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波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花生生产的若干问题
万书波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稳定粮食产量,增加油料供给,减少肥药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方向。在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较快增长、综合效益低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在推广花生单粒精播、发展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钙肥施用量、加快种子包衣产业化以及提高机械化水平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花生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花生;产业发展;对策
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达到621.4 Mt,比上年增长2.4%;而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00 Mt大关,同比增加了24.2%,进口量占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20.1%,其中进口大豆81.69 Mt,较上一年增加了10余Mt,自给率不足35%;同时库存也持续增加,出现了三量(产量、进口、库存)齐增现象。我国粮食增产的背后,付出了较高的环境代价:一是施肥过量,2015年山东省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635Mt,约占全国化肥施用量8%,利用率却只有3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二是农药超标,山东省化学农药年均用量在160 kt左右,农药利用率不到30%;三是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提升,以及畜禽粪尿、秸秆等废弃物大量增加,造成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农残超标时有发生。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成本“地板”挤压和补贴“黄线”、资源环境“红线”的双重约束,倒逼着传统农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山东省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但部分产品结构性短缺严重,存在供给错配现象。例如饲料粮缺口较大,省内生产的饲料粮玉米难以满足畜牧生产的饲料用粮需求,每年需要外调玉米15 Mt、豆粕6 Mt以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立足资源要素特征,围绕提质增效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与主要油料作物对比,花生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约为大豆的4倍,油菜籽的2倍,花生在保障油脂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014年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的每公顷净利润分别为2552元、3888元、4500元和5366元,山东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导致种粮农户增产不增收,综合效益低下。“十二五”期间,山东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基本稳定,年均种植面积773 khm2,年均总产3370 kt,年份间面积和总产略呈下降趋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花生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花生易受潮变质,种子质量较差,加之播种后易受病、虫危害,为保证花生全苗,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每穴双粒播种,甚至有的每穴播3~5粒,大大降低了花生的单株生产能力。双(多)粒穴播种弊端有两点:一是用种量大、成本高。每公顷播1.5×105穴左右,大花生用种量一般需300~375kg/hm2,小花生需225~270kg/hm2。全国每年用于做种的花生约为1.50 Mt,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二是群体质量下降。在高产高密度条件下,两株花生根系和分枝紧密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易造成大小株,群体和个体的矛盾突出,不能充分发挥花生单株生产能力高的优势,花生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王兰馨为降低生产成本,就已进行过花生单粒播种试验。为充分发挥花生单株的生产潜力、构建理想群体结构,近年来,课题组针对单粒精播技术、群体结构、产量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单粒精播、缩垄增穴、培壮个体、协调群体”等突破性技术,明确了单粒精播技术节本增效的生理机制,形成了成熟的花生单粒精播技术体系。在相同种植条件下,采用单粒精播促进了花生产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花生单粒精播解决了双粒穴播中同穴植株间竞争加剧的问题[2]。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明显改善花生根系的形态分布,增加耕层根系长度、体积和吸收面积,使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大大提高了花生根系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明显提高了花生的根系活力,调节了激素含量的平衡,提高了根系中玉米素核苷(Z+ZR)的含量,降低了脱落酸(ABA)的含量,有效地改善了花生生育中后期的生理活性,延缓了植株的衰老。
花生单粒精播减少了播种量,增加了田间分布的均匀性,有效缓解了单株和群体间的矛盾,单株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冠层微环境明显改善[3]。单粒精播首先可提高花生生育期内的冠层透光率、冠层温度、CO2浓度,降低了冠层相对湿度;其次田间的通风透气性能提高,有效改善了生育中后期的冠层微环境;三是提高了花生不同层次叶片的光合特性,增加了后期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促进了生育后期花生荚果的充实与饱满;四是提高了叶片的SOD、POD和CAT 等保护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有效延缓了花生生育后期叶片衰老。
单粒精播通过合理调节种植密度及田间分配方式,减缓了植株间的竞争,有效改善了植株的农艺性状[4-5]。花生单株分枝数、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有效果针数及单株结果数显著提高,充分发挥了单株生产力。因此,在群体条件下,单粒精播与传统双粒穴播相比,虽然密度有所降低,但是整个生育期内花生叶面积系数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并无降低。另外,单粒精播有效延缓了花生后期叶片的衰老,能比传统双粒穴播晚收获10d左右,提高了花生有效光合持续期,保证了后期荚果的充实与饱满,较高的荚果饱满度及单位面积结果数实现了花生产量的提高。同时,在单粒精播条件下花生籽仁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含油量明显增加。
单粒精播能明显提高花生单株氮、磷、钾、钙等养分的吸收量[6]。从群体吸收量看,虽然播种密度有所降低,但群体氮、磷、钾及钙的吸收量并无降低甚至有所升高。另外,单粒精播的养分吸收能力在花生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单粒精播花生荚果的养分分配系数明显高于传统双粒穴播。
