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英+吴铭
摘要: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宏观形势下,银行资产不断恶化,不良贷款日益增加,如何从源头上发现、处置不良贷款,完善信贷风险控制,前置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新昌地区小微贷款的业务风险情况,提出风险管控措施的相关建议,以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和内部控制的不足,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小微贷款 风险管理
近年来,小微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居民就业、满足市场需求、弘扬创新精神、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发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是市场中最活跃的细胞,其相应的小微信贷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但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宏观形势下,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负债高、财务负担重、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等一系列困难,小微企业贷款坏账风险也相应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特别是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农村经济和县域地方金融发展为市场定位的农村商业银行。因此,深入了解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因,提出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完善信贷风险管控方式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新昌地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为基础,深入阐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和内部控制的不足,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提供相应参考。
一、小微贷款风险成因
案例:浙江某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LED灯的生产与销售。风险产生的主要诱因是公司500万元借款逾期以及拖欠职工工资被网络爆光。根本原因是前几年投资过大,新建厂房近18000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左右;整体经济形势下行,企业经营不善,无力承担高额的费用,资金链出现问题;企业涉及的担保圈、担保链和隐形关联企业关系复杂,牵连担保企业10多家。据调查了解,该公司贷款加上企业法人个人贷款规模已达到5500万元,涉及对外担保合计2500万元。现企业已停产,担保企业浙江某某有限公司自身贷款已不良,无代偿能力;新昌县某某有限公司转移资产,逃废银行债务;新昌县某某织造厂经营状况一般,代偿也有一定难度。后经县政府多次协调无果。
(一)经营管理不足,盲目扩张
过去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小微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大多数企业属于家庭作坊式管理,管理粗放,财务混乱,盲目扩张,且自身风险抵抗能力不足。在当前经济下行阶段,由于行业形势持续不景气,企业业务经营不稳定,经营者投机性高,决策随意性大,导致应收款不能及时收回,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厂房、设备等资产缩水。如新昌县某某轴承厂、绍兴某某有限公司等由于前几年大量购置土地,导致目前财务负担过重,资产缩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
(二)经济结构调整,行业转型
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传统行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作为新昌县支柱产业的轴承、纺织、胶囊等行业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导致处于行业末端的小微企业和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破产,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受行业冲击影响倒闭、半停产和产能大幅下降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近4000家。
(三)担保关系复杂,难以化解
小微企业成立之初大多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落实抵押担保,进而采取保证人担保方式进行融资。企业保证贷款又多数采用相互担保、循环担保以及相同行业链企业担保,一旦一家或多家企业发生风险容易引发行业性、链条性风险,形成骨牌效应。同时有些经营者为规避银行担保要求,由他人担任法人成立多家企业,进行隐形关联企业担保,一旦出险无法追偿担保人责任。
(四)信用体系不健全,负债较多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信用体系框架,但体系建设尚在不断完善中,有关信用制度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一是信用环境有所缺失,小微企业信用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诚信经营,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二是社会征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还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企业失信成本较低;三是企业在小贷公司、村镇银行、民间借贷信息无法掌握,隐性负债较多。
二、风险防控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风险贷款化解难
目前,由于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应收款难以收回,资产缩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加上企业涉及担保圈、担保链,部分企业虽经营正常但无力承担担保责任。为切实提高对困难企业分类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信用风险化解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平稳发展,部分银行对企业风险贷款进行了转贷或平移,但企业在转贷或平移后仍然经营困难,无法正常还本付息,未能从根本化解风险。
(二)逃废债打击难
在目前经济下行阶段,信用环境有所缺失,小微企业信用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诚信经营,逃废债行为屡有发生。贷款客户放弃原先企业的经营,转移所用设备及业务,经营范围基本与原企业一样,银行无有效的措施限制企业主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企业逃废债行为所采取的打击力度不够,企业失信成本较低。
(三)企业信息不对称
一是企业真实负债信息难以掌握,社会征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不能完全解决银行、企业、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二是小贷公司、村镇银行、融资公司等信息未全部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大量民间借贷信息无法彻底掌握;三是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及信贷资金的配置等真实情况难以掌握。
三、小微贷款风险防控措施
(一)加强信贷客户准入,做好风险控制前移
由于客户经理或支行行长受其调查技术、能力及其人际关系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有时无法全面了解客户,导致客户信息存在偏差。操作中会出现如一个支行的退出客户,到另一个支行去新增等情况。为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防范未经审批发放跨区域贷款和表面上未关联但事实关联的隐形关联客户贷款等高风险业务,应建立了退出贷款(退回)机制,将黑名单、灰名单、退出客户合并成黑(灰)名单系统,缓解信息不对称情况。
(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降低信贷风险
在当前经济下行形势下,小微贷款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增加,针对小微企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有利于防范和控制整体不良贷款。比如推广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税银贷、连心贷、续贷通等贷款品种,为小微企业提供放款与还款无缝对接,有利于降低信贷风险,防止扩散。
(三)实施经济资本管理,量化风险考核
商业银行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应量化风险,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理念,将其应用到风险管控的日常工作中,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了量化管理。把握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关系,将金融服务多样化和客户选择标准化相结合,通过多元化提高收益、分散单一客户风险,实现效益和风险的平衡。
(四)积极开展风险预警,做好风险监测工作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风险变动情况,依据客户风险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一是召开大额贷款风险分析会议,对全行大额贷款进行分析讨论,并确定下阶段工作重点;二是开发利用风险管理系统监测客户风险变动情况,督促客户经理及时了解并反馈相关信息,同时随机抽取部分预警客户开展风险实地调查,对确实存在风险隐患的客户提出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三是不定期走访客户,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组织专职风险经理独立开展风险评估,全面掌握全行风险情况。
(五)加强不良处置能力,减少风险
商业银行应建立并完善风险客户信息库,对风险客户实现名单制管理,落实责任客户经理,责任支行领导,责任总行人员的三层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客户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通过社会清收和依法清收相结合,提高处置效果。同时,针对数额较大,关联较多,需多方协调的风险贷款,要主动参与,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一户一策制定方案,运用贷款平移、兼并重组、公司收购等多方法化解不良。
参考文献:
[1]梁亮.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来国伟.浅析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因及相关对策.杭州银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