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宗, 申建平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北京100125; 2.北京市延庆区种子管理站, 北京102100)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但由于制约马铃薯单产水平的关键因素种薯质量不高,导致我国马铃薯单产仅为发达国家单产的1/3。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通过立法确立了一套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和检验体系,如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必须得到批准,出售的马铃薯种薯必须通过荷兰农作物种子及种薯检测服务总署(NAK)的检测并持有种薯质检机构检测及定级的种薯等级合格证书[1]。在我国部分马铃薯种薯主产省份设置了种薯质量检验机构,但在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规定销售的种薯必须通过检验机构检验和定级,在实际生产中只有极少部分种薯生产企业将种薯送到专业种薯检验机构检验,大部分马铃薯种薯都是由种薯生产企业自己检测质量和定级。我国的马铃薯种质量监督控制体系还不能满足种薯生产的需要,不能对马铃薯种薯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通过对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发展的几点建议供大家探讨。
马铃薯耐干旱,耐瘠薄,抗灾力强,稳产高产,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是适应我国各生态区栽培、能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在世界上我国已成为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1/4,总产量占到全球的1/5,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在我国南方生态区自然条件不适宜就地生产种薯,因此,我国既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也是种薯市场大国,马铃薯种薯的市场达到160多亿元,而马铃薯种薯的商品化率仅为43.03%[2]。马铃薯种商品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种薯价格相对偏高,导致马铃薯生产成本增加;2)脱毒种薯质量良莠不齐,不能给马铃薯生产者明显带来经济效益;3)种薯质量监管的力度不够,不法商贩坑农、害农,以不合格种薯冒充合格脱毒种薯进行销售,打击了马铃薯生产者使用脱毒种薯的积极性,导致部分马铃薯生产者还在使用自留种薯进行再生产。
国际上马铃薯生产最先进国家如荷兰、加拿大、英国等,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以GPS引导机械精细播种、中耕和除草技术和全自动灌溉系统及卫星图像分析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实现了专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3]。对于马铃薯产量形成至关重要。在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脱毒马铃薯繁育体系,但是生产技术处于半机械化水平,播种方式仍以人工或半机械化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只有1%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70%相比差距甚远,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马铃薯种薯企业的经济实力明显不足,不具有现代化生产规模。全国有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238家[4],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家,占企业总数的2.1%,这说明我国绝大多数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没有经济实力购置先进机械设备,实现现代化生产技术,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种薯。
生产高质量马铃薯种薯依赖于完善的种薯质量控制和检测体系。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种薯生产均有严格的检测制度和质量标准,种薯生产对产地选择、生产者资质、田间检验和土壤检测均有严格的要求,种薯级别要依据田间检测、杀秧时间和收获日期来确定。种薯的最终定级还取决于收获后块茎样品的检测和温室鉴定结果,最后发给种薯生产者合格证。在我国,从脱毒试管苗、原原种、一级原种、二级原种、一级种薯到二级种薯历时3—5年,这一漫长而复杂的种薯繁育过程中,仅凭企业内部少量的检测人员对其进行控制,很少有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种薯质量检测和监督。部分生产一级或二级种薯的企业根本就没有检测技术人员,缺乏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检测制度,在企业效益面前不能严格执行种薯质量国家分级标准,造成劣质种薯流入市场,致使我国整体种薯质量不高,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
从2008年实施《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以来,经农业部考核发证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共有39个,其中检验项目范围中有马铃薯种薯检验能力的只有3个,包括河北省农作物种子监督检验站、甘肃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占农业部考核合格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数量的7.7%。截至2017年9月,内蒙、甘肃和河北3省有8个市县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具备了马铃薯种薯检验能力,占市县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2.7%。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和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检中心(张家口)虽然有农业部认可的资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合格证书。目前我国仅有的马铃薯种薯检验机构数量不能为开展马铃薯种薯质量的检验和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与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中国大部地区都是马铃薯主产区,经考核合格的马铃薯种薯检验机构仅有11个,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马铃薯产量较高的省份,如云南、贵州等省份优质种薯的利用和推广虽然较广泛,但是截止2016年底,这些省份还没合格的马铃薯种薯检验机构,这与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现状不符。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南方各省马铃薯生产面积逐年增加,对马铃薯种薯质量的检验和监督也日趋紧迫。因此,南方各省急需建立和考核属于本省的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机构,为开展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和监督提供技术支撑。
