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场景中,地面铺满了金属人物面具,作为一种特殊的展出形式,让观众在一边行走的时候一边反思历史,同时还能听见踩到金属时发出撞击的铿锵之声。

三、结语

人在愉悦的观展环境中更容易吸收博物馆所表达的信息。观者在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其最高需求是精神层次的满足,是文化、意识层面上的体验,达到这种体验的前提是设计师与观者有同样的视觉语言体系。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研习设计中的各种形式设计,来展现纪念性博物馆这一情感浓厚的文化信息。

注释:

①Jose Luis Sert,Fernand Léger ,Giedion.S.Nine Points on Monumentality,1943.

②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③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④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⑤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猜你喜欢
纪念性朗格观者
端午节观龙舟赛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