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9月22日9:00,在东港市长山镇窟窿山村一处稻田养殖泥鳅示范基地,记者被眼前一景象深深吸引:金黄的稻田里,一条条黑影浮动,时而沉入水底,时而又冒出水面,吐出朵朵水泡。这是泥鳅在水中翻滚、腾跃,标志着泥鳅最肥美的时节来了。
“2017年5月,我们将5 cm大小的泥鳅苗投入稻田中,经过精心饲养和管理,稻田泥鳅长势喜人,水稻也生长良好。”东港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科科长孙述好说,当时在这片示范基地,每667 m2投放泥鳅苗3 000~5 000尾,总计放苗240万~400万尾,眼下迎来泥鳅采捕季。
据了解,稻田养殖泥鳅示范模式,是利用稻田的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在水田地里既种水稻又养鱼,实现稻鱼双丰收。“水稻能在夏天为泥鳅遮阴,稻田的微生物可供泥鳅食用,泥鳅能为稻田松泥,粪便能为稻田增加有机肥,优势互补。”孙述好说,其实稻田地本身就有泥鳅,人们正常进行田间管理时,每年灌水都会捞出一些泥鳅,但稻田地里的泥鳅越捕越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2017年,东港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引进了新品种台湾大泥鳅,悉心做好泥鳅的育苗,泥鳅育苗成功后大量投放到稻田里,搞精养。
“稻田养泥鳅这个项目是改造稻田集约化养殖的一个突破口,现在我们在稻田里挖了一定的环沟,让泥鳅平均分布到稻田。进入稻田里它可以吃水稻根里的害虫,同时排出的粪便作为肥料。”孙述好说,按照要求,选择水质较好、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日照充分、土壤黏性、肥力较高、无冷浸水、交通方便的稻田养泥鳅鱼,这将是当地养殖户致富的一个新途径。这种情况下养殖的泥鳅鱼是无公害的,培育出来的稻米也是无公害的。
据当地农户介绍,眼下,泥鳅刚一上市就十分抢手,根本不愁卖。市场价平均在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之间,还有一些深加工企业,直接收走,用于生产泥鳅鱼丸、鱼罐头、鱼粉、鱼汤等。
采访过程中,据验收项目的专家介绍,养泥鳅的稻田地产量比过去增产30%,每667 m2田仅稻谷一项至少增收千元以上。
眼下,泥鳅迎来收获季,10月份,将迎来稻米收获季。稻米产业是东港市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东港大米品质优良,久负盛名,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列为皇室贡米。2005年“东港大米”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全国300个著名地理标志之一。东港市现有水稻种植面积80万亩,居全省县级市首位,是国家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是辽宁省及黄海北部水稻主产区,年产优质稻谷42万t,年实现产值13亿元。
“通过推广稻田养殖泥鳅技术、采取绿色或有机水稻种植标准,既改善生态环境,又提升稻米质量、稳定稻米产量,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倍增加。”验收项目的专家介绍,开展稻田养殖泥鳅综合技术示范,充分利用东港市自然资源,实施优质稻米生产和泥鳅养殖管理技术,提高稻米质量,打造稻米品牌,实现稻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目标。
接下来,随着稻田养殖泥鳅模式示范面积扩大,将带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稻米生产由普通向绿色和有机迈进,由低端向中高端产品发展,也必将推动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大量优质稻米通过精深加工,打造具有特色优质稻米品牌,进而提高市场营销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经济效益,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仓储、物流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另外,随着稻田养殖泥鳅规模不断扩大,泥鳅饲养量不断增多,对饲料需求也不断增大,单靠天然饵料难以满足规模化养殖泥鳅需求,势必促进饲料加工企业发展。稻米养殖泥鳅模式不断发展,稻田养殖品种随着市场需求日趋增加,稻田养殖品种势必由单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稻田养殖黄鳝、稻田养殖河蟹等,由此促进稻田精品渔业快速发展。
采访了解到,目前东港市稻田养殖示范面积由2013年的10×667 m2扩大到2017年的3 000×667 m2,并有进一步发展态势。
(www.bbwfish.com)
2017年10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张文宜助理研究员等人发明的“一种青虾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620772529.X。
该发明为一种青虾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相互连通的青虾养殖池塘、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和鲢鳙鱼养殖池塘。所述青虾养殖池塘内设置有人工虾巢,用于放养青虾;所述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内种植鱼腥草和空心菜;所述鲢鳙鱼养殖池塘用于放养鲢鱼和鳙鱼。池水在青虾养殖池塘、鲢鳙养殖池塘、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青虾养殖池塘间产生循环。通过人工虾巢的设置,提高放养密度,经养殖后的青虾养殖池塘水为鲢鳙鱼提供饵料,为水生经济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从而水质得到净化再次流入青虾养殖池塘。在相同的养殖面积条件下,该发明可使青虾产量显著提高,并获得鲢鳙鱼产量和水生经济作物的大幅提高,大大减少用药量或甚至不用药,实现高效生态养殖青虾。
(www.bbwfish.com)
餐桌上弃之不用的虾蟹壳有什么用?我国科学家从其中提取多糖成分制成人工神经,移植到人类肢体中,最快半年就能恢复肢体功能,待组织愈合自体神经完成生长后,这些完成使命的人工神经最多只要一年半就会在体内悄悄降解。
科技日报记者从日前在南通大学举行的2017年度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亚太地区年会上获悉,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将人工神经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即将进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
过去,当人的肢体受损再接时,临床上主要采用自体神经移植的办法,总优良率在60%左右,但它本质上是以一处损伤修复另一处损伤。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顾晓松院士团队另辟蹊径,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并研制出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他们从虾蟹壳中提取甲壳素多糖,以研制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并在国际上率先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有3例患者完成试验,1例患者正在接受治疗,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达85%。据悉,该技术已完成临床试验,10月底将进行产品注册证书申报。
(www.bbwfish.com)
2017年10月,国内首家水产疫苗研发联合实验室正式落户余姚。该实验室由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共建,将致力于研发攻关水产疫苗核心技术并进行快速的市场转化。
据统计,我国常年海水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病率逾50%,损失率在30%左右,其中以细菌性病害的影响最为严重。面对病害,眼下养殖户最普遍的做法,是使用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化学药物来控制。业内专家表示,药物滥用会导致抗药病原产生、水产品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兆峰表示,此次联合成立实验室,就是希望进一步依浙江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科研力量,结合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难点,积极研发攻关水产疫苗核心技术,解决病害防治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探索企业与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新机制,使企业与科研机构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www.bbwfish.com)