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笑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温海笑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大举措。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天水两地的调查得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设施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等已经成为甘肃农业生产结构的主要方式和新的增长动能。同时,也存在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制约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旨在打造一个新型的农业组织。
农业;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 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顺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大创新,也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农业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对提高农业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推动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甘肃省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如何,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需求、引领需求?现结合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就甘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革的建议予以归纳总结。
(一)设施农业已成调整甘肃农业生产结构的主要方式
调查发现,设施农业已成为甘肃各市县首选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符合甘肃农业生产环境和基础条件,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例如古浪县截止2015年10月,已建成设施农牧业17.63万亩,全年设施果蔬产量约为8万t以上,各类畜禽饲养量达654.91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1 0万t以上,来自设施农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天水市2015年新建设施蔬菜塑料大棚1.53万亩,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1.5万亩。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截止2014年6月,共培育万元规模养殖户370户,成立设施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设施农业已成为提高甘肃农业效益和效率的有效生产方式,也成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首选方式。
(二)“公司+农户+市场”成为甘肃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模式
调查发现,“公司+农户+市场”已成为各市县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避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古浪县采用“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大力兴办规模养殖,已扶持建成了昌林牧业有限公司、林海牧业有限公司、恒昌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有实力、上规模的养殖企业。甘谷县采用“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已扶持建立起丰裕养殖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县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成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模式的行业典范,天水市秦州区采用“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已扶持建立起天水仲林果品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了5000万t左右的气调库,年收购2000万t左右的果品,带动了藉口、太京、中梁等周边乡镇的4000余户果农,使每户每亩增收1 000多元。
(三)休闲体验农业成为甘肃农业供给新的增长动能
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是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甘肃在休闲体验农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敦煌市杨家桥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庄等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休闲体验农业基地。截止2015年12月底,全省有14个市州27个县出台了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含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专业村、民俗村等)超过9000家,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吸纳农民就业超过8万人。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品牌。永靖、和政、两当、民乐等4个县被认定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嘉峪关市中华孔雀苑、酒泉市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等25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被认定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休闲农业,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
(一)农业供给受到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的制约
不管是设施农业,还是传统农业,首先受到市场风险的制约。据调查,201 6年7月,甘谷县大棚西红柿地头收购价0.28元/斤,零售价0.50元/斤,对农户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农业抗市场风险较弱,市场波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稳定性弱。201 4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陇东南部分地区出现伏秋旱,据部门统计,最严重时造成全省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966.26万亩、成灾面积286.86万亩、绝收面积20.78万亩,造成了玉米和马铃薯产量双双下跌。农民本就面临着不断升高的人工成本费用的压力,市场因素的困扰对他们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这使得农户种植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农药过度使用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以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二是白色污染问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场农业革命,为粮食增收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部分农户使用不符合国标的超薄地膜,造成回收难,残留严重污染土地。三是养殖废弃物处理问题。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牲畜粪便等养殖废弃物利于虫蝇滋生,使得异味四起,农村生活环境受到一定的污染。四是尾菜污染。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尾菜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处理,尾菜随地丢弃现象时有发生,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对外宣传不力,农产品销售半径短数量有限
农业发展一靠品牌培育,二靠宣传销售。甘肃特色农产品经过多年培育,已形成了区域性品牌农产品,如酒泉、张掖、武威的啤酒大麦、玉米种子;定西岷县当归;兰州百合和高原夏菜;天水甘谷辣椒、花椒和武山韭菜;平凉静宁苹果;陇南油橄榄;甘南牦牛肉等。但由于对外宣传不力,销售方式滞后(坐等外地客商,外销平台建设滞后或外销平台受众面窄),再加上对有些农产品品质监管不严,农产品品质出现下滑现象,导致大多数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局限在甘肃省内,农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需要强调说明的是,随着比邻省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农产品的竞争会不断加大。
(一)扩大设施农业覆盖面,延长设施农业下游产业链
发展设施农业按照“集中发展上规模,分散发展树样板”的思路,一是尽快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建立设施农业相关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实现设施农业全省全覆盖以及规模化;二是培养种植养殖能手,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水平。对设施农业生产者成立专门培养小组,教授其专业技术知识,鼓励引导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定期派遣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设施农业建设,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全面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二)种养结合促进结构调整,“草地+”有机循环解决环境污染
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从结构性改革入手,就必须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种植无公害的作物,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应,增加高产区,减少低产区;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量。二是201 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结构改革的路径在于建立粮草并重、“草地+”的草地农业模式,如草地+粮食作物、草地+果树、草地+烟草、草地+棉花等,农田种草、草田轮作,发展草牧业是必要的有效措施,从以粮为纲转变为草地奶牛业的生产模式,这种以种植和养殖结合的综合家庭农场,通过发展种养结合的该类农场,种养业的有机循环既解决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发展可持续的农业。
(三)“一县一品”错位发展,防范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按照市场需求,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打造本地高附加价值的特色产品,推进产品快速市场化、规模化和品牌化,避免盲目跟风,造成产业趋同,进而导致农产品滞销,产品价格下跌。为此,一要树立品牌意识,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静宁苹果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举全县之力打造了一个人人皆知、人人皆赞的好口碑、好品牌。二要提高设施农业的附加价值,突破依靠单一产业发展的瓶颈,建立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其他产业链,加快促进农产品的转型提升,深入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三是“有留有舍”的修订现有农业支持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有真正实力的农业企业和类似农民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制定相应的奖励等级,对生产经营管理特别优秀的农户或企业进行嘉奖鼓励,并将其管理经验在县、乡范围内进行宣传学习。
(四)培育新型农业体系提升综合效益、拓展市场潜能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靠新型农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是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与平台,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是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发展面临各种挑战的有效手段。
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农业产业链条,进而拓宽市场,使优质农产品真正做到“走出去”,使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拓宽市场潜能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利用好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并做出相关分析,为农户生产提供导向,避免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轨;二是要创新产品,打造品牌效应,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实现产品在市场上的优质优价,达到提高效益的目标。
(编辑:王骏杰)
温海笑,1992年生,女,陕西岐山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