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主要是对种薯携带种传病害的检验,检验技术包括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从事马铃薯种薯检验的人员必须了解病毒、类病毒、其他马铃薯真、细菌病害检测方法以及品种纯度鉴定方法的原理,掌握病毒、类病毒和其他马铃薯真、细菌病毒检测方法和品种纯度鉴定方法。从目前各省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配备和检验员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来看,多数省份的马铃薯种薯检验仪器设备处于空白,即使个别省份有马铃薯种薯检验仪器设备,但是具备病毒、类病毒、其他马铃薯真、细菌病害检测技术的人员也较少,很难开展马铃薯种薯质量的检验工作。
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种植大国,但是马铃薯整体生产水平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马铃薯种薯的生产体系不规范,种薯生产缺乏统一规划和监管。开展马铃薯种薯认证工作,就是从马铃薯种薯源头开始的全过程和全批次地实行种薯质量监控和评价。认证合格的马铃薯种薯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种源,还能够满足种子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质量兴企战略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在我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日常监督管理还不够重视,生产和经营呈现无序状态,部分种薯生产企业或个人为了各自利益,以次充好,导致市场上销售的马铃薯种薯质量没有保障,这不仅是对商品薯生产者利益的损害,也会对种薯市场造成冲击,还可引发许多质量纠纷,甚至造成社会影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实施马铃薯种薯认证制度,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生产环节对马铃薯种薯生产进行监督控制,是确保马铃薯种薯质量,提高我国马铃薯生产质量和单产行之有效的措施。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因素,人才决定事业的成败,决定一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实施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各省开展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势在必行,省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要积极引进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人员,同时培训现有技术人员的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技术,使其尽快掌握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技术,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检验技术水平。同时,检验机构要尽快配备马铃薯种薯检验仪器设备,完善检验设施,通过不断练兵,使检验机构具备马铃薯种薯检验能力。
根据201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管具有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强化马铃薯种薯市场的整治和日常监管力度。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马铃薯种薯质量的有效监管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基础上,这就要求各地建立本省(区、市)的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机构,建议各省(区、市)依托原有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积极申请马铃薯种薯检验项目范围的扩项考核,构建马铃薯种薯质量的监管体系,为开展马铃薯种薯的质量监督抽查做好技术贮备。
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和《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能力验证办法》规定,从2009年开始,申请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以及持有合格证书的检验机构必须参加由国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目前,国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开展能力验证活动的检测项目主要是常规检测、品种真实性检测和转基因检测项目,作物种类以三大粮食作物和部分蔬菜作物为主,还未开展马铃薯种薯质量的能力验证活动。为了配合国家马铃薯主粮战略和中央对供给侧改革的部署以及构建全国的马铃薯种薯质量的监管体系,建议开展马铃薯种薯检验项目的能力验证活动,以达到锻炼种子检验机构马铃薯种薯质量的检验能力,提高其检测技术水平,确保检验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有效,督促种子检验机构改进工作质量。
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多以小规模半机械化生产为主、马铃薯种薯质量良莠不齐,种薯市场不规范,严重制约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自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以来至今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抽查,各省也仅限于种薯生产地区开展一些监督抽查,对种薯生产企业不能形成强有力的规范作用。目前,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战略,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把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由目前的533.33万hm2扩大到0.1亿hm2,把马铃薯单产提高到2t/667m2以上。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提高马铃薯种薯的质量。农业部适时开展全国性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抽查是推进马铃薯主粮战略,提高马铃薯种薯质量,维护马铃薯种薯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
[1]杨波,刘晓兵,吕典秋.秋荷兰马铃薯种薯生产与质量认证[J].中国马铃薯,2016(3):181-185.
[2]农业部种子管理局.2016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R].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0.
[3]李文刚,曹春梅,刘富强,等.国际马铃薯种业现状及发展综述[C].马铃薯产业与小康社会建设,2014:73-83.
[4]农业部种子管理局.2014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R].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