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经》的翻译策略

2017-02-03 23:21孙红梅
福建茶叶 2017年6期
关键词:修身养性语义茶文化

孙红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浅析《茶经》的翻译策略

孙红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茶经》是关于茶的经典著作,它凝聚着中国的茶文化和价值特征。在《茶经》这部典籍中,凝聚着中庸思想,表达着中华民族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现如今《茶经》的翻译与传播可以让国外的更多学者了解中国《茶经》的内容,了解中国茶文化,同时也了解中庸思想和儒家思想。本文将对《茶经》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目的是采取更好的措施传播茶文化和中庸思想。

《茶经》;翻译策略;研究

《茶经》的问世是茶文化确立的标志,也是世界了解和学习中国茶文化的桥梁,《茶经》的英译本研究源于王洪印教授的“翻译型”研究,将“茶与儒通,通在中庸”的思想传递到各个国家,本文旨在通过“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茶经》的传播进行探索,从而促进了茶文化思想在西方的传递。

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任何著作都有它出版的目的和意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茶经》在表明中国茶文化以及中庸思想,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两方面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要求,《茶经》的英译版本会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而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是针对传播文化这一方面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语义翻译”是对直译的继承,而“交际翻译”是对意译的发展,两者都为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语义翻译”是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传达典籍的内容含义;而“交际翻译”是尽可能地接近原本语言特征和文化特点,更忠实于全文。对比可见,“语义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按照原著作者的意图进行翻译,不改变原文的意思,不加进自我的理解;而“交际翻译”考虑读者的内心情感,从读者角度出发完成原文翻译。所以“语义翻译”考虑原本语言文化特征,而“交际翻译”则会将原有的语言加以修改。从《茶经》这部典籍中可以看出,翻译的过程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相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2 茶文化思想在《茶经》中的体现及翻译策略

《茶经》中的茶文化思想主要以中庸思想为主,而“中庸”是孔子提出来的哲学概念,被认为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早在古时候,许多人都否定中庸思想理念,认为中庸思想是反动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这种观念才慢慢地恢复过来。古汉语中的《茶经》晦涩难懂,中庸的思想完全蕴含在其中,一个简单地词语却可能表达着多种含义,所以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想要将《茶经》传播久远,需要从根本意义上了解这个著作的内涵,挖掘其深度所在。《茶经》中孕育着深刻的东方思想和文化的精髓,下面笔者将会具体探讨《茶经》中的“修身养性”以及“和谐之美”间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

2.1 修身养性

《茶经》中的儒家思想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所谓的修身养性。这一精神与茶叶的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茶性温和,许多古代文人在被贬或是心情压抑后,选择品茶去冲淡自己抑郁而不得志的心情,在几个朋友相见的时候也会选择品茶来拉近友人间的距离。中庸是儒家重要的道德准则,告诉世人如何能够修身养性,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例如:在《茶经》的第一章“茶之源”中写道“精行俭之人,若热渴,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甘露抗衡也。”这体现出了“精行俭德”的理念,指的是人在做事情或说话时要忠实守信,为人处事方面应谦虚谨慎。这也表达了我国学者对茶文化的尊敬以及精神追求,茶品即人品,饮茶是儒家修身养性的渠道和途径,用茶去洗净自己的心灵尤为重要。从译者对第一章的翻译情况来看,打破了原文的句子结构,采用了“交际翻译”方法,运用了英语语法中的许多方法,如: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等。目的是让国外的读者完全明白译文的含义,在许多单词的翻译上,也经常使用相近的词进行代替,但反映的内容都是中庸思想和茶文化的价值。在《茶经》第七章“茶之事”中写道“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奠柈茶果而已。”“性俭”也是对修身养性的一种概括,体现的仍然是中庸思想。

