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琴
(商洛学院 图书馆,陕西 商洛 726000)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朱晓琴
(商洛学院 图书馆,陕西 商洛 726000)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阐述了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发展不均衡、产品单一、资金保障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明确服务主体对象、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建设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体系;集约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权利;西部农村;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总和[1]。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部署——十八大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为公共文化服务制定保障法;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进入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2005~2015年出版了许多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论文、专著,研究成果呈递增之势。如论文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2]和《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3],专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4]、《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1]等。通过CNKI统计,2011~2015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81篇,但针对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却很少,且不够深入,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1.1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2001~2007年在“边疆万里文化长廊”中,为西部投资1.4亿元,占全部资金2.8亿元的50%;2008~2009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47亿元资金对西部地区1087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设备补充,对于达标的乡镇文化站给予每站10万元的设备购置经费补贴,用于购置桌椅、书籍、书架、音响、电视等设备;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共建有图书馆1016个,群众艺术馆140个,文化馆1037个,文化站1422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如文化部对农村的调研,2010年山西建立了农家书屋1326个,文化大院194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716个,民间剧团314个。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1.2 西部地区农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初步得到保障
随着国务院2007年8月《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先后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8年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的问题,仅“送书下乡工程”一项,国家累计为西部地区农村投入7622万元,占投入资金总量的64%。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国家更是注重对西部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五大工程,迅速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建成4万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国每年为农民放映电影800多万场;农家书屋达600多万个;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6]。这些惠农文化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力地保障了西部地区农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
1.3 促进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西部地区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宗教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据统计,我国有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部地区占1/4;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55项,西部地区有1635项,占39.3%。在文化部命名的1488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西部有246人,占总数的26%;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共有5590位,西部有2493位,占44%。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之后,西部各省相继出台了地方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这些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建设专题博物馆80个,占全国总数的19%;民俗博物馆51个,占全国总数的28%;专题展厅30个,占全国总数的31%;传习所269个,占全国总数的22%。
1.4 推动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群体生活方式的载体和结晶,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创造力的根基。在法律规定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近几年,西部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许多文化精品,例如云南省的《丽水金沙》,以歌舞诗画形式,全面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受到了中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从2005年5月~2008年5月,已累计演出4100多场,接待观众240万人次,总收入2.2亿元[7];甘肃省以敦煌文化为背景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大漠敦煌》,以敦煌壁画九色鹿改编的动画片《九色鹿》,以其独特性、民族性而成功走向国内外文化市场;广西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推出以来,4年间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260多万观众,票房收入达5亿多元。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民族舞台史诗《多彩贵州风》巡演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被文化部定为“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荣载于《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大梦敦煌》创演16年来,经久不衰,作为“可移动的敦煌”,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和中华文化。这些文化精品有效推动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大提高,农村群体文化权利得到基本保障,但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形式单一、整体素质低下等问题。
2.1 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均衡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有44个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民族差异、地域差异决定了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重庆、陕西、甘肃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在2010年初,宣传部、财政局、广播局、出版局就联合下发了《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对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经费保障等做出具体规定。2010年底,广播电视已实现村村通,乡镇文化站、文化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已实现100%覆盖,农家书屋覆盖达60%。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陕西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完成了3503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实现广播电视99%覆盖;建设农家书屋27364个,覆盖了所有行政村;截止2011年底送戏下乡活动为群众免费送戏1993场,约500万城乡居民观看[8]。近年来,通过举办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农民文化节、陕西省文化遗产主题日、“天天有秦腔”等公共文化活动,使群众生活丰富多彩。但西藏、青海、宁夏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滞后的省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条件恶劣、边缘山区和农牧区,缺少文化活动场地,甚至还存在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现象。
2.2 服务方式单一,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农民期望文化均等,农村需要文化繁荣。而所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多是由上而下的一种由文化行政部门主导的、单向的、灌输式的,甚至带有强制性文化产品的单向供给模式,它是以“国家”为本位而非“农民”为本位,很少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农村文化服务与群众严重脱节或错位。据调查,只有51.67%的农民能确认互联网是很多计算机联在一起的网络,还有48.33%的农民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蜘蛛网或根本不知道;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占56.50%,甚至有的人认为其是传染病或根本不知道[9]。
我国各级财政对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和倾斜,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58.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10]。2014年中央财政下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45亿元,且重点向西部地区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倾斜。但农民参与最多的集体性、公共性文化活动主要是看电影、看戏和祭祖;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打牌、听广播、下棋,偶尔看看报刊。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来看,农民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满足需求的占65%;有84.4%的农民不去图书馆和书店;去农家书屋看报纸、杂志的仅占14.1%。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就是建农家书屋、文化站和文化下乡,把建书屋、文化站的数目和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次数,作为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缺乏对农家书屋、文化站的有效管理机制,对送文化下乡的效果以及对提高农民生活是否有帮助等问题却很少考虑。注重形式,轻视效果;重视投入,忽视管理;重视建设,忽略评估标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简单、单一,缺乏多样化和层次性。
2.3 建设经费保障不够,文化事业费偏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1220.4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6倍,年均增长19.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投入又有了较大增加,2011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392.62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29.14元,比2010年增长了20.86%[11]。但国家对公共文化投入并没有硬性指标规定,经费没有保障。如,2008年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最多的省份浙江、北京和上海,分别是18.92、14.81和13.41亿元,而对西藏、青海、宁夏投入仅为1.11、1.14和2.23亿元[11],西藏的投入不及浙江的1/10。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30.49亿元,比上年增加50.39亿元,增长了10.5%;全国人均事业费38.99元;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52.16亿元,占28.7%,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12]。西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本身经济相对落后,文化设施欠缺较多,即使偶尔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如“十一五期间”,青海文化新闻出版系统基础建设总投入资金11.108亿元,是“十五时期”投入的17倍,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1.362亿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600多万元;文化“进村入户”工程4350万元;“送书下乡”工程309万元;农牧家书屋工程6100万元;“文化基础设施装备”工程1920万元[13]。从总量上来看,国家和青海政府对青海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资金数量相当可观,可仍然无法从根本帮助青海农村地区走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紧张、设备闲置、文化活动阵地缺失的困境。