1.5.1 缩垄增穴
将传统花生垄距90cm缩小到80~85cm,穴距16cm左右缩小到10~12cm,每穴由双粒改为单粒播种,每667m2播15000穴左右,较双粒播增加约5000~6000穴,但较双粒播减少了4000株左右,减少了用种量。单粒精播花生封垄时间较双粒播能提前7~10d,有效增大了光合面积和叶面积系数。
1.5.2 精准平衡施肥
单粒精播高产花生田施肥时按每生产100kg荚果需纯氮2.5kg、纯磷2.0kg、纯钾2.5kg的科学配比施肥原则进行,并以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丰缺情况计算施肥量。增施有机肥,改1/3速效肥为缓释肥,增施钙肥(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和适量锌肥、钼肥、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
1.5.3 提早化控
精播花生因为密度大,肥料足,特别是遇到连阴雨,阳光不足容易造成郁蔽、徒长、倒伏现象,所以当花生将要封垄,主茎高度达到28~33cm,且有旺长倒伏趋势时,每667 m2可用5%烯效唑粉剂40g加水40 kg,也可用壮饱胺,及时在植株顶部喷洒。若仍有徒长趋势时,可以连喷2~3次,每次喷施药量依次减半。
1.5.4 防早衰适期晚收
要提早预防花生叶斑病的发生和危害。从花生结荚初期开始,用多菌灵(或其他有效杀菌剂)每隔10d喷洒叶面一次,连续喷4次左右。饱果期防止脱肥早衰,用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其他微量元素叶面肥喷施2~3次,间隔7d。单粒播种花生应适当推迟收获期,当饱果率达80%以上时再收获,能有效延长光合时间,提高饱果率,对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效果显著。
2014年在莒南板泉镇培创的花生单粒精播技术高产攻关田,产量达到11289kg/hm2,打破了31年前的花生全国高产纪录[7]。2015年9月23日,农业部种植业司委托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安排在平度市古岘镇的春花生单粒精播技术高产攻关田进行了667m2实打验收,产量达到11739kg/hm2,创造了我国花生单产新纪录。与传统双粒播种相比,花生单粒精播用种量减少20%左右,平均增产8%以上,增效3150元/hm2以上。单粒精播技术在2011-2016年连续6年被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2015和2016年被列为农业部主推技术,颁布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不能打破的底线,农业部提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在调整路径上,有“六调”:适宜性地调、种养结合地调、生态保护地调、种地养地结合地调、围绕市场调、有保有压地调。种什么?怎么种?成为政府、农民需要面对的事情。
小麦—玉米轮作是我省的主要种植制度,但常年单一的种植方式导致偏施氮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玉米种植成本不断加大,单产提高的难度也是逐年增加。小麦是山东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是第二大粮食作物,花生是第一大油料作物,三者在保障山东省粮食安全和油脂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发展油料作物,解决粮油争地矛盾,增加油料自给,同步保障粮食安全和油脂安全成为必然选择。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是一种典型的禾本科与豆科间作模式,可充分发挥须根系与直根系,高杆与矮杆,需氮多与需磷钾多的互补效应。具有高产高效、共生固氮、资源利用率高、改良土壤环境、增强群体抗逆性等优点,能充分利用空间和不同层次的光能。能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利用效率、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山东省因地制宜发展该技术也具有较好的条件优势,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和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发展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种植方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1) 稳粮增油、缓解粮油争地矛盾[8]。
(2)增加优质饲草和饲料,缓解人畜争粮矛盾。
(3) 改革种植模式,解决土地种养不协调问题。常年小麦—玉米轮作单一的种植方式导致偏施氮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在这种种植模式内引入豆科作物花生,实现禾本科玉米和豆科花生种植带互换,利用花生固氮作用实现土地种养结合。
(4) 减少肥料、农药投入,减轻环境压力。由于禾本科与豆科轮作能够改良土壤、降低病害,化肥、农药投入减少10%以上,可改善生态环境[9-10]。
如每年能在山东省60%~70%的粮油作物耕地推广应用该模式,即推广2200 khm2可实现以下目标:增粮1180 kt、增油3480 kt、增优质饲料3480 kt、减少化肥施用300多kt、农药用量10多kt、节本增效约200多亿元,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我国现有玉米种植面积35 Mhm2,其中黄淮海、东北、西南三个玉米主产区种植面积约30 Mhm2。如能在这三个区域60%耕地面积上推广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即可实现以下目标:增粮7.5 Mt、增油32.4 Mt、增优质饲料32.40 Mt、减少化肥施用2.0多Mt、农药用量80多kt、节本增效约2000多亿元,效益显著。
该技术2015年被国务院列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技术措施,为稳粮增油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为了追求产量,花生氮肥用量一直居高不下,每生产100kg荚果一般需施氮2.5kg左右,略低于小麦,与玉米相当,是其他花生主产国施氮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过量施氮造成花生徒长倒伏、抑制根瘤菌发育、氮肥利用率降低,并易造成环境污染。过量施氮已成为山东省花生持续增产、增效和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改善增产效果、降低农田氮素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压力,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花生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解决生产上氮肥施用过量,以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基础,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和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确定氮、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使用量,严格控制氮肥用量,注意补充钙、镁肥料。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缓解土壤酸化。速效、缓释氮肥配施>、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同时,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的研发与推广,提高水肥利用率,大大减少资源浪费及肥料污染。
