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学会诗意地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学会诗意地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及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史铁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同学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一说?
(生陈述后)秋天是史铁生人生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带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对他而言,是美好的季节。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的美好!
一、朗读诗歌,感知情韵美
1.了解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朗读之前先将课下注释的字音标注到诗中,然后边读边用“/”画出诗句的节奏,用“?”划出重音。提示: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这些都应该重读。
3.教师指名配乐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听完后进行点评。教师出示点评要求:指出朗读中的优点,包括语速、感情基调等,纠正读错的字音或节奏。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5.学生再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二、描述画面,体会意境美
1.全诗共三个小节,一个小节就是一幅画。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画面中的人物是谁,在干什么,请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想象每幅画面中的环境、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果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会更生动形象。学生做准备!
2.学生交流描述三幅画面的内容!
3.教师小结:时间有限,语言有限,想象无限,秋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是那样的有魅力。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4.让学生带着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齐读诗歌第一节!
三、学习表达,领略诗意美
1.学生齐读诗歌时,教师出示第一节诗歌(故意漏掉了“满披着”“丁丁地”“稻香”“肥硕”“栖息”等几个词)
2.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示的第一节诗与刚才朗读的有何不同,然后让学生将漏掉的词填上,并说一说没有这些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预设:满披:视觉感受。
丁丁:拟声词,没有直接描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而是用声音来替代,仿佛在山谷中还能听到回声,更衬托了秋的清幽;听觉。
稻香:从嗅觉角度,让人再次对劳动成果感到满足。
肥硕:也是刻画丰收的喜悦和满足。
栖息:农家的秋天,有大获丰收的喜悦、满足,更有辛劳之后终得休息的闲适、安逸。
3.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学习,用这种漏词方法在二三节画出有以上表达效果的词,并作赏析。然后推荐一个小组发言人,准备在班上汇报小组的赏析成果。
4.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同学的发现!
5.同学观察过秋天的景象吗?在你眼中,秋还美在何处?请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例句描绘你自己的秋天!能想几句就写几句。
例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
秋天
秋天
秋天
6.学生展示交流。
四、积累词句,认识多样美
1.生活是美好的,但关键还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看到的景也不尽相同。同样是秋天,有人看到的是绚丽的色彩,感受到的是丰收的喜悦,有人却体会到的是忧伤哀怨,悱恻缠绵,有人说秋天是公平的,因为有成语“平分秋色”,也有人说秋天是凉爽的,因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同学们对秋天还有哪些理解?请用“秋是 的,因为
”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秋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交流。
五、教师小结
此时,秋天正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来了,带着丰收的喜悦与希望来了,让我们一起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静下心来尽情地品赏秋天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