2.4 人才队伍发展滞后,专业素质较低
文化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核心和基本要素。西部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专业人员不愿留在基层工作,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许多是部队转业的军人,照顾性调入的工勤人员,有工作热情无组织活动的能力;乡镇文化专干一般是兼职或年龄偏大的人员担任,尽管如此,这些人员也经常被抽调去应付其他工作,把群众文化活动当成副业,仅仅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临时组织一些质量不高、应急的文艺活动。这些人员存在队伍老化、学历较低、知识陈旧、素质较低的问题,又因为长期得不到培训和进修机会,造成了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奇缺的矛盾。从服务队伍人数来看,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3人,而西部农村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仅1人。
3.1 明确服务主体对象,保障公民文化权利
明确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对象,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公共文化服务着眼于提高西部农村群体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维持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以及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环境和条件。西部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建立必要的公共平台、配置公共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科学决策、维护文化安全等宏观管理责任。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包括3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机构,包括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财政部门、文化部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等行政部门。二是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影剧院等。三是社会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包括文化基金会、文化委员会、文化团体、文化服务机构等[14]。主要通过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参观展览、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农村群众审美能力、公共文化鉴赏能力等;通过扫盲、信息素质培训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国有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10]。正如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所说“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入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15]。”公民享有平等获得知识的机会,确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2 服务体系建设应多层次、多元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据2013年《社会蓝皮书》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54%,城镇人口超过7.1亿,城镇化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6]。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还有6亿多农村人口。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广阔,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地,历史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横穿西部,它不仅带来了贸易的繁荣,更传播了文化。地中海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等在这里汇集,更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应针对不同乡村、不同民族传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供形式多样的、层次特色不同的文化产品。农村一直是传统风俗活动气氛比较浓郁的地域,农民在这些活动中寻找到连接过去和未来、个人与家族内在文化意义的关联,从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网络,满足其精神需求[17]。西部农村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娱乐。如祭祖,它是汉族和苗族在春节或清明最普遍的民俗活动,是家族的宗教和信仰,通过祭祀祖先传承孝道,领悟生命延续的不易,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藏族通过转山、悬挂五彩经幡、拜神湖、堆置玛尼堆等风俗来祈福;通过举行赛马节,展示藏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他们最原始、最纯粹的勇敢;四月是藏族的佛月,藏语称为“萨嘎达瓦”,在佛月里食素,不能杀生造恶。佤族的甩发舞、抹你黑等,这些习俗对改善社会风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西部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接地气,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来挖掘淳朴民风民俗中可贵的精神面貌。如内蒙古包头市结合民族特色,开展长调、呼麦、民族歌曲等比赛来提供民族文化服务。
3.3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受国家财富总量及其文化福利支出比例、区域财富均量及其文化利益落差、个体财富支配量及其拥有的现实分配条件的影响[18]。“十一五”以来,尽管文化事业费总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维持在0.39%~0.41%之间,明显低于科技、卫生和教育的投入。西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后续资金的缺乏、公共设施建设不到位的现象,更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之间应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应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基金会、民间组织等的合作,通过基金项目、实验基地等方式改善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公共事业费的投入,建立东部地区对西部农村的援助机制。
3.4 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是实现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力量。但西部农村地区人才奇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各级领导文化观念要进一步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弥补基层文化人才的“缺位”现象,以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19]。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2010年10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用五年时间,对现有24.27万县乡专职文化队伍和366.85万左右的业余文化队伍进行系统培训,使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的目标。“逐步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网络[20]。”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人才下农村等措施,培养一支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给西部各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活力和趣味,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繁荣西部农村先进文化,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应从战略上科学规划,全面部署,结合实际,使西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
[1] 柯平.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图司,中国文化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C].长兴,2005.
[3] 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 中国政府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06-09-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6] 雒树刚.“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N].经济日报,2015-10-12(5).
[7] 云南网.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歌舞《丽水金沙》发展纪实[EB/OL].(2008-06-18)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content/2008-06/18/content_28485.htm.
[8] 蒋惠莉.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EB/OL].(2012-08-21)http://www.shaanxi.gov.cn/0/1/6/16/224/128188.htm.
[9] 赵静,王玉平.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10] 于群.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年)[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11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3.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财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5-16)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405/t20140516_30294.html.
[13] 孙健.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青海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2):59-63.
[14] 陈威.公共文化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出版社,2006:53-55.
[15] 沈茜蓉.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J].中国新闻周刊,2011(7):22-24.
[16] 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7] 刘义强.建构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基于一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问卷调查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2):15-23.
[18] 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88-90.
[19] 张运青.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三题[J].理论导刊,2014(8):76-78.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2010-09-01)http://www.cacanet.cn/detail_politrid.aspx?fuwuid=8647.
(责任编辑:管珊红)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Areas
ZHU Xiao-qin
(Library of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
Through referr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 literatures,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areas of China, analyzes the existent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development, single products, insufficient fund guarantee, and lack of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western areas,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making clear the served main objects, and safeguarding the citizen’s cultural rights;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and diversified service system; implementing the intensific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talent team.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ultural rights; Western rural area; Cultural construction
2016-04-08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专项计划项目“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13JK0448);商洛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商洛市高 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13SKY-FWDF015)。
朱晓琴(1969—)女,陕西镇安人,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及农村信息化服务。
D422.6
A
1001-8581(2017)02-0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