花生是需钙较多的作物,对钙元素的需求量仅次于氮,高于磷,与钾相当。花生缺钙时,种子发育受阻,果壳组织疏松,空果、秕果及烂果增加,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在当前氮磷钾等肥料施用量普遍较大,而钙肥施用相对不足的背景下,钙供应与花生植株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钙素已成为花生最主要的产量限制因子之一。近年来山东省花生因缺钙减产越来越严重,尤其在鲁东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严重影响了山东省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花生补钙应采取有机无机混补的施肥方式,即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加施有机肥30~45 t/hm2,化学钙肥因土壤酸碱度不同而异。
目前生产上花生种子的药剂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然沿用传统的人工拌种或浸种方法,药剂处理质量差并由此带来许多不安全因素。体现种子药剂处理技术水平的种子包衣技术在我国研发比较晚,而且药剂成膜的关键技术尚未很好解决,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衣剂必须具有快速固化成膜、脱落率低、均匀度高、低粘度等特殊技术性能,所以我国花生种子标准化、商业化的发展潜力很大。
农业出路在于机械化,从当前花生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来看,提高的空间很大。花生生产最主要的两个环节是播种和收获,不仅用工多,而且时间性强,如果不能在适宜的时间段完成,将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花生机械播种覆膜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质量基本可以达到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但花生收获机械还不完善,已成为花生产业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我国把解决花生机械收获的主要精力放在改进机械性能和作业质量上,并取得的了很大的成绩,某些机型在适宜的条件下,作业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其推广速度与花生播种机械差距甚远,其原因除机械本身外,还缺乏适宜的品种及其他配套措施和条件。
农业机械化创新要结合农艺要求,同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在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进花生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因此,必须加强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
[1] 李新国, 郭峰, 万书波. 高产花生理想株型的研究[J]. 花生学报, 2013, 42(3): 23-26.
[2] 冯烨, 郭峰, 李宝龙, 等. 单粒精播对花生根系生长、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3, 39(12): 2228-2237.
[3] 梁晓艳, 郭峰, 张佳蕾, 等. 单粒精播对花生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2): 3700-3706.
[4] 张佳蕾, 郭峰, 杨佃卿, 等. 单粒精播对超高产花生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8): 3757-3766.
[5] 梁晓艳, 郭峰, 张佳蕾, 等. 适宜密度单粒精播提高花生碳氮代谢酶活性及荚果产量与籽仁品质[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38(3): 336-343.
[6] 梁晓艳, 郭峰, 张佳蕾, 等.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7): 893-901.
[7] 孙彦浩, 刘恩鸿, 隋清卫, 等. 花生亩产千斤高产因素结构与群体动态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82 (1): 71-75.
[8] 孟维伟, 高华鑫, 张正, 等.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12): 32-36.
[9] 徐杰, 张正, 孟维伟, 等. 施氮量对玉米花生宽幅间作体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花生学报, 2017, 46(1): 14-20.
[10] 贾曦, 王璐, 刘振林, 等.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及分析[J]. 花生学报, 2016, 45(4): 55-60.
SomeProblemsofPeanutProductionundertheStructuralReformofAgriculturalSupplySide
WAN Shu-bo
(Shan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Jinan250100,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agriculture has changed from the total shortage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eriodicity of supply exceeding demand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and the main aspect of contradiction is in the supply side. To stabilize grain production, increase oil supply, reduce the input of fertilizer and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has become the key direction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n the background of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s, low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ncreasingly tigh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eanut industry, such as extending single-seed sowing peanut, developing maize/peanut under wide intercropping, reducing the amou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creasing calcium fertilizer, accelera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eed coating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mechanization.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peanut;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565.2-102
A
2017-03-27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花生分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CARS-1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4BAD11B04)
万书波(1962-),男,山东栖霞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花生栽培生理生态的研究。E-mail: wansb@sa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