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本刊记者 杨晓慧
鲁朝晖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
李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副书记
秦环龙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
张文娟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杨军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
刘江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副院长
左伟宁波市第四医院院长
让数据说话,用数据说话,医院管理中的诸多不可能正在变为可能。
医院管理方法多样,各有效果,用数据管理便是这诸多管理方法中的一种。
11月5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分论坛“数据挖掘与临床监测”上,随着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鲁朝晖的主持,演讲嘉宾呈现了各自对大数据的思考,同时与参会者分享了医院运用数据加强医院管理的经典实践。
李嘉:数据治理与数据管理有区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为重点,以治疗心脑血管疾患为主要特色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副书记李嘉与参会者分享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以及数据挖掘的诸多案例。
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2日,宣武医院正式通过HIMSS EMRAM(住院)七级现场评审。会上,李嘉对此作了分享。
他谈到其中一个令评审官印象深刻的案例——医院BI系统的建设。以支持护士工作的临床决策为例,医院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挖掘与利用,实现了对患者护理评估自动进行分数计算,从而推导出相应护理措施,并能帮助生成护理任务清单。
谈及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李嘉表示相关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服务理念来开展,即服务于患者,服务于员工,服务于医院管理,从而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改善员工工作体验并提升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以及精细化。
据悉,在探索与实践中,医院对“数据治理”给予了高度重视。“数据治理是通过制定组织架构、制定工作流程和方案并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医院对于数据使用的需求。”李嘉表示,具体到医疗机构,医疗数据的治理是医疗机构对于医疗数据管理理念的体现。
行业内往往将数据治理与数据管理相混淆。对此,李嘉进行了解释:数据管理是政策下的具体实施方式,比如投入具体的IT工具来加强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是宏观的顶层设计,为具体的数据使用定方向、定目标、定政策。
谈及宣武医院数据治理的实践,李嘉介绍道,医院主要关注四大关键领域,即数据内容管理、数据获取的便捷性以及数据安全、数据质量、主数据的管理。
秦环龙:数据助力精细化探索无边界
百年老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于近几年迅速崛起,这其中信息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谈及心得体会,院长秦环龙指出深度数据分析与利用的基础在于数据中心的构建。对于十院来讲,医院的数据中心建设汇集了过去17年的系统数据,近60亿条记录,涵盖门诊、住院、医技、检验、手术、财务等领域;并构建了工作量、费用、收入、质量等多个数据仓库,梳理出53个钻取维度(增加中),为临床、科研、院感监控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服务。
秦环龙谈道,数据有效支持了医院临床能力建设与精细化管理。如今,医院院领导也可以在院外通过手机APP查看医院运营的诸多数据,包括运营分析、效率分析、财务分析、医保分析、单病种分析、手术分析、药品分析、抗菌药物分析、护理分析与监控九主题300多个指标。
与此同时,医院依托信息化建设,通过集成专科资源、集成管理资源,围绕一个疾病建成一个中心的方针,构建起了中心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医院相继成立了创伤中心(多发伤)大出血中心、胸痛中心、高尿酸痛风临床中心、卒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微生态诊疗中心。
秦环龙举例指出,资源的集成促进了数据的进一步整合与利用。在对心肌梗死大数据加以开发利用时,医院通过远程随访系统构建了心肌梗死大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并推行信息化随访体系,整合连接多源头数据,开展了有关的临床试验以及临床路径的编写。
在研究心电系统数据化对急性心梗救治影响时,医院发现在传统急救模式下,心电监护开始时间为118分钟,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为116分钟,平均住院日为9.8天,死亡率达到11.3%,但在实施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后,相应的时间分别降至56分钟、81分钟、7天、1.32%。
会上,秦环龙还介绍了医院卒中中心通过“互联网+云平台”模式打通院前院内协作流程。据悉,在急救转运过程中,院前急救人员和院内重点病种急救小组通过云平台开展数据传输和绿色通道提前开放,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实现了脑卒中急救关口前移,确保院内和院前的无缝对接,最大程度为患者抢救争取时间。
张文娟:精准数据构建医疗质量安全
成立于1934年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是喀什地区最大的综合三级甲等医院,也是新疆最早建立的三所现代医院之一,至今已有83年的历史,其医院综合实力和办院层次提升,位列全疆综合医院第三、地州第一。
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文娟与参会者分享了医院利用精准数据开展便民惠民举措,提升医疗质量的诸多做法。
医院在南疆地区率先实现了全国农合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率先在喀什地区开展“一卡通”“银医通”诊疗服务,覆盖了门诊、急诊及医技科室的全部业务流程;连续三年实行“三甲医院的服务,二甲医院的收费”,减免医疗费用近3个亿……会上,张文娟与参会者分享了借助信息化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开展便民惠民举措的诸多创新实践。
药品、耗材、SPD物流管理系统,不仅大幅节约了医院的人力、财力,也实现了医院二级库房实施管控和监管;也做到了耗材,尤其是高质耗材全过程可追溯的管理;护理也是被评为全国的优质护理示范单位,护理的日常工作达到了办公无纸化、查房移动化、服务标签华核对自动化,在PDA以及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情况下,护士们的日常工作、治疗护理都做到了闭环可追溯的管理,减少了护理的差错,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就医体验……