2.2 和谐之美

茶叶的核心是“和气”,这也是茶道精神的灵魂所在,茶与水相融合才能成为人们口中的饮品,二者缺一不可,这就体现了茶叶“和”的特征。中国人讲求以和为贵,在《茶经》中将这一思想体现出来,传播到更多人心中。例如:在《茶经》第二章“茶之具”中说道“江南梅时雨,焚之以火。”其中“梅雨”运用了“交际翻译”,翻译学者将其解释为:梅子在长江以南的地方成熟。在《茶经》第六章“茶之饮”中提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在这里也运用了“交际翻译”让读者对不同时节的气候特征进行联想。在这两个例子中,作者对茶的生长习性进行探讨,体现了中庸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在《茶经》第四章“茶之器”中体现出了万事万物相克相生的和谐观念,同时也指明了茶叶的药物功能特征,由于在第四章中出现了“八卦”和“五行”两个词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宗教思想对该词语进行解释,也是运用了“交际翻译”的方法,深刻地将儒家思想和茶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2.3 中庸思想的基本原则

在《茶经》第五章“茶之煮”提到“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在第五章中主要传授的是煮茶的知识,要将茶水与煮茶的火候按照比例进行调制,才可以烹饪出好的茶品。这个过程与中庸思想中所提倡的“度”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要告诫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掌握分寸,明白轻重缓急,煮茶也是如此,火候大了,茶的味道会过于浓烈;火候小了,茶的口感相对较淡,所以想要烹饪好的茶水,要掌握好一个度。此处的翻译同样运用了“交际翻译”,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了中庸思想。

3 《茶经》的译本功能语言学分析

3.1 概念意义

根据《茶经》翻译系统的语言学和及物性理论,人们往往会根据及物性的语言系统去选择书中的准确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改变原有词语的意思就有可能改变自身的意义,《茶经》的翻译版本有姜欣,姜怡的译本,也有程晓堂,梁淑雯的译本。在《茶经》第四章“茶之器”中“离主火,坎主水。”文中的动词是“主”,而这里的“主”是表达的意思,姜式的译文方法遵循了“语义翻译”的原则,准确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3.2 人际意义

人际意义涉及到人们的语言交流和沟通,通过语言表达去影响别人的行动。语言的评价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情感,其次是评判,最后是评赏。《茶经》作为一部茶文化的典籍著作,在对茶知识进行介绍的过程中,常常隐含着作者对茶文化的评价和看法,读者在阅读《茶经》的时候,会体会到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3.3 语篇意义

《茶经》整部书籍句式整洁,结构缜密,有独特的风格特征。例如:第一章主要介绍的是茶叶的发源地,茶树的形状,特征等,通篇都是围绕茶的功效进行的,句子结构很工整,文章的内容很完善。在词句的衔接方面,中文和英文都运用了大量的词汇,但在具体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英文的翻译中,常常运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只是词汇的感情色彩不同,在指称前面出现名词时,一般会选择用代替、改变说法或直接省略。在语篇的意义上,都要尽量保证全篇的流畅和完整。

总结

本文从三大方面介绍了《茶经》的翻译策略,对于古典的书籍,中国翻译者和美国译者各有优势,双方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互补,才能保证《茶经》的传播效应。《茶经》著作中主要通过茶叶的性能以及特征来反映出茶叶与中华民族文化所共通的特点,但根据《茶经》的两个译本的内容来看,皆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国外的《茶经》像是译本说明文,完全将原文的意思进行“语义翻译”,语言通俗易懂;而中国的译文运用较多的“交际翻译”方式,根据原文的内容加入深刻的内涵,让读者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中庸思想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深了许多读者对茶文化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希望我国的《茶经》能够传播到更多的国家,能够带给更多的读者以心灵上的滋养。

[1]姜晓杰,姜怡.《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教育. 2014(03)

[2]林萌,姜怡,姜欣,宁强.文史文本中高低语境文化交流错层之注解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金珍珍,龙明慧.信息论视角下的《茶经》英译与茶文化传播[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4]姜怡,姜欣.异质文体互文交叉与茶典籍译文风格调整[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姜怡,姜欣,包纯睿,开蓉.《茶经》与《续茶经》的模因母本效应与对外传播现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孙红梅(1982-),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学及翻译。

猜你喜欢
修身养性语义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语言与语义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Chinese calligraphy:the landscape beyond comparison
修身养性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