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平凉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7-02-03 19:22:33石鹏
甘肃农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石鹏

(中共平凉市委政研室城市经济科,甘肃平凉744000)

推进平凉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石鹏

(中共平凉市委政研室城市经济科,甘肃平凉744000)

2016年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平凉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十二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供给侧也积累了突出问题。如何通过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议题。文章对平凉市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建议。

平凉;农业;供给侧;改革

平凉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达到27.1%,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当前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总量平衡的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破解当前平凉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一、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落后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平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低

到“十二五”末,平凉农业三次产业中,农业一产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种植结构单一,种养缺乏衔接,粮经饲比例为60∶22∶18,经济作物明显发展不足。

(二)农产品供给水平低

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苹果产业红富士品种、晚熟品种过于集中,其它品种少;肉牛产业基础母牛少,标准化养殖比重低,产品竞争力弱;菜产业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质量效益不高;多元富民产业发展不足,低端产品多、中高端产品少,大路货多、名牌产品少,单一功能产品多、多种功能产品少。

(三)规模化程度低

土地流转率、综合机械化水平、科技贡献率仅为15.5%、37%和52%,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3、22.5和3.6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社的农户入社率仅为33%;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够完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农业基础薄弱

路、水、电、气、房、田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全市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地达到了91.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6.5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1.9%;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生态环境脆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五)贫困问题突出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已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也直接影响全市农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平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供给质量

调优产业结构,适当调减小麦等低产作物种植面积,优先发展苹果、马铃薯、油用牡丹、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稳定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培育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优势杂粮、山野菜,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畜—沼—果”、“林—草—禽”等循环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努力实现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调优区域结构,立足关山山区、丘陵沟壑区、干旱山塬区、泾汭河川区、城市郊区等不同农业区位特点,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发展与各地气候、土壤、水质条件相适应的地方名优特新产品,创建泾汭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推进规模化发展、集聚化经营。

(二)大力推广科学技术,促进提质增效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农科所、龙头企业、各类技术推广机构的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加快普及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融合等增产增效技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扶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发展,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创牌提质增效,从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体系,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实施好现代农业“五个百万”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苹果矮砧密植、肉牛饲喂方式转变、蔬菜设施化栽培等先进技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

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规模经营“降成本”,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合作社统一经营、小块变大块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会员制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实现组织的规模化。培育多元主体“提效能”,完善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等一揽子政策支持,鼓励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实施“引智入平”战略,加快推进“双创”行动,鼓励行政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形成高素质农业从业主体。推进融合发展“促共享”,宣传推广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关系和组织化方式,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

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组合方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有序推进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水权制度、集体林权、农业综合水价、户籍制度和供销社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综合效应。拓宽“三农”发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强资金统筹整合,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持续扩大双联惠农贷、精准扶贫贷等贴息贷款覆盖面,引导带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着力构建农业发展“安全网”。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快重点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农业基础

持续加大政策、资金、力量投入,着力破解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培育富民多元产业,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推进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旅游扶贫工程,确保如期实现减贫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尽快实现通村硬化路、自来水入户、自然村通动力电、安全稳固住房、农村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六个全覆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文化、教育、社保、医疗等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建制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乡村舞台和乡镇体育中心“六个全覆盖”;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河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抓好生态造林工程,加大面源污染、垃圾污染和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平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调结构、强要素、转方式、激活力、补短板上下工夫,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编辑:魏翔)

F320

A

1673-9019(2017)01-0029-02

2016-9-21

石鹏(1975-),甘肃庄浪人,男,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