质量监测离不开对数据的挖掘,而大数据的价值还有更多。在张文娟看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提高临床决策、管理者决策,支撑科研;预防药差错发生;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会上,她尤其介绍了医院物联网技术结合医疗信息系统,充分展现技术与数据的魅力。比如:医院临床设备接入EMR,通过自动化采集监护数据,减轻25%的医护手工工作量,并规避人为录入错误;通过移动、远程监护患者相关数据,支持监护数据的回溯;通过连续的设备监护数据为临床科研、课题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谈及未来,张文娟表示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会有无限前景。目前、医院利用可穿戴设备,对慢性患者进行远程监控,查看患者是否遵从医嘱,从而确定今后的用药和治疗方案。
杨军:“学习型医疗系统”也是方法论
首批成功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烟台毓璜顶医院是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明星”单位。2012年,烟台毓璜顶医院通过HIMSS EMRAM(电子病历应用模型)六级认证,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三家HIMSS六级医院之一,并被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授予全国首届“信息化推进优秀奖”。当下,医院正在努力构建“学习型医疗系统”。
会上,院长杨军对学习型医疗系统给予了解释:“实质上就是要倡导在医院活动中积累大量的证据、大量的资源信息,围绕着科研实现临床的循环,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循环往复,又同时不断升级的促动系统。”在杨军看来,学习型医疗系统的概念实际也是大数据应用的基本模型与方法。
结合医院实践,杨军谈道,2015年开始医院构建医疗大数据平台,从而支持临床医学研究、精准医疗研究、医疗质量分析、管理决策。经过多年的探索,医院构建了生物标准库、基因/蛋白组学分析库、临床数据以及随访数据库、专病数据库、知识库与文献库等数据库。
“谁拥有生物样本资源,谁就掌握医学科技主动权;谁就能占据医学竞争制高点。”谈及生物样本库时,杨军从运行管理、仪器设备、实验设施运行管理、实验技术规范、仪器设备维护和管理等板块介绍了医院统一的标准作业程序建设情况。
会上,他还向参会者分享了有关数据库的建设成果。医院的生物芯片实验室亦为北京博奥国家生物芯片研究中心在全国设立的5个分中心之一,承担着基因芯片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的任务;临床数据仓库可以基于医学自然语言处理按照预先定义的专病数据标准集,从病历、报告类半结构化内容中自动抽取;专病库实现了标准数据集定义以及数据自动抽取;并能够基于CDM数据和专病库数据构建研究队列……
谈及认识与体会时,杨军表示,医学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潜力无限;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质量改进、运营提升等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将成为应用平台不可或缺的标配架构,对此,医院也在紧盯此目标开展工作。
刘江齐:不可忽视的内控体系建设
“医疗数据就像一座金矿,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数据挖掘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需求之一。”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副院长刘江齐道出了医疗大数据的珍贵。
始建于1943年的公利医院位于上海(国家)自由贸易区内,其办院宗旨为“公益服务,利泽民众”,医院近年来发展迅速,信息化建设则为医院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发展。
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投入3278万元开展浦东智慧医院建设信息化建设;2015年医院通过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五级评审,上海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2016年医院成为浦东新区医院财务全额预算项目试点单位。
刘江齐指出,医院信息化建设在经历了数字化医疗、智慧医疗后,发展至认知医疗,可以人机互动,具备关联发现和决策能力,为患者推荐个性化治疗方案。医疗数据的价值和运用也将从单一变为综合,拥有更大价值。
会上,刘江齐重点介绍了信息化对内控体系的助力。据悉,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制度公立医院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医院运营相关风险进行规范和管控的过程。刘江齐强调,完善、系统的内部体系建设可以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对此,医院围绕四大核心重点工作全面加强了内控管理,即在原有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照分析,参照本指引建立或完善本院内部控制体系。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梳理风险控制点,完善了内控管理手册;通过评估工作报告和发挥内部监督机制的监督作用,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本单位的内控管理;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中,开展本院的信息化工作,切实提高内控管理效果。
左伟:建立评审评价下的信息化质控平台
宁波市第四医院始建于1938年,为宁波南部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
院长左伟谈道,近些年来,医院以JCI认证、三级医院评审、信息化为抓手,全方位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并于2013年2月、2016年1月通过了两轮JCI国际认证,奠定了医院向国际化医疗品牌迈进的里程碑。
会上,他与参会者分享了如何建设医院评审评价下的信息化质控平台,包括构建标准化、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建设医疗质量闭环管理流程,电子化监控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智能化监控医院后勤,自动统计监测医院评审评价各项指标等。
谈及后勤智能化监测时,他指出医院的后勤管理平台经历了手工半自治、信息系统、平台化、智能化阶段,如今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后勤管理中得到充分使用,通过规范、数据和算法等技术手段指导和持续改进后勤运营方法和模式。
据悉,通过后勤管理平台,医院将智能化管理运用于设备设施巡检管理、设备设施报修管理、医学装备的计量与校验管理、医学装备效益分析、固定资产管理、能耗监管、建筑楼宇与设施监控管理、医院环境监测、运送管理、母婴看护、停车管理、营养餐食点餐、器械消毒包管理、手术室植入材料、供应商交互平台建设等。
左伟谈道,建设医院后勤管理平台,以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为基础,发挥RFID感知技术的特点,通过大数据采集、数据沉淀和大数据分析,为未来医院决策提供支持,实现医院从管理到运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